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规划研究——以宁波东钱湖水域空间视觉景观规划为例.pdf

    • 资源ID:15342283       资源大小:2.70M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0.1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规划研究——以宁波东钱湖水域空间视觉景观规划为例.pdf

    H 壹阑滓、? 1 + j 。0 ,一一毒? 1 j 一一 誉淡i 。,_ : 一一。 - 。 一” 、 、一_ 、 南。京 、二 , 。! 。鼍一,+ 。、乏一一j 、 一_ h 。、一 “ 瓣、。j 一。i j 夔囊 林业 r 1 、 一。 : 论文题守: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规划研凳。 j ,一,一。蕊_ 以宁避壹钱湖沓域空间视觉景观规划为例 :i 。 、 亲·。善。:- 举套套”i :¥r 鼍薹 。一 j j 一: 专业;城市巍痞翥辩0 ,一- 。;j - 7 :4 一- 。- - “ 。:= 。一二。“j ;: 专业;城市规题设讣乏、+ 一I - 。? 。一。:一二 。 ii 一研究方商:风景园林设计 j 。“ “_ 、 ? 。 、V 、 1 誊鐾终丢畛J 帐换¨_ ”_ 裁 一。J : :一 。0 :誊i 。 。 、· , ,j 一- 。萋鬻 o , 。 7 j 1 警鬻 “ 二。六年六月、j j ? i 7 漆 j :? 攀 。, 一 。二 。k 、。 ,Zo叠。0 ,鬈,ih_¨誓, 一懑枣 一?一。、 一 , 一警火 摘要 9 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风景区 规划工作长期以来忽视开发前期对景区特质的调查研究,政府部门往往急于开发而盲目决 策,导致出现“破坏性建设”的惨痛教训,使昔日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色消失,留 下大量建设性破坏痕迹,观赏价值大大下降,对风景区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对风景区游览中的景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粗放 的设计形式和设计手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视觉审美的要求。如何对风景区提出行之有 效的保护控制规划,如何在自然山水环境基础上加工出优美的空间视觉景观这些问题 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试从山水空间视觉感受角度出发,以城市风景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山水 景观的大量调查,重点分析山水形态特色和空间感受:并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理景艺术手法, 分析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空间形态,对观赏点、观赏路线、观赏距离、观赏心理 等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城市发展对自然风景区空间景观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 探讨如何对城市风景湖泊山水空间进行梳理规划,对参与或影响景观构成的要素进行控制 和设计,提高风景区视觉景观质量,达到优美的山水审美感受,控制城市发展对自然山水 景观的影响,对景区周围可视空间内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形式等提出规划控制意见。 本论文首先对湖泊水域形态进行数量化对比,以不同的数值米反映水面各种形状特 征,以此说明水面形状的差异对风景湖区和毗邻城市空间的渗透和分隔上的视觉影响。其 次,运用视觉透视原理对景区重要观赏点和观赏对象进行观赏视角分析,确定能获得最佳 空间视觉感受的位置,指导后期规划建设:同时对湖泊水域空间视觉敏感度高的山体制高 点提出规划控制意见。最后,通过现状调查整理,分析环湖建筑对风景湖泊视觉景观质量 的影响,并对未来建设项目提出明确的控制规划:并且运用视觉透视规律划定毗邻湖区的 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高层建筑高度,避免对自然山水形态的视觉冲击。 关键词:风景湖泊;视觉分析;观赏视距;空间感受;山水形态 V i s u a lL a n d s c a p eP l a n n i n gS t u d yo f l l r b a nS c e n e r yL a k e Ac a s es t u O yo f D o n g q i a nL a k e - N i n g b o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19 9 0 s ,t h eC h i n e s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h a se n t e r e dt h eq u i c k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B e c a u s eo f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p u r s u i n gq u i c ks u c c e s s ,l a n d s c a p ep l a n n i n gw o r ko fs p e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t u d yh a sb e e nn e g l e c t e d G o v e r n m e n to f t e ne a g e rt od e v e l o p b u ti g n o r e s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p r o c e s s ,w h i c hc a u s e s ”t h ed e s t r u c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n e g a t i v e c f f e c t s I tm a k e st 1 1 eb e a u t i f u ln a t u r a ls c e n e r yv a n i s h e d ,l e a v i n gb e h i n dt h em a s s i v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w a s t e T h u st h ev a l u eo f t o u f i s md e g r a d e dg r e a t l