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兽医学第六章诊法ppt课件

    • 资源ID:12473340       资源大小:5.78MB        全文页数:13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兽医学第六章诊法ppt课件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前言 一、概念 辨证论治即辩证施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 个环节,指的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过程。 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也是对中医理、法、 方、药等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 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 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望、 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 合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疾病的部位、 原因、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疾病当 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且概括出具体证 名的诊断过程。即认识证候的过程。 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二、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 (一)、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单个症 状或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 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疾 病的外在现象,而不是病变的本质。 (二)、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 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 性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 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 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三)、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 联系的症状、体征,即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 称为证型。 此外,证候还富有“火候”之意,即指示 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和传变趋势。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证、 卫分证等,可称为证。 而膀胱湿热、瘀阻脑络等,习惯上常称为 征候。 (四)、病:常指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 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 )与规律(如演变趋势)所作的病理性概 括。如感冒、痢疾、腹泻、麻疹等。 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 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病病名 的诊断过程。 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三、辨证论治的过程 四诊 疾病 征候 治则 方药 症状、病情 综合、分析、判断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拟出具体治法 第六章 诊法 概述 一、诊法 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具体是指 医生临证,调查病史,了解病情,收集 症状,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断病 情,收集资料,提供证据的操作方法和 手段。 二、内容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 诊断学的特色。 Ø 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及 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以了解病情。 Ø 闻诊:通过听声音、呼吸以及嗅发出的 异常气味,以辨别病情。 Ø 问诊: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 的自觉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 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Ø 切诊:通过切脉和触按机体有关部位, 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 体的变化情况 三、诊法的原理 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 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 四、诊法的应用 思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达变 五、中医诊断的 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第一节第一节 望诊望诊 前言前言 一、概念 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患畜全身 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 变化,以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注意事项 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必须熟悉各部位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 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 四诊合参 三、主要内容 望全身 望局部 察口色 一、望全身 精神 形态 皮毛 动态 (一)、望神 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 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2、原理: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三 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3、内容: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 4、常见的几种异常 Ø 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 Ø 少神:即神气不足。 Ø 失神:是神气丧失之意,又称为无神 ,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 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Ø 假神:重危时的精神暂时“好转”的现 象,称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5、望神的注意事项 Ø 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 Ø 做到神形合参 Ø 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Ø 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局部 诊目 诊耳 诊鼻 诊口唇 诊呼吸 诊饮食 诊躯干 诊四肢 诊二阴 诊粪尿 (一)、诊目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 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故目与五脏六 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最 为密切。 脏腑在目部相关部位的主要反映表现, 历代医家在灵枢基础上发展产生了 “五轮学说”。 附:五轮学说 Ø 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 Ø 风轮:黑睛属肝,用诊肝病。 Ø 气轮:白睛属肺,可候肺疾。 Ø 水轮:瞳人属肾,可候肾病。 Ø 肉轮:眼睑属脾,可候脾病。 