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文: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doc

    • 资源ID:16741144       资源大小:82.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文: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doc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 郭义贵摘要:西欧中世纪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故而庄园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此期的西欧庄园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种.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 郭义贵摘要:西欧中世纪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故而庄园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此期的西欧庄园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当时的西欧庄园承担着司法、宗教乃至行政等方面的职能,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篇文章的研究自然侧重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由于具有多重职能的庄园是这种法律(即庄园法)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抑或背景,因而文章中对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探讨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尽管这种探讨并非本文的主题。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讨论主要涉及中世纪早期和盛期的西欧庄园法。作者简介: 这里,在一个并非严格的意义上,西欧中世纪早期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公元476年)至公元10世纪末;“中世纪盛期”指公元11-13世纪。在一个更为细致的层面上,笔者将探讨当时有关的法律规定、庄园中不同阶层人等的法律地位及庄园法庭的活动等大致情况。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庄园;庄园法;庄园法庭 前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在西欧乃至世界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西欧从此进入封建社会或曰“中世纪”。 关于“中世纪”这一概念的由来,可参见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国内有学者认为,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文明并非死水一潭、黑暗深渊,而是一个动态的、上升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参见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著:西欧文明(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13页。如果说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社会为日耳曼“蛮族”所主导,诸侯王国林立为其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公元8世纪法兰克帝国的建立和加洛林王朝的中兴则意味着西欧在政治上一度重新获得一定程度的统一,基督教在文化上或精神层面上对于此期西欧的居民逐渐取得统摄的地位。由是,西欧进入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 有学者认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代表着中世纪漫长历史上欧洲的第一次觉醒。详情请参见王志远主编:基督教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90-193页。另有学者认为,12世纪的西欧已经出现所谓“十二世纪文艺复兴”。参见王志远主编基督教百问,第197-198页。另可参见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12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哈斯金斯的上述著作共12章,主要从历史背景、拉丁古典文化的复兴、法学与科学乃至哲学等的复兴、大学的创建等方面,较为详尽地论述了12世纪西欧社会的复兴或繁荣景象,该书英文版初版于1927年,对后人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正是在中世纪早期和盛期(公元476年公元13世纪末),西欧本质上可谓是一个农业社会,故而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1114世纪的西欧,由于免于外敌入侵 当时的外敌入侵主要是指穆斯林军队、北欧维京人(Vikings,或译:维金人)和来自东欧的马扎尔人对西欧的侵扰和掠夺。和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和当时的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交往,进入到所谓鼎盛期。此期的西欧社会表现为城镇再度兴起并获得繁荣,商品经济较为活跃,大学在意、法、德、英、西等国或地区相继出现,上述各种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对西欧庄园经济形成较大的冲击。也正是在14世纪左右,庄园经济在西欧逐步衰亡。 例如,杭州大学历史系的王渊明先生在分析法国农民在十一至十三世纪生活发生重大转机的原因归纳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关系的变化。就后者而言,其表现为约自十一世纪起,法国庄园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农民开始摆脱农奴制的枷锁。由于法国在封建社会的西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上述相关分析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请参见王渊明:法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第184页。基于上述历史背景,本文的研究将涉及西欧中世纪庄园制度的兴衰、特定历史时期内的西欧庄园人口及其成分的构成、庄园的特性等。当然,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中世纪早期和盛期的西欧庄园法。一、 大致背景关于“庄园”一词,比利时著名历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考证是:庄园一词在拉丁语系中为cour,在德语中为hof,在英语中为manor。