ya n dc a u s e ds e r i o u sv i s u a li m p a c t s i ns c e n i ca r e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f o l l o w i n g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t h es t a n d a r do fl i v i n g ,t h e l e i s u r et i m ei n c r e a s e s ,p e o p l e sr e q u i r e m e n to fh i g hq u a l i t yl a n d s c a p eg r a d u a l l yi n c r e a s i n g ,s o t h es i m p l ee x t e n s i v ed e s i g nh a v en o tb e e na b l et os a t i s f yp e o p l e s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v i s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N o w a d a y s ,p e o p l ep a ym o r ea a e n t i o nt ot h eh o w t om a k ea ne f f e c t i v ep r o t e c t i o np l a n ; h o wt om a k eo r g a n i cs p a t i a lv i s i o nl a n d s c a p e T h e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a n a l y z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l a n d s c a p es i t ev i e w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L a k e si nt h ec i t y s c a p ew e r et a k e na st h er e s e a r c he l e m e n t ,b yt h ei n t e n s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o n c u r r e n tl a n d s c a p ec o n d i t i o n ,f o c u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l a n d s c a p em o r p h o l o g y o f t o p o g r a p h ya n dh y d r o l o g y A l s om a k e t h eu s eo f t h et e c h n i q u eo f u n f o l d i n gt h es c e n e r yi n t r a n s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g a r d e nt of i n do u tt h eb e s tv i e w i n ga n g l eo f l a n d s c a p e ,a n dm a k e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u n d e rt h et o p i cs u c ha sv i e w i n gp o i n t ,c i r c u l a t i o n ,d i s t a n c e ,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M o r e o v e r ,a n N y z et h ei m p a c to f 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ot h es c e n e r yl a c kl a n d s c a p e T a k et h i sa s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t od i s c u s sh o wt od ot h ef u r t h e rp l a no nt ot h eu r b a ns c e n e r yl a k es c e n e r ys p a c e p l a n ;c o n t r o la n dd e s i g nt h el a n d s c a p ef a c t o r s ,i m p r o v e sv i s i o nl a n d s c a p eq u a l i t yo f s c e n i cs p o t , a c h i e v e dt h ee x q u i s i t es c e n e r y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 ,c o n t r o l st h e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oi n f l u e n c et h e n a t u r a ls c e n e r yl a n d s c a p e ;g i v es u g g e s t i o n st ov i s i b l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b u i l d i n g sa ss t y l e ,s c a l e , c o l o ra n df o r m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u s i n gd i f f e r e n td a t at or e f l e c t i n gt h ew a t e rs u r f a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e x p l a i nh o wt h ed i f f e r e n c ew a t e rs u r f a c es h a p et oi n f l u e n c et h ev i s u a lo f l a k e a n ds u r r o u n d i n gs p a c e S e c o n d l y ,b yu s i n gt h ev i s u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p r i n c i p l et oa n a l y z i n gt h e a n g l ev i s u a lo f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s