1、诊目神 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 沛,视物清晰,是眼有神,虽病易治。 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浮光暴 露,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病属难治。 2、诊目形 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 证。眼窝下陷,为吐泻之后的伤津脱液。 目睑:上下眼睛交合处,淡白:血虚,鲜 红:属火。 3、诊目色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 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皆死也。(素问。) 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 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 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 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 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 论曰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 五脏应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 目,亦犹灼龟于里,吉凶之兆形于表也。 病患本色青,欲如 青玉之泽,有光润 者佳,面色不欲如 青蓝之色。若面白 目青,是谓乱常, 以饮酒过多,当风 ,邪风入肺,络于 胆,胆气妄泄,故 令目青,虽云天救 ,不可复生矣。 病患本色赤,欲如 鸡冠之泽,有光润 者佳,面色不欲赤 如赭土。若面赤目 白,忧恚思虑,心 气内索,面色反好 ,急求棺椁,不过 十日死。 病患本色黄,欲如 牛黄之泽,有光润 者佳,不欲黄如灶 中黄土。若面青目 黄者,五日死。病 患着床,心痛气短 ,脾竭内伤。百日 复愈,欲起彷徨。 因坐于地,其立倚 床。能治此者,是 谓神良。 病患本色白,欲如 璧玉之泽,有光润 者佳,面色不欲如 白垩。若面白目黑 ,(疑当作青。) 无复生理也。此谓 酣饮过度,荣华已 去,血脉空索,虽 遇岐伯,无如之何 。(脉经无酣 饮过度句。) 病患本色黑,欲如 重漆之泽,有光润 者佳,面色不欲如 炭色。若面黑目白 ,八日死,肾气内 伤也。(脉经 无“也”字,下有“ 病因留积”四字, 以例推之,目白当 作目赤。) 病患面黄目青者不 死,青如草滋死。 病患面黄目赤者不 死,赤如 血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 死,白如枯骨死。 病患面黄目黑者不 死,黑如 死。病 患面目俱等者不死 。(俱等,谓不改 其常,无一部之独 异也。 (二)、诊耳 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与全身均有联系,在 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 体的反应点,而尤与肾 、胆关系密切,所以望 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 身的病变。 主要考虑耳形,耳的运 动状况,分泌物,感觉 ,听力等方面进行检查 。 (三)、诊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 “五脏次于中 央,六腑挟其两侧” ,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 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 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 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 预后。 主要从鼻的形态,分泌物,嗅觉、张缩等 方面检查。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 (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 (五)、诊呼吸、饮食 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 色点状或片状。 疹:指皮肤表面出现细小如粟粒样,高出 皮面色红或淡,视之有形,摸之碍手的各 种疼性疾病,常见的麻疹 风疹,瘾疹。 痘:指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 ,称为豆疱。有天花和水痘 。 白瘤: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 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因汗 出不彻底所致。 (六)、诊颈项、躯干、四肢 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 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疾病。 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降失常的各种 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呼吸的变化。 饮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 咽、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 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肿: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疼 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久 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疾病 。 疔: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 毒: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红 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 (七)、诊口津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濡 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 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 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中医认为唾为肾 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 、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 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 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 重。 三、查口色(诊舌) 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 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望舌的记载。 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 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一)、舌诊的原理 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 化道、呼吸道直接相通,胃气上游而产 生薄苔,所以胃肠道出现疾病,肺系感 受外邪,无论寒邪、热邪、痰饮、秽浊 都会很快反映到舌上。“心开窍于舌”, “脾开窍于口” 在经络方面,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脾 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 肝经“络于舌本”,膀胱之经筋“结于舌 下”,三焦之经筋“系于舌本”。 (二)、舌面定位 舌尖(舌体前端):候心肺。 舌中(舌体中部):候脾胃。 舌边(舌体两边):候肝胆。 舌根(舌体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 候肾。 (三)、舌诊的方法 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 先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手段:刮舌法、揩舌法。 (四)、注意事项 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 会影响,注意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五)、舌诊项目 望舌质和望舌苔。 望舌质:分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 望舌态。 望舌苔又分为望苔质和苔色。 (六)、正常舌象 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 自如。 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 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 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 不胖不廋,比例合适。 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 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七)、舌象的生理变异 Ø 年龄因素 Ø 体质和禀赋因素 Ø 性别 Ø 气候因素 (八)、异常口色及主病 Ø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Ø 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于外。 Ø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寒邪 及疼痛之兆。 Ø 黄色:主湿,为肝胆脾湿热之候。 Ø 黑色:主寒深,热极。 (九)、异常苔色及主病 Ø 色苔:主表证、寒证。 Ø 黄苔:主里证、热证。 Ø 灰黑苔:主热、主寒湿。 第二节 闻诊 一、概述 (一)、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 听声音包括叫声、呼吸、咳嗽、咀嚼、 呕吐、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 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 二、叫声 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 在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 化,与机体的阴阳平衡、正气盛衰、病 势轻重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 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 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 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 重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 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三、呼吸 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 不易听到呼吸音。 病态呼吸常见有喘、哮、短气、少气。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 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其发病常与肺 肾有关。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哮喘:痰阻气道,气过痰声。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 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 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 痰声的症状。 少气: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 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属诸虚劳损证, 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少气与短气的区别:“短气者,气短不能续 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成形也” 少气呼吸比较自然,是静而无声,以气少不 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主要临床表现;短 气呼吸粗而勉强,气若有所窒,临床以呼吸 急而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少气纯属虚证 ,短气则有虚有实。 四、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 有痰无声谓之嗽 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健康家畜不咳嗽。咳嗽为肺失肃降,肺 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注意:有痰有声的咳嗽一定不能先镇咳 ,应先祛痰,咳为保护性的机制。 五、呕吐 有声无物为干呕; 有物无声为吐; 有有物有声为呕吐。 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 六、肠鸣 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 均有一定的节律。 肠音增强或亢进,甚至距患畜有一定距 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 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 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多为胃肠滞塞不 通,见于胃肠积滞、便密或结症等。 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 断病势的进退。 七、嗅气味 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种 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疾病 的方法。包括口气、鼻气及痰涕、脓、 粪、尿的气味。 各种病证分别归属于各种脏腑经病。 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酸 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多 属虚寒。 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 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 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 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者,多属胃肠积滞; 口出臭秽气者,多属胃热; 口气腐臭,或兼咳吐浓血者,多为内有 溃腐脓疡; 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第三节 问诊 一、概述 (一)、概念: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 的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 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 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 发病及诊疗经过;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 ;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生 殖情况;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 2、在问诊前有一个拟诊的过程。 3、注意循循善诱,不可暗示提问。 4、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 5、询问通俗易懂,切记医学术语。 6、危证扼要询问,迅速投入抢救。 四、问诊的顺序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附、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 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 况进行详细询问。 一、寒热 二、汗 一、诊寒热 概念:诊断动物体有无寒或热的感觉。 方法:询问畜主和医生检查,中兽医中 主要是摸口鼻耳体表四肢等部位 (一)、寒 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 身虽发热亦不愿离开温暖的地方或群聚 取暖,甚至在温暖处仍也怕冷,称为“恶 寒”;恶寒为实寒,一般表明外感寒邪。 二是虽怕冷,在获得温暖后,怕冷即缓 解,称为“畏寒”;一般表明为虚寒、阳 虚。 三是怕风寒,见风尤甚,但避风或得温 暖则无所恶者,称为“恶风”。 (二)、热 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 温正常但机体全身或某些局部有发热的主 观感觉(对人来讲,如五心发热等)。 