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中学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36区域环境与发展
-
资源ID:11465167
资源大小:542.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 扫描成功!重扫
-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启东中学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36区域环境与发展
一、考点回顾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 等因素 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者其它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 等资源的 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 ) 2我国西北荒漠化 (1)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加上高大山地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 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荒漠化面积大。 人为原因:过度 、过度 、过度 、 资源利用不当等。 (2)西北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影响西 北地区经济社会的 发展。 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加剧了我国 地区冬春季节的 天气。 (3)西北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治理 重点是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具体治理措施有: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等;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 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 省柴灶、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 ;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等) 。 3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 ;降水集中在 ,多暴雨;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粗放耕作、露天开矿等)造成植被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产量降低; 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并淤积在下游河床,导致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严重 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 在沟谷打坝淤地、修建水库、营造防护林; 在缓坡修筑梯田等。 2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红色荒漠) (1)概念: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 流水侵蚀)现象。因此现象后土壤变成红色土地一片殷红,称为红色荒漠化。 (2)成因: 自然因素:红壤自身粘重,贫瘠,酸性的特点导致红壤生产力低。江南地区为亚热带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对地表土壤起到冲刷作用,带走有机质。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多表现为乱砍滥伐、滥伐森林) 导致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红色荒漠化。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3)措施:要解决红色荒漠化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乱砍滥伐(滥伐森林)的问题。 5石质荒漠化 (1)概念: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 ,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 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 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 (2)成因 石灰岩地貌发育;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陡坡开荒等 (3)治理措施 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 制定优扶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 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6湿地的重要价值 (1)湿地的概念: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之分。天然湿地有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人工湿地 有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重要价值 湿地是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 生物多样性等; 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水产品、航运等。 (3)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防止湿地水污 染;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增强保护湿地意识;严禁盲目 围垦;建立湿地保护区等。 7森森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的环境价值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 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热带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雨林被毁的危害 雨林被毁,影响到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导致全球气候失调) ; 雨林被毁,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3)雨林的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 3 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 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二、专题训练 读某区域 1970 年和 2000 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13 题 。 1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 态意义是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 退化情况。读图,回答 45 题。 4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 4 5004 600 米的草地退化 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 大 D海拔 4 3004 400 米的草地退化 面积最大 5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 小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6下左图是北京沙尘传输示意 图。关于沙源地的 说法正确的是 A沙源地的地表均为荒漠 B第二条路径的沙源主要来源于蒙古 C干旱、缺水是沙源地的共同特征 D第一条路径对北京的影响最大 7下右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 带分布图。北方 农牧过渡带农业发 展的方向是 A扩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8读我国部分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 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 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 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9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部分河流不同年代径 流量统计表(单位:亿 m3) 4 年代 河流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塔里木河 56.2 53.2 43.3 44.8 39.2(1990 年1995 年) 黑河 12.3 11.1 9.8 11.2 6.9(1990 年1994 年) 石羊河 5.47 4.31 3.15 2.29 0.63(1999 年)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及流域内水 资源利用结构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西 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特 点及原因。 (2)简述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3)结合材料二,分析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答案 (1)径流量逐年减少。 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 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2)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 河水矿化度上升,水质下降。 (3)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喷灌等先进 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读某区域 1970 年和 2000 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13 题 。 1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 污染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5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 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 态意义是 ( )。 A保护耕地 B美化 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30 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第 2题,由图可知,沙漠 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 3题,由 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 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涵养水源。 答案 1.B 2.A 3.C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 56 题。 5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 4 5004 600 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 4 3004 400 米的草地退化面 积最大 6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解析 第 5题,从曲线变化看,草地退化率与居民点密度的变化不完全对应;草地退化率 在海拔 5 200 米以上最低;将图中每海拔高度段内的草地面积与其对应的草地退化率相 乘,得到的数据就是退化的草地面积,比 较可以得出海拔 4 3004 400 米的草地退化面 积最大。第 6题,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气候高寒,光照充足,影响其草地面 积的 主要因素应是土壤水分和坡度,一般而言,坡度越缓的地方,土壤的水分条件越好,草地 面积就越大。 答案 5.D 6.B 8下图是北京沙尘传输示意图 。关于沙源地的 说法正确的是 ( )。 6 A沙源地的地表均为荒漠 B第二条路径的沙源主要来源于蒙古 C干旱、缺水是沙源地的共同特征 D第一条路径对北京的影响最大 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的黄土并不属于荒漠的范畴,故 A选项错误;第二条路径的沙源主 要来自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故 B选项错误;不同源地的沙 尘暴对北京的影响程度每次 都不同,故 D选项错误。 答案 C 10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 带分布图。北方 农牧过渡带农业发 展的方向是 ( )。 A扩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解析 北方农牧过渡带的自然因素很不 稳定,降水量 较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该区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答案 D 14读我国部分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 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 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解析 据图可知甘肃沙漠化占土地 总面积比例并不是最大的,故 A选项错误;内蒙古水 土流失面积大于宁夏,故 B选项错误 ;云南、 贵州两省水土流失的人 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 伐,故 D选项错误。 答案 C 16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西北地 区水资源天然禀赋差,配置极不平衡,加之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荒漠化、石 7 漠化加剧,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协 调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材料二 西北地区部分河流不同年代径流量 统计表(单位:亿 m3) 年代 河流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塔里木河 56.2 53.2 43.3 44.8 39.2(1990 年 1995 年) 黑河 12.3 11.1 9.8 11.2 6.9(1990 年1994 年) 石羊河 5.47 4.31 3.15 2.29 0.63(1999 年) 材料三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及流域内水 资源利用结构图 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 (2)简述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3)结合材料三,分析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解析 第(1)题,从表中可以得出,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少。河流水量的减少要从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自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与流域内 用水量增加有关。第(2)题,由于河水被过度利用,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自然植被数量减 少;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矿化度上升,盐渍化加重。第(3)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的最主要用水方式为农田灌溉,要解决该流域的水资源问题 就要减少农田灌溉的用水量,提高 农业用水的效率。 答案 (1)径流量逐年减少。 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 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2)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 河水矿化度上升,水质下降。 (3)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喷灌等先进 8 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