c e n i ca r e a ,i nt h i sc a s e ,t h eb e s tp o s i t i o nf o rs p a t i a lv i s i o nf e e l i n g c a nb ea c h i e v e d ,i th a sb e n e f i t sf o rl a t t e rp l a n n i n g A tt h es a m et i m e ,g i v e ss o m ec o m m e n t st o t h eh i g h e s tp o i n tw h i c hs e n s i t i v eo f l a k es p a c ev i s i o n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e x i s t i n gs i t ea n da n a l y s et h ei m p a c t so f l a k ev i s u a ll a n d s c a p eq u a l i t yw h i c hm a d eb y s u r r o u n d i n gb u i l d i n g s ,p r o p o s eaf u t u r ed i s t r i c tz o n i n g ;m e a n w h i l e ,d e l i m i t st h es k y 。l i n ef o r l a k ea r e ab yu s i n gt h ev i s u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c o n t r o lb u i l d i n g sa l t i t u d e ,t oa v o i d st h eh i g h b u i l d i n g si n f l u e n c et h e n a t u r a ls c e n e r y K e yW o r d s :S c e n e r yl a k e ;V i s u a la n a l y s i s ;V i s u a ld i s t a n c e ;S p a t i a lf e e l i n g ;S h a p eo f s c e n e r y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悉心指导与督促下完成的,作者在求知道路上取得的进步, 无不倾注着导师的心血。导师突出的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 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导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为教师的高尚品格, 谴羲目睹了一代学者的大家风范。在生活中,导师给予学生许多如父辈的关 耨,让我毕生难忘。在此向尊敬的王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一日为师,终 生为师,导师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家人作为我精神和经济上的坚强后盾,使我七年的学习得以顺利完成, 他们是我力量的源泉,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安心完成学业,无忧无摩 渡过青春年代,深深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三年来,有幸与应君、刘玉华、吴静娴、徐燕、牛艳玲、张川、张娅、 胡劂、苏志国、李功成、张健健成为同门学友,与你们一起讨论和交流的日 子给我不少启发,在此特别感谢应君、胡刚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给予大力帮 助! 感谢学长徐仁华、陈苹、付溢、王煜华在学业上的指导! 还有朱春艳、 黄洁琼、王洁宁、黄滢、王琦、苟皓、张凯云等同学,是你们让我三年的南 林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学业的完成离不开母校的培育,感谢各位任课老师的辛勤栽培, 感谢研究生院老师认真热情的帮助,也感谢学校创造了轻松、美丽、便捷的 环境!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作者谨向以上老师、同学以及对本研究提供了无私 帮助而又无法一一列举的挚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李云芸 2 0 0 6 年6 月于南林 1 1 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一章绪论 9 0 年代以浆,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风景区 规划工作长期以来忽视在开发前期对景区特质的调查研究,存在着明显的重设计、轻研究 的倾向,政府部门往往急于开发而盲目决策,导致出现“破坏性建设”的惨痛教训。一个 风景区的景观特质,多是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逐渐形成的,形成难,毁灭易, 一朝毁坏,数十载难以恢复,甚至根本不能恢复,每个风景区的景观特质同样又是不能移 动和相互代替的。破坏性建设是目前风景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使昔日相映成趣的自然山水 景色消失,留下大量建设性破坏痕迹,景点面目全非,观赏价值大大下降。开山修路,滥 砍滥伐,对山体严重开采,无序建设,低劣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等等对风景区造成了严 重视觉污染。例如杭州西湖湖滨地区的过度开发和城市化,已经在破坏西湖风景区的整体 协调,景区内已有高层建筑冒出来,损害了山体优美的山脊线,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 景观( 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的保护无疑是利用的前提,如何在风景区开发建设前 期做好认真缜密的规划设计,是解决“破坏性建设”这问题的基本依据。 同时,西方现代园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较成熟完善的现代设计实践和理论, 中国园林设计行业受到其作为时代浪潮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园林设计风格 和形式的作品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如何在西方现代园林冲击市场的年代坚守住中国传 统园林理景艺术精华的阵地,除了古典私家庭院这种精致的园林,恐怕只能在自然山水空 间这种大尺度的环境中来实现,比如杭州西湖、颐和园昆明湖等。 