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论文
医学寄生虫学论文 班级:10 级针灸推拿(2) 姓名: 学号: 2011 年 10 月 29 日 中药与寄生虫 【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在治疗寄生虫是时,有其独特的 治疗方法,很多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并作用于多种有效途径,以破坏寄生虫 的各种生活环境以驱杀,配以泻下促进虫体排出。我们中医在治疗的时候强调 的是以阴阳为总纲。所以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时,常可以调和营卫,脾胃等, 在治疗寄生虫的同时还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因此相对于西医来讲中药在治疗寄 生虫病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关键词】:中药 治疗 寄生虫 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属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 学的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 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 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 止流行和长期巩固,都是寄生虫学必须用理论和从理论到实际加以阐明的领域。 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蠕虫是指借助 肌肉做蠕型运动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括线虫,吸虫,绦虫。线虫种类 繁多,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等。是常见的寄生虫。寄 生 虫 对 人 体 的 危 害 , 主 要 包 括 其 作 为 病 原 引 起 寄 生 虫 病 及 作 为 疾 病 的 传 播 媒 介 两 方 面 。 寄 生 虫 病 对 人 体 健 康 和 畜 牧 家 禽 业 生 产 的 危 害 均 十 分 严 重 。 在 占 世 界 总 人 口 77%的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家 、 特 别 在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地 区 , 寄 生 虫 病 依 然 广 泛 流 行 、 威 胁 着 儿 童 和 成 人 的 健 康 甚 至 生 命 。 寄 生 虫 病 的 危 害 仍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公 共 卫 生 问 题 。 寄生虫病的特点为异位 寄生,幼虫移行症,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根据幼虫侵犯的组织、器官及症状, 幼虫移行症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而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 重要特点之一。人体寄生虫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其危害不容忽视。作 为几千年来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中医学在治疗典型的寄生虫病时,有其独特的 治疗方法,从所周知中药以其多靶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作用于多种有效途 径,以破坏寄生虫的各种生活环境进行杀驱,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相对 于西医来讲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治疗寄生虫的药物,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同时各家名著上还 记在医生在治疗寄生虫病时遵守的原则,如根据病人体质或寄生虫种类选择用 药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对寄生虫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一)南瓜子 功 能 主 治 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蛲虫病;产后缺乳;后手足浮肿;百日咳; 痔疮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 A、B、B 、 C, 亦含胡萝卜素( Carotene)脂肪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亚麻仁 油酸、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药理作用: . 