创新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学院:菏泽学院经济管理系 年级:2013 级 班级:财本一班 学号: 2013114022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靠什么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十分重要,毫无疑问创新是 中国当代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都是旨在宣传深 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等重大举措的实际应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缺乏 创新意识就难于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低价格曾是我们的比较优 势,劳动力和环境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低,这种条件吸引了众多发达国家低端产业的转 移。但是这种产业对国家经济的促进和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要想真正的告别低端就必须大 会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深刻的认识到低创新决定成败,创新是中国发展 的驱动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力;政策建议;创新型社会 中国要想自己的产品和轨迹上众多高端产品竞争或者是迈进高端领域,就必须不遗余力 的发展和采取创新作为中国发展的驱动力。而且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对一个国家在全球经 济化下的分工和国际地位也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既是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不过,一个以生产流水线为代表的制造 型国家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创意型国家,其道路注定十分漫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创新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所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 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 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此外,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和创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学习科技以及生活,就业和工作创 业都需要创新,这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因此要想切实的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要坚持 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 展大势和 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第二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基础 和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国家教育和制度来保障对人才的培养。在分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鼓励创新,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文化氛围,改革完善鼓励 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中建设卓越的科学 和技术创新基地。要进一步改善研发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创新管理,鼓励竞争合作,完善科 学评价机制,提高创新活动绩效。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 环境。 从中国现实的发展角度我们可以得知创新对国家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 更好的发展创新,促进中国的驱动力的发展进步,下面是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一个创新的中国必须要注重知识创新,绿色生产,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创新将世 界联系在一起。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停进步,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 国人民迈向真正的科学与民主,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党 和各族人民在科学与民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理论。在竞争日趋激烈 的今天,我国面临着经济、政治体制转轨、社会发展升级、文化冲突加剧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其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奔向理想社会,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要注重科学 和民族发展建设。翻开古今中外的政治和思想奋斗史,多少政治家、思想家对此进行不懈的 探索。只有科学与民主并举,才能得到社会进步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建 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实践证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 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 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再次,十八大已经提出来其着力点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今后我们经济发展的 一个核心内容,民营科技实业家应该是这场创新的主力军。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到了中速增长。过去的实践 已经证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是最强的,创新成果也是最显著的,它对经济增长科技贡献 力是最明显的。十八大还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 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 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实施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 创新。 最后,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构建完善的创先设施和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 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已清晰地认识到,中 国未来发展面临着宝贵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这种传统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 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重大瓶颈约束,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问题的巨大压力,受到产业结 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弱的严峻挑战。当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城市化的变化速度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改革开放 政策,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也得益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完善知识创新 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 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 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的 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 杨承训.中国一定要成为科技强国J. 高校理论战线 2003(09). 2 唐秀华.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D. 兰州大学,2012 3 陈立峰.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学基础D.吉林大学,200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2004. 5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1. 6 陈明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人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