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更深的研究我国文化精华,如何继承和 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设计思想和手法,使其在内涵上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表现中国特 色,应该是中国设计师义不容辞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悠久历史的遗产中,山水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说明人们普遍喜爱游山玩水,在城市尤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旅游机会也增多,对风景区景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粗放的设 计形式和设计手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审美的要求。如何在现有自然山水环境基础上创 造出优美的空间视觉景观这一课题也摆在设计师跟前。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战略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几乎所有城市都把城市形象建设作为竞 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悉力以赴。宁波市规划局与宁波东钱湖风景区园林管理处在这样一个 大背景下,决心有计划的开发东钱湖风景区旅游。而东钱湖本身作为一个自然泻湖,不可 避免的会出现淤塞,从古至今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治疏浚工作,使东钱湖得以屡淤屡 治,经久不废,避免被填平的自然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湖底又出现淤泥堆积,水体生态 受到影响,水深过浅,舟楫往来不便,严重妨碍水面交通和景观,水域极需疏浚。因此, 宁波市规划局决定在开发东钱湖旅游规划的前期,梳理东钱湖山水景观,结合湖底淤泥疏 浚工程重新调整水域空间形态,增设堤岛规划,弥补现状山水不足,以求为游人提供优美 的山水空间视觉感受。 笔者在参与这个“东钱湖水域空间景观规划”项日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几个原凶,才 有了本次“城市x L 景湖泊空m j 视觉景观规划研究”课题的选题、1 ,意。 1 2 本文研究区类型的选定及其特征 本文研究的城再风景湖泊是指那些自然山水形胜,具有风景区性质而又与城市毗邻的 湖泊。与城J 仃( 郊) 公园水域相比,它们的占地面积要大得多,以至于其尺度与整个城市 平面尺度都可以相比较,并且作为自然地理条件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性 质、城市布局与城市面貌。从景观的角度而言,这些湖泊虽如画龙点睛一般点缀有人工构 筑物,但其在整个景域范圈内所占比重很小,全区仍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它们蕴藏着丰 富的自然风景资源,能够自成一体成为完整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山光水色与都市风光交相 辉映足这一类型湖泊的特点。在城市及其邻近地区,更多的是天然湖泊经人工改造而趋于 完善的风景湖泊。从城市风景湖泊的区位与其功能上看,风景湖泊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它的影响因素。从城市生态的角度来看,这一类型的城市湖泊由于水面广 阔,周围植被茂盛,且与城区靠得很近,所以对整个城市的生态效应是十分显著的。杭州 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汉东湖、惠州西湖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这类城市湖泊是形成城市山水格局的主要方面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面貌。 例如人们爱用“三面云山一面城”来形容杭州西湖与城市“景市结合”的独特风貌。湖泊 紧临城市,不仅使自然山水与都市繁华交相辉映,而且往往自然山水的一翼,嵌入城区, 或城区的一部分在风景区中伸延,而使得湖景城景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杭州北山一 宝石山平面上呈梭形楔入城区,山上的保傲塔秀丽挺拔,在城区内许多地方都可以看 到它的倩影,已成为西湖与杭州的象征。又如南京玄武湖与紫金山之间的大片地区既具有 优美的自然景观,又坐落了许多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中间一条龙蟠路干道横贯 南北,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南京城区的自然延伸。从玄武湖向东望去只见青山绿水之间点缀 着幢幢城市高层建筑,分外醒目。 这一类型的城市风景湖泊往往以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丰富的人文景观内容,成为著 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因此, 这一类型城市风景湖泊的功能,主要是作为自然山水旅游观光资源与文化遗产而存在,同 时满足所在城市居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规划”的课题是从山水空间视觉感受角度出发,以城市 风景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山水景观的大量调查,重点分析山水形态特色和空间感 受:并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理景艺术手法,分析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空间形态,对 观赏点、观赏路线、观赏距离、观赏心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城市发展对自然风景 区空间景观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城市风景湖泊山水空间进行梳理规 划,对参与或影响景观构成的要素进行控制和设计,提高风景区视觉景观质量,达到优美 的山水审美感受,控制城市发展对自然山水景观的影响,对景区周围可视空问内的建筑风 格、尺度、色彩、形式等提出规划控制意见。 1 4 相关课题研究动向 早在中国唐宋时期盛行的古典园林中,就己经形成了视觉景观控制的雏形。