驱虫作用 南瓜子乙醇提取物有驱虫作用南瓜子浓缩制剂 m给猫一次灌胃, 对绦虫、弓蛔虫等均有明显的驱虫作 用% 的南瓜子粉煮液和南瓜子提取液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 虫的中段及后段均有麻醉作用, 使之变薄变宽, 节片中部凹陷, 而对头及未成熟 节片则无此作用体外实验证明: :溶液使犬绦虫明显兴奋, 甚至挛缩, 并与氢溴酸槟榔碱有协同作用 . 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南瓜子有遏制日本血吸虫在动物体内向肝脏移 行的作用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同时, 给服南瓜子共天, 有预防作用; 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小鼠实验证明: 口服南瓜子能抑制和杀灭体内日本血吸 虫幼虫, 对雌虫作用更强;但对血吸虫成虫无杀灭作用, 只在服药第一周后(每 天g), 开始发生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南瓜子浆粉与生南瓜子仁同样有抑制 和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有报告指出, 防治血吸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水溶性 物质, 即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 内能杀灭部分幼虫, 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行性变化南瓜子氨酸不能杀 灭成虫, 但能使虫体萎缩, 生殖器官退化, 和子宫内虫卵减少 . 其他作用 以大量南瓜子氨酸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 可使动物兴奋狂 躁, 而兔和猫则可能表现安静;但能使兔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对离体兔肠有 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绦虫病。本品甘平,杀虫而不伤正气,用治绦虫病,可单用新鲜南瓜子 3060g,研烂, 加水、冰糖或蜂蜜调匀,空腹顿服(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亦可与槟榔同用, 则疗效更佳, 先用本品研粉,冷开水调服 60120g,两小时后服槟榔 60120g 的水煎剂,再 过半小时,服 玄明粉 15g,促使泻下,以利虫体排出。 (二)鸦胆子 功效: 清 热 燥 湿 杀 虫 主 治 :治 痢 疾 , 久 泻 , 疟 疾 , 痔 疮 , 疔 毒 , 赘 疣 , 鸡 眼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 1)化学成分 鸦 胆 子 含 生 物 碱 (鸦 胆 子 碱 和 鸦 胆 宁 等 )、 糖 甙 (鸦 胆 灵 、 鸦 胆 子 甙 等 )、 酚 性 成 分 (鸦 胆 子 酚 等 )和 一 种 羟 基 羧 酸 称 鸦 胆 子 酸 等 。 2) 药 理 作 用 鸦 胆 子 仁 及 其 有 效 成 分 对 阿 米 巴 原 虫 有 杀 灭 作 用 ; 对 其 他 寄 生 虫 如 鞭 虫 、 蛔 虫 、 绦 虫 及 阴 道 滴 虫 等 也 有 驱 杀 作 用 。 (三)贯众 功效:清 热 解 毒 杀 虫 散 止 血 祛 风 湿 主 治 : 虫 积 腹 痛 小 儿 疳 积 痢 疾 便 血 崩 漏 外 伤 出 血 风 湿 痹 痛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1)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绵马素、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 绵马次酸、挥发油、绵马鞣质等 2)药理作用 贯众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的煎剂稀释到 16%浓度时,体外对猪蛔虫 头段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松弛作用。50%-70%的煎剂对整体猪蛔虫作用 2-6 小时 后,猪蛔虫的活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 3)不良反应 本品所含的多种苯三酚衍生物有一定毒性。绵马酸主要作用于消 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时可损害视神经,引起失明,大脑白质也可受 损。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腹泻,呼吸困难,黄视或短暂失明,重者昏迷, 黄疸,肾功能损伤;惊厥,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可造成永久性失明。 (四)蛇床子 功效:杀虫止痒 燥湿 温肾壮阳 主治:阴部湿痒 湿疹 疥癣 寒湿带下 湿痹腰痛 肾虚阳痿 宫冷不孕 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 1.3%,已从油中分得 27 个成分。 