寒热的发生原因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 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 一般的:外感: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 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内生: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衰则寒。 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三)、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1、恶寒发热 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 ,又称“寒热齐作”。 所属病证: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其 机理为外邪袭表伤肺,肺失宜发,卫阳不 得宜达于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 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内郁则 发热。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的重要依据 。一般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 ,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有之证。 (1)、特点: 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断,既恶寒 而体温又明显升高。其中以恶寒之有无为 判断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有一分恶寒便 有一分表证”。 (2)、类型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轻而恶风 Ø 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是外感 风寒的特征,主风寒表证。 机理: 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故恶寒明显 。 又因寒性凝滞,致使卫阳郁闭失宣,故 同时出现轻微发热。 兼证:头身痛,无汗,口不渴。 Ø 发热重恶寒轻 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是 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 机理: 由于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 盛则热,所以发热较盛。 又因风热袭表,使腠里开泄,所以同时 有轻微恶寒。 兼证:汗出,口苦,咽喉痛。 Ø 发热轻而恶风 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 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较恶寒轻。因 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 机理: 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由于风 性开泄,腠里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所 以发热恶风皆轻。 兼证:鼻塞,汗出,流清涕。 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 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关 邪正俱盛 邪轻正重 邪盛正衰 恶寒发热俱重 恶寒发热俱轻 恶寒重发热轻 2、但寒不热 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所属 病证:属里寒证。 新病恶寒:多因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 ,皮毛失其温煦所致。为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 所致。为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 含义:只发热无恶 寒,甚至恶热喜凉 。 所属病证:多属阳 盛阴虚的里热证。 根据发热的轻重、 时间、特点等不同 ,可分为壮热、潮 热、微热等三种类 型。 (1)、壮热 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因风 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 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外感温热 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2)、潮热 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 热更甚。多因阳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 之胃肠热盛(日间潮热)或湿邪遏制,热 难透达,湿郁热蒸(午后及夜间潮热)。 (3)、微热 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热大多发 热时间较长,病因与病征较复杂,如阴虚 潮热多为长期微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 导致长期微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不舒 ,气郁化火,亦可表现为时有微热,称为 郁热。 4、寒热往来 含义:恶寒和发热交错进行。是邪正相争 ,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为半表半里的特 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所属病证:半表半里证。 (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 间规律,可见于伤寒少阳病,主半表半 里证。 其病理机制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 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 寒,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 发作。 (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日 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 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 其病理机制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 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 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 时。 诊寒热小结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外感表证 里寒证 里热证 半表半里证 二、诊汗 (一)、诊汗之有无 (二)、特殊汗出 (一)、诊汗之有无 Ø 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 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 腠理疏松,故见汗出。 Ø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 表实证。因寒性收引,腠理致密,玄府 闭塞,因而无汗。 (一)、诊汗之有无 Ø 里热汗出: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 ,或因其它原因导致里热炽盛,阳气过 亢,迫使津液外出,则见汗多。 Ø 里证无汗:当发热时而不出汗,见于 久病里证患者,常因阳气不足,蒸化无 力,或为津血亏耗,生化乏源所致。 (二)、特殊汗出 Ø 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 甚。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因阳气亏虚 ,不能固密肌表,致玄府不密,津液外 泄,故见汗出,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 气,因而汗出更甚。 Ø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止,多为 阴虚里热,或气阴两虚。因入睡则卫阳 入于内,外则肌表失于固密。内则阴虚 不能制阳,而阳气躁动,虚热内生,虚 火妄动,逼津外泄,醒后阳气从阴出阳 ,肌表而被固密而汗止。若气阴两虚, 临床常自汗、盗汗并见。 Ø 战汗:指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 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战汗是邪正相争 ,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的 变化。