在中国古 典园林中,并没有一条明显的轴线来引导和控制全园,而是由游人的视线来引导,对景、 借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在古典园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点在彭- - N I l 先生的中国古典 园林分析一书中有十分精辟的阐述。 目前我国涉足景观评价和视觉规划的专家和著作主要有:刘滨谊和俞孔坚教授,二者 都偏重对观赏对象视觉审美的评价,从视觉原理方面对景观要素的美景度作出评价。刘滨 谊在著作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谈到:景观视觉是研究视觉化了的景观的视觉基本特 陛。其基本结构包括:视线距离、观察点、视点处于视觉环境中的相对位赶、视觉范田区 域、视角、景观视觉空间及景观视觉时空序列等。俞孑L 坚在其著作景观:文化、生态与 感知中提出景观敏感度和阀值评价是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的两个基本依据,通过对景观 敏感度和阀值的评价确定景观保护等级分区,避免风景旅游区的“破坏性建设”。他还研 究了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主要应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通过态度测量的实验手段来探 索中国人的景观感知和审美偏好。 这方面的论作还有叶岱夫的城市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效应与景观设计,王紫雯的视 觉景观容量的评价初探和唐军的论城市三维空间环境控制。叶岱夫较多从城市风景 湖泊平面形状差异的角度研究对风景区和整个城市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研究了风景湖泊 形状的定量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湖泊形状的空间渗透效应、空问分隔效应及其对规划 设计的影响作了探讨。王紫雯把视觉景观容量作为一个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的主要控制目 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透视度、视觉空间及原有建筑等制约条件的定量化分析 出发,探讨了风景区_ 丌发中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实现空间尺度的量化控制。而唐军 以人的视线分析为基础研究控制城市空间环境的方法,具体从总体规划为背景的三维立体 化视线分析,即根据人的视线角度,视线可达性,通过在城市空间( 如制高点、山体、水 体等) 中的视域,分析视廊及建筑高度等空间要素对人的心理作用,从而引导设计师在城 市设计中塑造城市形象和组织城市环境空间。 总之,在如许众多的论作中,无不谈及视觉与景观的关系,这体现了视觉分析在规划 设计中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城市风景湖泊山水空间与视觉景观的关系、视 觉分析在景观各要素中的应用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在这些方面作一点新的尝试。 第二章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分析 2 1 视觉景观分析的相关概念 景观的同义词很多,如风景、风光、风貌、景色、景象、景致等。我困晋书·王导 传中“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是我国古代有关风景一词的最早记载。在欧洲, “景观”一词( L a n d s c a p e ) 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 写耶路撒冷梭罗门王子的神殿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宫和庙宇。这时,“L a n d s c a p e ”的含 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 c e n e r 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 上的概念“1 。 而“景观”一词,按中文的字面解释是:“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 也包括人工环境) 的客观世界所表现的一种形象信息,“观”是这种形象信息通过人们的感官( 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等) 产生一种实在的感受,或者产生某种联想与情感。所以,景观应包括客观 世界的形象信息与主观世界的感受两个方面。 人对景观所产生的感受最初源于人的直觉体验,除通过触觉、听觉等感官认知外,更 多地是取决于视觉的把握。有数据显示,人们依靠眼睛获得8 7 从外界来的信息,并且 7 5 9 0 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但视觉并不等于只是用眼睛看。视神经系统向大脑 输送信息,大脑再加以分类、对比、联想,感觉和认知客观对象,得到的是被经验过滤器 进行整理、分类过的主观感觉。格式塔心理学也指出:“任何行都是知觉进行积极组 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 由于观赏者在游憩和观赏的过程中,对外界景物的感知、体验和审美( 如:获取有关景 物的外形、颜色和尺度,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信息) ,都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那么, 要想创造优美的人性化环境,实现景观真正为人设计,为人享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 神,就必须认真研究视觉空间感受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视觉景观的研究范畴从主体, 即观赏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研究其视点、视角、视距、观赏路线、观赏者的视觉空间感 受以及空间形态特征和视觉美学等方面的内容。从客体,即从物质景观的角度来研究,是 如何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运用视觉透视规律,探求获取视觉美感的方式和途径,创造优美良 好的视觉景观环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视点:观赏者所在的位置,也称为“观赏点”。 2 、视线:人眼与被观赏对象之间的一条假想直线。 3 、视角:人的视线与地平线之间所夹的角度。 4 、视距:观赏点与观赏对象之间的距离。观赏的空间艺术效果与观赏视距适当与否关系 很大,观赏对象离观赏点的距离不同,视觉敏感度也不同,按近景带、中景带、远景带和 鲜见带的四个距离带划分,视觉敏感度依次降低“¨8 。