还含香豆精类等成分,如蛇床明素,花椒毒素等 2)药理作用 蛇床子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皮肤癣菌有抑制作 用;杀灭阴道滴虫 (五)使君子 功效:杀 虫 消 积 主 治 : 用 于 蛔 虫 蛲 虫 病 虫 积 腹 痛 小 儿 疳 积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 1)化学成分 种仁含使君子氨酸,约 0.5%,以钾盐形式 存在,即使君子酸钾;脂肪油 23.9%,油中含油酸 48.2%,棕榈酸 29.2%,硬脂 酸 9.1%,肉豆蔻酸 4.5%及花生酸、甾醇等 2)药 理 作 用 10%使君子水浸膏可使蚯蚓麻痹或死亡;使君子仁提取物有较 强的麻痹猪蛔头部的作用,麻痹前可见刺激现象,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氨酸钾 ;其所含吡啶类及油对人、动物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其粉有驱蛲虫作用。 3) 本品味甘气香而不苦,性温又入脾胃经,即有良好的趋杀蛔虫的作用,又有 缓慢的滑利通肠之性,故为驱虫要药,尤宜于小儿。 (六)青蒿 功效:清 热 解 暑 除 蒸 截 疟 主 治 : 暑 邪 发 热 阴 虚 发 热 夜 热 早 凉 骨 蒸 劳 热 疟 疾 寒 热 湿 热 黄 疸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 挥发性成分及其他 半乳糖苷酶、葡萄糖苷酶、谷甾醇等。倍半萜 类有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等。黄酮类有 3,4二羟基 6,7, 3,4四甲氧基黄酮醇、猫眼草黄素、猫眼草酚等。香豆素类有 香豆素、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内酯等。挥发性成分中以茨烯、- 茨烯、异蒿酮、左旋樟脑、丁香烯、菠烯为主,另含 菠烯、蒿酮、 樟脑等。 2) 药 理 作 用 本品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有显著抗疟作用,青蒿素及 衍生物具有抗动物血吸虫的作用。 (七)鹤虱 功效; 杀 虫 解 烟 毒 消 肿 消 气 化 痰 。 主治:虫积腹痛 小儿疳积 妇 女 干 病 及 痒 疹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 1) 化 学 成 分 根 富 含 胡 萝 卜 素 , 并 含 挥 发 油 。 挥 发 油 中 主 成 分 为 蒎 烯 、 柠 檬 烯 、 胡 萝 卜 醇 、 胡 萝 卜 次 醇 、 细 辛 醚 、 细 辛 醛 等 。 根 中 尚 含 胡 萝 卜 酸 。 叶 含 多 量 胡 萝 卜 素 , 可 作 为 制 取 胡 萝 卜 素 的 原 料 ; 尚 含 胡 萝 卜 碱 、 吡 咯 烷 。 花 含 山 柰 酚 -3-葡 萄 糖 甙 、 山 柰 酚 -3-_二 葡 萄 糖 甙 、 芹 菜 素 葡 萄 糖 甙 。 又 含 大 量 苹 果 酸 。 2) 对蛔虫,蛲虫,钩虫及绦虫等引发的虫积腹痛均有效。 新修本草单 用本品作散剂服,杀蛔虫,蛲虫;千金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 丸;治蛔虫咬痛或大肠虫出不断。 (九)苦楝皮 功 能 主 治 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疥疮;头癣。 现代研究 主 要 成 分 : 苦 楝 含 有 多 种 苦 味 的 三 萜 类 成 分 在 根 皮 、 干 皮 中 的 主 要 苦 味 成 分 为 苦 楝 素 ( 川 楝 素 , Toosendanin) 亦 含 印 楝 波 灵 A( Nimbolin A) 、 印 楝 波 灵 B( Nimbolin B) 、 葛 杜 宁 ( Gedunin) 、 苦 里 酮 ( Kulinone) 、 苦 内 酯 ( Kulactone) 、 苦 洛 内 酯 ( Kulolactone) 、 苦 楝 子 三 醇 ( Meliantriol) 等 在 干 皮 中 还 有 正 卅 烷 ( Triacontane) 、 -谷 甾 醇 ( -Sitosterol) 、 葡 萄 糖 和 其 他 微 量 成 分 种 子 油 含 多 种 脂 肪 酸 , 主 要 成 分 为 亚 油 酸 、 油 酸 果 实 油 含 肉 豆 蔻 酸 、 亚 油 酸 、 油 酸 、 棕 榈 酸 、 棕 榈 油 酸 药 理 作 用 : . 驱 虫 作 用 川 楝 、 苦 楝 的 根 皮 或 干 皮 中 所 含 的 苦 楝 素 有 驱 蛔 作 用 其 酒 精 提 取 物 在 体 外 对 猪 蛔 , 特 别 对 其 头 部 有 麻 痹 作 用 川 楝 素 的 作 用 较 酒 精 提 取 物 为 强 与 山 道 年 相 比 , 川 楝 素 对 蛔 虫 的 作 用 慢 而 持 久 川 楝 素 低 浓 度 ( : : ) 时 对 猪 蛔 及 其 节 段 ( 头 部 及 中 部 ) 即 有 明 显 的 兴 奋 作 用 , 表 现 为 自 发 活 动 增 强 , 间 歇 地 出 现 异 常 的 剧 烈 收 缩 , 其 运 动 的 规 律 被 破 坏 , 并 持 续 较 长 时 间 ( 小 时 ) 此 种 兴 奋 作 用 是 苦 楝 素 透 过 虫 体 表 皮 , 直 接 作 用 于 蛔 虫 肌 肉 , 扰 乱 其 能 量 代 谢 , 导 致 收 缩 性 疲 劳 而 痉 挛 , 最 后 使 虫 体 不 能 附 着 肠 壁 而 被 驱 除 体 外 较 高 浓 度 ( : 以 上 ) , 则 可 麻 痹 猪 蛔 , 特 别 是 麻 痹 其 头 部 的 神 经 节 所 谓 麻 痹 作 用 , 可 能 是 虫 体 长 期 受 药 物 作 用 后 而 呈 间 歇 性 痉 挛 收 缩 的 貌 似 静 止 状 态 苦 楝 皮 药 液 在 体 外 对 小 鼠 蛲 虫 也 有 麻 痹 作 用 苦 楝 皮 提 取 液 尚 有 一 定 的 抗 血 吸 虫 作 用 . 