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教考名师伴你行》课件第九章学案6距离.ppt
进 入 学案6 距 离 考点一 考点二 图形F1内的任一点与图形F2内的任一点间的距离中 的 ,叫做图形F1与图形F2的距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 的距离叫做这一 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最小值 正射影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与它 的平面的距离, 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3.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两个平行平面的 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 平面的距离. 4.异面直线的距离 两条异面直线的 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 直线的距离. 公垂线段 平行 公垂线段 考点一 求距离 【例1】如图所示,已知ABCD 是矩形,AB=a,AD=b,PA平面 ABCD,PA=2c,Q是PA的中点 .求: (1)Q到BD的距离; (2)P到平面BQD的距离. 返回目录 【分析】(1)要求Q到BD的距离,由条件PA平 面ABCD,只需作AEBD于E,连结QE,根据三垂线 定理,QE的长即为所求. (2)因为平面BDQ经过线段PA的中点,题中所求 P到面BQD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A到平面BQD的距离 来完成. (3)可建立坐标系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返回目录 【解析】(1)在矩形ABCD中,作AEBD,E为垂足, 连结QE. QA平面ABCD,由三垂线定理得QEBE, QE的长为Q到BD的距离. 在矩形ABCD中,AB=a,AD=b, AE= . 在RtQAE中,QA= PA=c, Q到BD的距离为 . QE= 返回目录 (2)解法一:平面BQD经过线段PA的中点, P到平面BQD的距离等于A到平面BQD的距离. 在AQE中,作AHQE,H为垂足. BDAE,BDQE, BD平面AQE.BDAH.AH平面BQE, 即AH为A到平面BQD的距离. 在RtAQE中, AQ=c,AE= ,AH= , P到平面BQD的距离为 返回目录 解法二:(体积法) 设点A到平面BDQ的距离为h. 由VABQD=VQABD得 SBQD ·h= SABD·AQ, 【评析】求点面距离时,常用两种广法(1)作出距 离 解三角形求得;(2)用等积法转化. 返回目录 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2 ,侧棱长为4,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 (1)求证:平面 B1EF平面BDD1B1; (2)求点D1到 平面B1EF的距离d. 对应演练 返回目录 (1)证明:证法一:连结AC,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正方形, ACBD,又ACD1D, 故AC平面BDD1B1. E,F分别为AB,BC的中点, 故EFAC,EF平面BDD1B1, 又EF 面B1EF, 平面B1EF平面BDD1B1. 返回目录 (2)设EF与BD交于点G,连结B1G, 在对角面BDD1B1中,作D1HB1G,垂足为H. 平面B1EF平面BDD1B1, 且平面B1EF平面BDD1B1=B1G, D1H平面B1EF,且垂足为H, 点D1到平面B1EF的距离d=D1H. 证法二:BE=BF,EBD=FBD=45°, EFBD.又EFD1D,EF平面BDD1B1. 又EF 面B1EF, 平面B1EF平面BDD1B1. 返回目录 解法二:D1HB1B1BG, .d=D1H= . 解法一:在RtD1HB1中,D1H=D1B1·sinD1B1H. D1B1= A1B1= ·2 = 4, sinD1B1H=sinB1GB= , d=D1H=4· = . 返回目录 d=D1H= 解法三:连结D1G,则三角形D1GB1的面积等于正方形 DBB1D1面积的一半, 则 , 又 返回目录 解法四:以D为原点,DA,DC,DD1分别为x轴,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2 , ,0),F( ,2 ,0),B1(2 ,2 ,4),D1(0,0,4). EB1=(0, ,4),FB1= ( ,0,4),B1D1 =(-2 ,-2 ,0). 设n=(x,y,z)是平 面B1EF的一个法 向量,则nEB1, nFB1, 返回目录 y+4z=0 x+4z=0 可取n=(2 ,2 ,-1). D1到平面B1EF的距离 x=y=-2 z. 返回目录 考点二 距离问题的综合训练 【例2】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AB=4,BC=3,CC1=2. (1)求证:平面A1BC1 平面ACD1; (2)求(1)中两个平行 平面间的距离; (3)求点B1到平面 A1BC1的距离. 返回目录 【解析】(1)证明:由于BC1AD1,则BC1平面 ACD1, 同理,A1B平面ACD1,且BC1A1B=B,则平面 A1BC1平面ACD1. 【分析】根据面面距的定义,转化为求一个平面内的 一个特殊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即可. 返回目录 (2)设两平行平面A1BC1与ACD1间的距离为d,则d等于 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易求得A1C1=5,A1B=2 ,BC1= , 则cosA1BC1= ,则sinA1BC1= , 则 由于 则 代入求得d= ,即(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于 . 返回目录 【评析】面面距通常转化为点面距,转化的方法注意 应用线面相交、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等条件. (3)由于线段B1D1被平面A1BC1所平分,则B1,D1到平 面A1BC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点B1到平面A1BC1的 距离等于 . 返回目录 对应演练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CB=90°,AC=BC=a,D,E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M 为棱AA1上的点,二面角MDEA为30°. (1)证明:A1B1C1D; (2)求MA的长,并求 点C到平面MDE的距离. 返回目录 (1)证明:连结CD. 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 棱柱, CC1平面ABC. CD为C1D在平面ABC内的射 影. 在ABC中,AC=BC,D为 AB的中点, ABCD,ABC1D.A1B1AB,A1B1C1D. 返回目录 (2)解法一:过点A作CE的平行线交ED的延长线于F, 连结MF. D,E分别为AB,BC的中点,DEAC. 又AFCE,CEAC,AFDE. MA平面ABC, AF为MF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MFDE. MFA为二面角MDEA的平面角,MFA=30°. 在RtMFA中,AF= BC= ,MFA=30°, AM= a. 返回目录 作AGMF于G. MFDE,AFFE,DE平面AMF. 平面MDE平面AMF.AG平面MDE. 在RtGAF中,GFA=30°,AF= . AG= ,即点A到平面MDE的距离为 . CADE,CA平面MDE, 点C到平面MDE的距离为 . 返回目录 解法二:过点A作CE的平行线,交ED的延长线于F,连 结MF. D,E分别为AB,CB的中点,DEAC. 又AFCE,CEAC,AFDE. MA平面ABC, AF为MF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MFDE, MFA为二面角MDEA的平面角,且MFA=30°. 返回目录 在RtMAF中,AF= BC= ,MFA=30°. AM= a. 设点C到平面MDE的距离为h. VMCDE=VCMDE, SCED ·MA= SMDE ·h. 又SCED = CE·DE= ,MA= , SMDE = DE·MF= DE· , × × = × ×h, h= ,即点C到平面MDE的距离为 . 返回目录 1.空间中的距离的求法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历 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 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应化归为求这3种距离. 2.点到直线或平面的距离是空间最常见的.求解的关 键是正确作出图形,其中确定垂足位置最重要,应充分 利用图形性质. 返回目录 3.求距离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直接法: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 求作表示距离的线段(一定要符合作图规则,避免随意 性),再证明它就是所求的距离,然后再计算,不能忽 视第二步的证明,它涉及到很多几何的逻辑推理. (2)间接法:包括等体积法和转化法,转化法即不 断地转化为点面、线面、面面距离的形式,直到求出为 止.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