同时人们对不同距离带中的景物注 意程度和注意内容是不样的,体现着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概貌的渐次变化。( 图2 1 ) ( 1 ) 远景带远视重轮廓 远距离看时,人的视觉更多地是通过对刺激图形特征的把握来鉴赏。所以风景区中的 建筑要注意远视条件下“形状”的要素。这是由于空间距离远,建筑色彩、体量的对立和 远视岖轮廓中视分清眉目 近视接触细部 幽2 - 1 不同距离带中的景物 群体内在的联系被淡化了,只有强烈的控制形状轮廓线才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景观。 ( 2 ) 近景带近视接触细部 近距离看时,增加了对景物细节图形与环境的识别与感受,此时,原本对景观质量影 响较少的视觉构成要素也起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建筑的颜色、质地在视觉处理过程中变 成一个重要因素。 ( 3 ) 中景带中视分清眉目 中距离看时,介于远视与近视之间,主要是看清景物的主次结构全貌特征,识别其主 要细部和色彩。中景带中建筑景象常是构景的重点,因此各建筑视觉构成要素之问的合理 组织,秩序的追求,层次的变化,动静交错,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和谐等,都是规划设计中 需要留意的问题。 ( 4 ) 鲜见带不可视区域 指在某一观赏点视线被遮挡很难达到的区域,也称视隐区。在湖泊风景区中,游人 般以环湖游览或水上游览的形式观赏,沿湖山体常会把视线遮挡形成背景,山脊线后视线 所不及的区域就是视隐区,但它还属于风景区内,规划建设时也需考虑到。 5 、视廊:即视觉走廊,是指观赏点与被观赏对象之间的视线通道。在景观设计中,为保 障人与自然或人工各景观要素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以求得较好的观赏形象,就要保 证视点之间的视线通畅;为建立完整的景观系统,形成综合的景观效应,就要求保持重点 景点之间的视线联系。这些都可以通过建立视觉走廊的办法来解决,视觉走廊的建立,主 要依靠景观区域内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高度体量控制和植物配置等实现。 6 、视频: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区域内,沿游览路线某一景观标志被观赏到的频率。其表示 的公式如下: 瓯= ( L x V o ) ( L ×v ) 式中,Q s 为视频,L 为观赏到景观A 的路段长度,V 为该路段上的行进速度:L 为路线全长, v 。为全线平均速度”1 。通过视频指标可以比较沿游览路线各景观标志的重要程度,显然单 位时间或路段长度内景观被观赏的人次越多,即视频越高,则视觉敏感度就越高。通过减 缓游览速度或增长游览路线长度,可以提高观赏价值高的景观视频,反之亦然。 7 、视域:是指在某一视点各个方向上视线所及的范围。湖泊风景区中视域范围主要是由 天际轮廓线和基底( 水面) 围合起来的空间,天际轮廓线是指景观地形与地物要素以天空 为背景的连续画面,本文主要指水域四周围合的山体轮廓线。天地交接处景观敏感度高, 特别吸引人们的视线,在视觉规划中需慎重建设,分析山体轮廓线的目的之一就足要控制 视觉敏感肯点的建设尺度,保证在主要观赏点上欣赏到天际轮廓线的完整性,使之体现一 定的韵律节奏。同时,作为视域空间的围合界面山体立面也是影响视觉质量的一个重 要因素,它是视域中景观的主要观赏面,反映了沿主要游览路线观赏立面上山体高度和l l j 脊线起伏、山体前后层次等景观构成信息。把握山体主要观赏面是创造景观特色的主要手 段之一。( 图2 2 ) 图2 - 2 山体主要观赏面 2 2 城市风景湖泊山水空间形态分析 2 2 1 湖泊水面形状分析 城市风景湖泊形状的差异对风景湖区和整个城市视觉景观质量均有一定影响。湖泊水 面形状可看作是由岸线圈成的几何图形,它是湖泊水体静止外形的最大特征,是在湖水的 观赏功能和水陆空间结构制约下产生的空间形式,这样的空间形式会在水、陆空间相互渗 透作用下,进一步形成更高的空间视觉效应。通过对水面形状空间效应的分析,可以揭示 出水陆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些内在规律及其对规划的影响。n , 2 2 1 1 湖泊形状的定量表示 为了更好地讨论湖泊形状的空间形态,必须先将形状定量化,以不同的数值来反映各 种形状特征。 9 3 2 年,H o r t o n 就拟定出“形状率”作为闭合图形的形状指标;迄今为止, 形状指标为数众多,然而,各种指标所选用的形状计算参数不外有5 个,即:A 面积; P 一周长;L 最长轴长度;& 最大外接圆半径:R 。最小内切圆半径。以上参 数,可通过简单的地图学测量方法得到。这里,以4 个有名的城市风景湖泊为例,说明一 些常见的形状指标特征值( 表1 ) 。”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京玄武湖的空间形状,相对于一个圆来说,比其它三个湖更加规 则,它的近圆率和圆接近度分别为0 4 4 7 和0 3 7 1 ,更为接近一个标准圆;而对于惠州西湖 来说,空间形状却十分扁长,偏离一个标准圆甚远,各指标值更接近于0 ;武汉东湖的圆 接近度为O 4 6 8 ,与杭州西湖相近,但其近圆率仅0 0 6 9 ,约为杭州西湖的1 4 ,说明它的 A P 比值较小,湖泊形状的曲率变化较大,湖泊形状周长较大。 也就是说,湖泊近圆率越小,水面岸线曲率就越大,形状周长相应就长,空间渗透性 强,旅游环境容量大。湖泊形状率与圆接近度越大,水面形状就更为接近一个标准圆,空 间内聚紧凑,但水面空间包含陆地面积就小,空间渗透性差,空间分隔效果弱。 相对于同一个湖泊来说,也可分析组成湖泊的大小水面的平面形态特点。以杭州西湖 表1 四个风景湖泊的形状指标值”1 湖名湖泊形状近圆率圆接近度半径率形状率 4 A P 2A ( 0 5 L ) 2 “R ,&A L 2 杭州西湖 O 2 8 10 4 6 90 5 2 20 3 6 8 惠州西湖 耱 0 0 7 4O 1 2 5O 2 0 l0 0 9 8 乜 南京玄武Q 0 4 4 70 3 7 l0 3 4 10 2 9 1 湖 武汉东湖 鬃 0 0 6 9 0 4 6 8 0 2 9 50 3 6 7 为例,西湖湖水总面积为5 6 8 平方公 里,一山( 孤山) 、二堤( 苏堤、白堤) 、 三岛(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九 桥的分隔将湖面划分为外湖、西里湖、 北里湖、南湖和岳湖五个不同大小及 形状的湖域空间。其中外湖面积最大, 占整个湖面的7 8 ,北里湖、西里湖形 状狭长,岸线曲折,水面面积相对小。 