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 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 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Ø 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 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 故又称脱汗。如病势危重,在高热烦 渴,脉细数急的情况下,而见汗出如 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若病 势危重,在身凉肢厥,脉微欲绝的情 况下,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 属亡阳之汗。 第四节 切诊 一、概述 (一)、概念:又称切脉、候脉、按脉 、摸脉、把脉。是医者用手指触按进行 切、按、触、扣,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 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二)、脉象 即脉搏跳动应指的形象。主要通过显现 部位深浅,速度快慢,强度的大小,节 律,流利度以及波幅等组成。 (三)、脉象形成的因素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四)、脉诊的部位 寸口诊法:“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 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 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三部九候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五)、脉诊的方法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的说为三指平齐、中指 定关、以指目按脉脊。 指轻用力,按在皮肤,名浮取(举); 指中度用力,按于肌肉,名中取(寻); 指重用力,按于筋骨,名沉取(按)。 (六)、脉诊的注意事项 切脉时还要注意布指的疏密。 平息与体位。 诊脉时间。 一、正常脉象 又称平脉、常脉 ,即正常家畜的 脉象,应该是不 浮不沉,不快不 慢,至数一定, 节律均匀,中和 有力,连绵不断 。 (一)、特点 有胃:表明胃气强健,营养状况良好。表 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 快不慢,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 ,从容流利,而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 流利。 有神:是心血充足、心神健旺的标志。表 现为应指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表明肾气充足。主要表现在尺脉有 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二)、生理性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差异而脉象有异。 先天性脉位差异。 脉合四时:即应季节不同而异:春弦、 夏洪、秋浮、冬沉。 情绪、活动等因素影响脉象。 二、反脉 即反常有病 之脉。 六个纲领性 脉象: 浮、沉、迟 、数、虚、 实。 (一)、浮脉 脉象:轻取可得,重按稍减。即:脉位较浅 表,浮取即现,重按稍减而不空。“泛滥在 上,如水漂木” 。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浮而有力主表实;浮而无力主表虚;浮数主 表热;久病虚阳浮越则脉浮;浮紧则表寒。 (二)、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 主病:在里、在下。 沉而有力则里实证。沉而无力则里虚证。 (三)、迟脉 脉象:脉率慢,来去极慢。“迟脉一息之至 ,来去极慢” 。 主病:主寒证。 迟而有力主实寒证;迟而无力主虚寒证。 (四)、数脉 脉象:脉率加快。“脉流薄疾”。 主病:主热证。 数而有力主实热,为阳邪盛。数而无力主虚 热,因阴虚。 (五)、虚脉 脉象:浮大而缓,软而空豁,即轻按无力, 重按空虚。“虚合无形,浮大迟软”。 主病:主虚证。 常见于气血两虚,脏腑两虚,以气虚为主。 (六)、实脉 脉象:来去俱盛,脉大而长,举按有力。 主病:主实证。 如各种热性传染病,瘀血、狂燥、便结、 高热等。 三、常见 的病脉象 缓、急、 洪、细、 弱、微、 滑、涩、 弦、紧、 促、结、 代等。 (一)、缓脉 脉象:来去怠缓,就至数而言,缓脉较迟脉 稍快,但缓脉还应具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不急不徐,来去从容,节律均匀的特点。 主病:脉和缓是有神有胃,为常脉。 脉沉缓主寒湿证。脉细缓主实痹证。 (二)、急脉 脉象:脉来急疾,即脉来极数。 主病:主阳热极亢,脉疾有力。 主阴竭,亢气将脱,则脉疾无力。 (三)、洪脉 脉象:脉形宽大,来盛去衰,即盛大满指, 粗大有力。且脉位浮,脉形宽大。 主病:邪热极亢,见于各种湿热病。 (四)、大脉 脉象:形体宽大,轻按即得,应指满大,但 无汹涌之势。 主病:大而有力为实,大而无力为虚。 (五)、细脉或小脉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应指明显,至数清晰 分明。 主病:主诸虚劳损,气血两虚,又主湿病如 湿痹、腰痛等证。 (六)、弱脉 脉象:极软而沉细,脉位沉,脉体细弱 无力。 主病:主虚证,气血不足(偏气虚)。 (七)、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至数模糊不清。 主病:阳气衰微,气血大虚。阴阳气血 俱虚,多见于亡阳证。 (八)、滑脉 脉象:脉来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来往通畅,有略数感觉,但无明显至数增 加。象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滑、流利。 主病:主痰饮、食滞、实热。注:孕妇出现 滑脉为常脉。 (九)、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迟小而短,有三五不 调似止非止的表现,即来势有快慢不匀 感但无典型的歇止。 主病:涩而无力主伤津失血,津血亏少 ,多见于半产胎漏,遗精滑精。涩而有 力主气滞血瘀,痰饮及饮食积滞。 (十)、弦脉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以挺直而 长,按之不够,从中直过,挺然直下。 张力较大为特点。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 (十一)、紧脉 脉象:脉来劲急有力,左右探知,如绞 绳转索。主病:主痛主寒 (十二)、促脉 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实证,如气血 痰饮与食积,痈肿疔毒。促而细小无力,主 脏气虚衰,见于厥证。促而浮散则病危。 (十三)、结脉 脉象:缓而时止,上无定数。 主病:促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结而无 力主虚,见气血虚之心悸怔忡证。 (十四)、代脉 脉象:时而一止,上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 恐。 四、其他 脉象 芤、革、 散、濡、 伏、牢、 动、长、 短。 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主失明 、伤阴,见于大出血、大汗。 革脉:浮弦中空,如按鼓皮,标坚里虚, 亡血、亡精、小产、崩漏,也可见于寒邪 侵表,体虚病重。 散脉:浮大无根,至数不齐,即脉位表浅 ,轻飘无根,重按则散乱不清,节律不齐 ,快慢不一,至数不清。主元气离散,气 血耗损,脏气衰竭。 伏脉:脉位比沉脉更深,重按推紧着骨始 得。主里证,见于邪闭,厥证痛极。 濡脉:浮而软,主气血虚证,湿证。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即轻取中取不应 ,沉取坚劳不够。主阴寒内实诸证,见 于寒痛。 动脉:脉形如豆,滑数有力。主痛,主 惊。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有余之 证,主肝阳有余,阳盛实热。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气病, 短而有力,因气郁,痰滞、食积短而无 力为气虚。 五、易脉 又称“怪脉”,真脏 脉、败脉、死脉、 绝脉。有无胃、无 神、无根的特点。 仅见于病情危重者 。 有七怪脉:雀啄、 屋漏、虾游、解索 、鱼翔、弹石、釜 沸。 易脉的基本要点 雀啄浮束三五啄,弹石硬来寻急散; 屋漏半时一点落,指下散下为解索; 鱼翔似有又似无,釜沸锅中开水滚; 虾游静中忽一跃,医人记取莫差错。 灵枢·经脉:肺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 胃口,上膈属肺,从 肺系,横出腋下,下 循臑内,行少阴心主 之前,下肘中,循臂 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 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 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意事项

    本文(中兽医学第六章诊法ppt课件)为本站会员(341****677)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