抗 真 菌 作 用 苦 楝 子 乙 醇 浸 液 ( : ) 在 试 管 内 对 黄 色 毛 癣 菌 、 同 心 性 毛 癣 菌 、 许 兰 毛 癣 菌 、 奥 杜 盎 小 芽 胞 癣 菌 、 铁 锈 色 小 芽 胞 癣 菌 、 羊 毛 状 小 芽 胞 癣 菌 、 红 色 皮 肤 癣 菌 、 星 形 奴 卡 菌 等 常 见 的 致 病 性 真 菌 , 有 较 明 显 的 抑 制 作 用 ; 热 水 提 取 物 也 有 抗 真 菌 作 用 但 水 浸 剂 特 别 是 煎 剂 较 醇 浸 剂 弱 . 对 肌 肉 收 缩 的 作 用 实 验 表 明 : 川 楝 素 对 骨 骼 肌 由 直 接 刺 激 引 起 的 收 缩 反 应 有 增 强 作 用 ; 对 豚 鼠 平 滑 肌 的 自 发 收 缩 亦 有 增 强 作 用 , 并 可 被 阿 托 品 所 对 抗 但 对 大 鼠 心 肌 由 直 接 电 刺 激 引 起 的 收 缩 反 应 则 有 较 明 显 的 抑 制 作 用 . 其 他 作 用 川 楝 素 m 灌 胃 , 能 使 兔 在 体 肠 肌 张 力 及 收 缩 力 增 加 , 故 用 以 驱 虫 时 , 不 需 另 加 泻 药 其 对 肠 肌 的 兴 奋 作 用 不 被 阿 托 品 阻 断 , 但 能 被 抗 组 胺 药 苯 海 拉 明 所 拮 抗 研 究 表 明 : 川 楝 素 有 抗 肉 毒 杆 菌 毒 素 的 作 用 川 楝 素 能 显 著 延 长 肉 毒 中 毒 标 本 对 间 接 刺 激 收 缩 反 应 的 麻 痹 时 间 , 提 示 其 能 在 神 经 肌 肉 接 头 处 对 抗 肉 毒 的 阻 遏 作 用 对 B 型 肉 毒 中 毒 亦 有 保 护 作 用 ; 与 抗 毒 血 清 合 用 , 可 明 显 降 低 抗 毒 血 清 用 量 川 楝 素 及 其 衍 生 物 对 肉 毒 毒 素 中 毒 的 动 物 有 明 显 的 治 疗 效 果 但 因 其 毒 副 作 用 大 , 化 疗 指 数 低 , 故 无 实 用 价 值 川 楝 皮 和 川 楝 素 在 一 般 剂 量 , 对 血 象 、 血 压 、 呼 吸 、 子 宫 等 均 无 明 显 影 响 川 楝 素 能 使 小 鼠 自 发 活 动 降 低 , 但 与 戊 巴 比 妥 钠 无 协 同 作 用 (七)临床应用 根 据 采 用 苦 楝 皮 ( 或 粗 制 苦 楝 片 ) 治 疗 的 20000 余 例 , 及 川 ( 苦 ) 楝 素 片 治 疗 约 5000 例 肠 蛔 虫 病 的 临 床 分 析 来 看 , 一 般 在 服 药 后 数 小 时 或 2 3 天 内 排 出 蛔 虫 , 以 24 48 小 时 排 出 者 居 多 。 排 虫 率 20.2 100 不 等 , 大 便 阴 转 率 5.5 92.8 不 等 。 曾 有 介 绍 , 以 苦 楝 皮 煎 剂 治 疗 小 儿 蛔 虫 性 肠 梗 阻 50 例 , 获 得 显 效 。 方 法 以 25 煎 剂 200 毫 升 作 保 留 灌 肠 , 半 小 时 后 再 用 300 500 毫 升 作 第 2 次 灌 肠 , 1 小 时 后 再 用 600 毫 升 行 第 3 次 灌 肠 , 此 为 一 疗 程 。 若 经 24 小 时 未 见 排 出 , 可 再 进 行 第 二 疗 程 。 对 严 重 失 水 者 可 先 补 液 矫 正 脱 水 。 也 有 用 川 楝 片 内 服 治 疗 蛔 虫 性 肠 梗 阻 , 剂 量 : 1 岁 2 片 , 2 4 岁 2 3 片 , 5 8 岁 4 片 , 9 12 岁 5 片 , 日 服 2 次 , 并 可 根 据 情 况 给 予 50 硫 酸 镁 25 毫 升 。 此 外 , 用 鲜 苦 楝 根 4 6 两 ( 不 去 皮 ) 煎 成 100 煎 剂 治 疗 胆 道 蛔 虫 病 , 亦 取 得 一 定 疗 效 ; 12 岁 以 下 每 日 1 剂 , 分 3 次 服 , 12 岁 以 上 每 日 1 剂 分 2 次 服 , 2 3 剂 为 一 疗 程 。 一 般 服 药 后 2 3 小 时 痛 即 减 轻 , 从 第 1 次 大 便 开 始 , 即 有 蛔 虫 排 出 。 一 个 疗 程 后 , 尚 有 轻 度 症 状 者 , 可 隔 1 2 日 后 再 续 服 一 个 疗 程 。 又 苦 楝 根 皮 对 驱 除 蛲 虫 、 绦 虫 、 鞭 虫 , 亦 有 一 定 效 果 。 (十)乌梅 功 能 主 治 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胆道蛔虫症。 现代研究 乌梅是碱性食品,因为它含有大量有机酸,经肠壁吸收后很快转变为有益人气 的碱性物质。根据“血液碱性者长寿 “的说法,选择抗衰老食品,乌梅当之无愧。 在乌梅的有机酸中,含有一种柠檬酸,它能促进胃酸分泌,从而使不消化的胀 闷感消失,从而解除了“烦懑 “的后症状。除此,乌梅所含的有机酸对侵入胃肠 道中的霉菌等病原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胃若虚弱,则胃酸减少,对食物进行 消毒和消化的作用自然降低,甚至发生胃肠紊乱,此时如服用乌梅,则可以提 高胃酸,使胃肠得到调理。