南湖和岳湖面积最小,但水面形状最 近圆臀尘里三曼 量譬形窆耄数墨曩 图2 3 杭州西湖五个内湖形态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湖、岳湖形 一一 状率分别为0 4 0 1 和O ,3 7 8 ,说明它们面积( A ) 与水面最长轴( L ) 之比较大,水面形状比其 它三个湖更规则,更为接近圆形,空间内聚紧凑;而北里湖、西里湖的近圆率更趋于0 , 表2 西湖五个内湖形态参数比较 形态参数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 南湖西湖 面积( K m 2 ) 4 3 9O 3 l0 7 30 ,0 60 0 95 6 8 周长( K m )1 1 ,8 2 3 4 25 7 01 ,2 51 8 71 45 6 平均水深( m )2 、0 6 工| 5 61 7 l 1 1 0 1 5 0I 、5 5 形状率0 3 3 40 1 5 70 1 4 30 ,3 7 80 4 0 10 3 6 8 近圆率0 1 2 40 1 1 3 0 0 9 1 0 2 0 5 0 1 2 50 2 8 1 说明它们水而而积( ) 与形状周长( P ) 之比较小,棚同面积下水面岸线曲率变化较大,岸线 曲折,湖泊形状周长长,空间环境容量大,渗透性强;它们的形状率也较小,偏离一个标 准圆甚远,空间形状狭长;外湖的近圆率较小,岸线曲率变化较大,湖泊形状周长相应长。 在风景湖泊游览区,为使游人获得更多的风景视 觉美。园路往往集中设置在环湖地段,环湖团路是游人最密集的地方。所以,外湖形状周 长长,相应的旅游环境容量也就大。而外湖形状率为0 3 3 4 ,与南湖、岳湖相近,说明形 状更接近圆,空间相对内聚紧凑。 2 2 1 2 湖泊形状的空间渗透分析 从理论E 说,在一定面积风景湖区内的水平空间,水域和陆域的旅游环境容量是互为 消长的。简言之,水面积越大,岸域陆地面积就越小,反之亦然。然而,从水面形状对陆 地空间的效应上来看,并不简单的表现为互为消长的关系。湖泊形状的圆接近度、近圆率、 半径率和形状率等越小,它所包含的陆地面积就越大,即相应的湖区越广,岸线越曲折, 环境容量更大。这就是况,水面积相等而形状各异的风景湖泊所控制的陆地范围是不一样 的,这是因为湖面形状的不规则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充湖区( 陆地) 的范围。产生这一空间 扩充过程的原因是水面形状的空间渗透作用,它通过下述两种外部空间效应起到空间扩充 的作用。 l 、空间包容效应 空间包容是指在水面积不变的条件下,设想形状发生变化时,因水陆空间关联程度的 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岸域陆面扩充增大的效应。一般来说,空问包容的面积大小应以湖泊形 状的最大外接圆为界,随着形状改变其产生的包容面积也在改变。“1 对于城市风景湖泊而言,通过改变湖 泊整体形状而达到最佳空间包容状态是很 难实现的,所以只有通过改变湖面局部形 状的方法来达到理想的空间包容效果,这 在设计中主要表现为大小湖湾的形成。有 研究表明,当水面形状的圆接近度由0 8 5 2 降至0 5 6 3 时,局部形状的包容面积可由 8 5 上升到3 9 1 ,空间包容效率十分明 显。( 图2 4 ) 9 9 + 窜9 ( )( B )代) ( 砷 图2 - 4 水平空间形状的包容作用 圈中数字为圊接近度,括号中数字为空间包容系数:c s = s t s 堆山挖湖,形成深远、幽静湖湾空间的手法,是中国传统造园理景手法之一。中国园 林在意境上追求雅、深、远、秘,因此空间布局注重蜿蜒曲折,即“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湖湾的形成就是增加湖泊形状曲率的最好方式,湖湾可天然分隔大小水面,形成丰富的景 观层次和景观单元,降低湖泊近圆率和形状率,使岸线曲折变化幅度大,在增加游人空间 环境容量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亲水空间,并且增加了水体向城市空间的水平渗透和嵌 入。 杭州西湖上大大小小的深湾、浅湾为西湖山水景观的丰富性和渗透性起到了极大的作 用。孤山以北、北山路以南和西泠桥之围合的深湾,加了向北眺望宝石山和城市的观赏视 距,形成深远的视觉。南山路与夕照山 之间形成的长桥公园深湾增加了水体向 城市空间的水平渗透和嵌入,同时形成 相对内向封闭的小空间,为眺望雷锋塔 提供了最佳观赏视距。( 图2 5 ) 同时,湖泊水面形状和山体地形组 合在包容陆地空间时,进一步加强了水 面与被包容空间的整体性。当湖泊水面 形状包容的湖岸有山地、丘陵地貌分布 时,水面与山体的曲回、分歧、环抱相 互配合,湖水围绕的山丘一方面( 水平方 向) 被限制在水面之中,另一方面( 垂直 方向) 又突兀予水面之上。这种方向上的 图2 - 5 湖湾的作用 对比而产生的山水空间结构使风景观赏质量大为提高,景观设计时可考虑作方向上的对比 夸张处理,加大对比度,方法之一就是处理好山水互含的水湾部位的垂直景观设计。同时, 刻意追求景观的视觉美感和审美层次,达到湖中有山,湖环山;山中有湖,山环湖;湖中 有岛,岛中有湖:山中有山,山外青山的空间渗透效果,求得风景湖泊深远的景观空间效 果。 2 、湖泊形状轮廓线的周长效应 就等面积的风景湖泊形状而言,近圆率越小,形状周长相应越长。在风景湖泊游览区, 为使游人获得更多的风景视觉美,园路往往集中设置在环湖地段,环湖园路也是游人最密 集的地方。所以,环湖道路的长度对旅游环境容量影 响较大。环潮道路的长短与形状轮廓线的曲率半径及 其组合方式有关,由于形状偏离一个标准圆越远,其 轮廓线的曲率变化越大,相同面积水面渗透的空间也 就越广,这样旅游环境容量也随之增加。同时,风景 湖泊形状的曲率变化与曲率组合特点对景观的幽深 之美具有决定性影响。” 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最大的形状特征就是 “曲折幽深”,也是风景总体形态美的突出表现。现 图2 7 两个西湖的形状比较 存惠州西湖水面仅1 2 2 平方公里,其岸线总长度却达约1 6 k m ,面积与周长之比为1 :1 3 1 , 最长轴L 为3 9 公里。湖面以平湖为中心,向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分别延伸出菱湖、 鳄湖、丰湖和南湖三支水体,且水面形状的宽窄变化大,岸线曲率变化较大,形状曲折”1 。 这有效地增加了水体向城市空间的水平渗透和嵌入,对景区增加游人容量很有意义。( 图 2 7 ) 但是,现在惠州西湖主景区是最靠近市区的平湖,游人在这里难以领略“曲折幽深” 的形态美,而且因环境容量小,游人超负荷,大大降低观赏价值。距市区较远的鳄、菱二 湖水面虽然只有0 5 7 平方公里左右,约占西湖总水面的3 6 3 ,但它们岸线形状的圆接近 度为O 1 5 5 ( 其中鳄湖为0 2 1 2 ,菱湖为O 2 2 7 ) ,远小于甲湖。因此,j e 环境容:最耍比西湖 其它部分大。若以岸线长度计算,这里的游人容量至少是平湖的2 倍。由于岸线曲率越犬, 形状的圆接近度越小,所以曲率越大处,单位面积容纳的游人越多。可见,岸线曲率越丈 或形状的圆接近度越小,就越利于环境容量增加。”1 2 2 1 3 湖泊形状的空间分隔和对比效应 1 、空间分隔 空问分隔和对比是空问渗透的女口提,个空问不分隔就不会形成层次,一个空间完全 封闭也不会形成渗透。只有在空问分隔后使之相瓦联系,才能形成空问渗透。 自然l l J 水园中湖泊水丽都十分辽阔,如西湖达5 6 8 公顷,玄武湖达3 6 8 公顷。当人们 面对如此巨大的水域时,倘若眼前缺乏足够丰富的景观层次,则很容易产生“大而旷”、 “少幽邃”的视觉缺憾。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景观格局,增加景色的曲折变化和满足观赏 功能上的需要,我国传统造园艺术里常采用分隔景区的手法。湖泊形状的空间分隔效应是 通过曲折的水岸将湖面天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水域空间,以及运用筑堤、堆岛、建桥等物 质手段来分隔空问,这有利于景观层次的形成。惠州西湖湖岸形态的曲折变化正是丰富多 变的空间层次差异性基础。 风景湖泊中的湖面一方面是设立人工隔景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可成为空间 划分的天然要素。湖水是否具备空间分隔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湖面形状,就风景区的宏观 布局而言,湖泊形状往往对分隔景区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指出,这里的景区包括水、陆两 部分,也就是说,水面形状对水景进行空间分隔的同时,也对相关陆地产生分隔作用。 如果风景湖泊中有数条接近长轴( L ) 长度的 轴线,或有数条长度相近的次长轴,或最短轴位 置较为接近图形的重心部位,那么,天然水面就 具备了较好的隔景功能。许多情况下,湖水形状 的空间分隔作用是人工改造后形成的。如北京玉 渊潭的中部短轴线上有南北向的园路贯通,园路 起到了进一步缩小短轴长度的作用,从而把湖水 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更为独立的空间单元。( 图 2 8 ) 一些圆接近度较大的风景湖泊,没有多条 长轴和次长轴,形状的隔景效果一般较差,如 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等,两者的圆接近度分 别为0 3 7 1 和0 4 6 9 ,对于此类风景湖泊的空间 分隔处理,常采用建造人工短轴的方法,具体 有两个: ( 1 ) 建造人工水岛 我国历史上有着“一池三山”的传统,这 是沿用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三岛的 传说而来的。水岛不仅以自身的形象构成风景 图2 - 8 北京玉渊潭“人工短轴” 图2 - 9 玄武湖“人工短轴” 资源,而且水岛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对整个湖面的隔景效果影响很大。实际上,人工水岛 建成后,恰好形成了水面形状的人工短轴。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南京玄武湖,( 图2 9 ) 湖面的短轴线上建有翠洲、粱洲和环洲三岛,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人工短轴并以此将湖面分 割为南北两部分。人工岛对形状进行了第一次空间分隔后,不仅改变了整个风景湖泊的形 状,而且改变了分隔后各空间单元的形状指标值。如南京玄武湖被人工短辅一分为二后, 北部形状的近圆率为0 3 6 7 ,南部形状的近圆率为0 3 1 6 ,均比整个湖丽形状的近圆率 ( 0 4 4 7 ) 小,岸线曲率变化更大,水域空问层次相应也丰富许多。”1 从观赏效果上说,空间 差异是空间分隔的基础,所以,为了增加各空间形状的差异程度,必须综合考虑总体湖面 形状,选择人工短轴经过的虽佳位置。 杭州西湖水而上共有四座岛,除尺度最大的天然岛屿孤山外,还有外湖中人工堆 建的“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尺度水岛( 见表3 ) 。三岛按“一池三山” 的手法鼎足而立,偏于西湖的西侧,使孤山不孤,视觉上相互呼应,不以湖面做均等分隔, 使西湖主体水面不失开阔,达到湖面构图重心平衡,同时岛与水虚实相生,丰富了西湖水 域空间层次感。 表3 杭州西湖四岛空间形态 小瀛洲阮公墩湖心亭孤山 位置外湖西南外湖西 近西湖中心 西湖西北 性质 人工人工人:天然 大小7 公顷( 水面占6 0 )0 6 6 公顷0 5 2 公顷2 0 公顷,山高3 8 米 形状近圆( 岛中有湖)近圆近圆不规则 小瀛洲位于湖面最长轴上,稍往西侧偏,并与往水面突出的柳浪闻莺、刘庄构成了东 西向的人工短轴,并以此把外湖湖面似断非断的分隔成南北大小对比两部分,改变了湖泊 形状,增大了岸线变化曲率。同时,从西湖南岸往主水面看时视线阻而不挡,减少了湖面 辽阔之感:并且因为靠近苏堤,从苏堤往东看形成近景,增加了水面层次。( 图2 一l O ) 小 瀛洲的结构,可谓“湖中湖、岛中岛”,岛中有湖,于岛上再构筑小水域,形成水陆互含 的格局,这是较大的洲岛常用理景手法。 体现人们对西湖山水艺术加工和审美深 化的湖中三岛,既采取具有向心,内聚收敛 的内向布局,又采取具有离心,辐射扩散的 外向布局,以块的综合和视线的辐射,丰富 了湖面水景。岛由于在水中央,具有全方位 视野的优势,所以人们观赏湖景主要是以岛 为视觉中心向四周湖岸眺望,视线呈现出一 种由中心向四外“发散”的特点,环岛而行, 湖光山色在旋转的视点下以全景式画卷映入 眼帘,多为开阔、辽远、深邃的景象和意境。 ( 2 ) 筑堤和建桥 。臻蛀长轴视线方向最税 图2 1 0 人工岛对空间的分隔 位于水面的长堤和景桥既是完成游人流动、联系各处景物的人工建筑,又是重要的空 间分隔设计手段。跨越水面的长堤可看成是陆地空间从水面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纽带。 例如杭州西湖水面上两座长堤苏堤和白堤( 表4 ) 。苏堤全长2 8 公里,堤上从 表4 杭州西湖堤要素分析 苏堤白堤备注 位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东始断桥 位置的选择在联系交通的同时,对湖面划 置霞岭下岳庙东两至孤山分、形态构成起至芙重要的作J 日 沟通湖之南北交通,又 沟通孤山与岸上交 作把西湖分为外湖和堤通,把硝湖分为外湖 用西的三个内湖:南湖、和北里湖 西里湖、岳湖 长长2 8 公里长1 0 公里由于堤成带状,长而瘦会给人单调、单薄 宽平均宽度3 6 米平均宽度5 0 米之感 景跨虹桥、东浦桥、桥在联系交通时,本身也是一种景观要素, 压堤桥、望山桥、断桥 打破氏堤的单调直线,并以桥的曲线与山 桥锁澜桥、映波桥锦带桥脊线呼应。 走堤的走向决定了视线方向,堤卧水面主要 南北走向东西走向展现的是线性连续空间,在堤上观赏风景 向更多的是散点透视法,边走边看,视点不 断变化 视长堤似带,作为障景,不但分隔了湖面, 线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增加空间层次和变化,而且由于堤上独特 方的景观内涵,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向 特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色断桥残雪 南到北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从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风景湖泊空间视觉景观规划研究——以宁波东钱湖水域空间视觉景观规划为例.pdf)为本站会员(伐***)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