运动和劳动之后:由于肌肉内堆积了过量的酸性物 质,因而感到疲倦。如果吃一些乌梅,能有效地分解存在于肌肉中的乳酸、焦 性葡萄糖酸等疲劳物质,而使体力很快恢复。值得一提的是:人到中年,常有 肩膀酸痛的肩凝症,医学上叫“五十肩“ 。顾名思义, “五十肩“是中老年的通病。 其产生原因主要缺乏柠檬酸,血液中的乳酸过多,使血液酸性化,造成肩膀和 脖颈僵硬,而要补充柠檬酸,吃一些乌梅可收到效果。此外,乌梅还含有果酸 等纤维物质,具有通便之功。专家也认为,乌梅具有开胃、提神、养颜、防癌 之功效,符合人们对果品低糖、高酸的需求,是一种难得的果品。乌梅系由蔷 薇科植物未成熟的果实青梅,加工熏制而成。性味酸平,无毒。具有解热止渴, 驱蛔虫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内服可治疗和预防肠道传染病。 临床应用 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 两,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 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 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乌梅丸) (十一)槟榔 功效:杀虫消积 行气 利水 截疟 主治:本品驱虫普广,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 趋杀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 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 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异去甲基槟 榔次碱等,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又含脂肪油 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 豆蔻酸、棕榈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尚含鞣质及槟榔红 色素。2)药理作用 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迟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 易断,故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 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结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蛔虫、蛲虫、肝吸 虫、钩虫、血吸虫均有麻痹和驱杀作用。 (十二)榧子 功效:杀虫消积 润肠通便 润肺止咳 主治: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份 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 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2)药理作用 榧子有驱出猫绦虫的有效成分;浸膏体外对猪蛔虫,蚯蚓,蚂蝗 有毒性作用;5%煎剂 2 小时可杀死血吸虫尾蚴;榧实油有驱钩虫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性迅速增大, 食物多样化,人和动物过度亲密,环境污染严重等都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防止感染寄生虫;还要定期检查防 患于未然。医师更应该多加强对寄生虫病的认识,提高寄生虫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 施 玉 樑 ; 王 文 萍 , 驱 蛔 中 药 的 活 性 成 分 川 楝 素 的 生 物 效 应 J.生 理 学 报 , 2005, 05 2.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中 华 本 草 M.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04,360 3. 姜 传 伟 , 牛 羊 肝 片 血 吸 虫 的 中 医 疗 法 J.农 村 养 殖 技 术 , 1990, 09( 24) 4. 陈 晓 光 .医 学 寄 生 虫 M.军 事 医 学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8,12 5. 临床中药学,1998:1071;1018,1008,10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178 7.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72 8. 中药药理学 ,1994;342 9. 中药学2007 年第二版,第 33 次印刷 10.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07 年 8 月修订,第使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