在庄园里集合着农舍、谷仓、牛栏、马厩等等,还有照料这一切的家奴,作为主人心腹的管理人(从忠于主人的农奴中挑选出来。这种最初可以撤换的代理人,不久便成为世袭的)。所有在庄园管辖下的土地分为三个部分:领主保有地、佃农份地以及公地。每个庄园形成一个司法单位,同时也形成一个宗教的单位。因此,庄园不仅是一种经济单位,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在中世纪的庄园,具有无上权力的惯例决定着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一事实是以防止经济力量在利润刺激之下的自由活动所造成的残酷无情-因为缺乏市场,领主实无取得利润的可能,剩余产品只能是累赘。当时城市人口很少,据估计,12-15世纪,全欧城市人口从未超过其全部人口的1/10,故中世纪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庄园经济无疑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参见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7月第1版,第53-58页。类似的观点在国内一些学者的论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例如,有学者认为,9-11世纪,西欧处于被封锁状态,商人阶层逐渐消失,城市生活没落,欧洲与古代传统割裂,由此造成东方与西方的分离以及地中海时代的整体性终结。从此以后,封建制度与庄园制度相结合,成为9世纪初到13世纪中叶欧洲的主要社会经济制度。详情请参见郑戈著: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斯.韦伯法律思想研究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55-157页。又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生认为,中世纪欧洲农业体制主要表现在庄园制、农奴制和自然经济上。参见朱孝远著: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页。亨利.皮朗的上述文字意味着:庄园在中世纪的西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其兼具经济、社会、政治、司法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当时的庄园中,至少可以发现领主和佃农这两大阶层构成当时基本的社会成员;惯例(根据我们通常的了解,其在西欧中世纪往往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或高于法律的效力)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地位或者权利与义务;从当时的人口比例来看,指称西欧中世纪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有着相关数据的支持。西欧庄园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西罗马崩溃之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所谓的“新欧洲”(the New Europe),经历了一个冲突与融合的阶段。当时,大多数的西欧居民是贫苦的农民,这些农民由先前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和半自由农民和日耳曼武装农民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日耳曼征服者和高卢-罗马贵族相结合的政权下的被统治者。因此,中世纪早期的西欧乡村社会经历了三种根本性的变化:罗马时期的奴隶制最终消失;家庭成为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的单位;最后,基督教在西欧乡村社会得到了普遍的传播。 Mark Kishlansky,Patrick Geary,Patricia OBrien,The Unfinished Legacy: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Volume I),published by 1994 HarperColins College Publishers,pp.232-233.美国学者卡冈等人认为,中世纪早期的农耕经济是通过农村中的农场的形式组织和控制的,这样的农场被称为庄园。在庄园里,农民作为佃户为某个贵族服务。换言之,一个更为强势的地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换取其服务和收成的一部分。农民为贵族劳作的这块土地叫做“封建地产”,一般占可耕地面积的大约1/4到1/3,在这样的土地上收获的庄稼归领主所有。此外,还有放养牲畜的公用草地以及专供贵族打猎的森林。农民则根据他们的各自身份和保有的土地份额的大小享有不同的待遇。自由民原本有不多的土地,为寻求保护和帮助,他与领主之间的经济与法律权利业已清楚地界定下来-他为领主服务,领主应对其提供保护。尽管此时土地已经不归他所有,但他有完全的占有和使用权。他须提供给领主的服务和实物的数量相对是固定的。 Donald Kagan,Steven Ozment,Frank M.Turner,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1991 b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a division of Macmillan,Inc.pp.230-233. 没有任何不动产的农民(或许会有一些少许的农具和牲畜)的状况则要差一些,最终沦为不自由的农奴。这样的农奴更容易为领主所支配,通常每周要花三天的时间在领主的田地里劳作。在领主的庄园里生活和劳作的真正贫困潦倒的农奴地位最低,因而受到的保护也最少,身体虚弱者常常会逃往修道院而不是继续他们的劳动。到查理曼时代,犁耕和土地耕作中的三圃制开始被采用,这些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领主所需的一切几乎在庄园里均可获得,农民为其衣食(从鸡蛋到皮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时期心怀不满的农奴逃跑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逃亡的农奴作为乞丐和流民游荡在田间地头,寻找新的和更好的主人。 参见同上书,第233页。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的时候,其与当时的人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欧洲的乡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朱勇教授在东西方法律比较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与教会及农村公社是封建制度下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一社会成员皆被划进不同的组织之中。封建主以庄园作为自己辖地内的基本组织形式。庄园既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同时也是基本的政治单位。领主在自己的辖地内,以庄园为司法单位,设立庄园法庭,主持对庄园内部纠纷以及庄园与庄园冲突的处理。请参见朱勇著:东西方法律比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83-385页。当然,此期的教会人士恐怕得区分几种情况。就低层教会人士而言,通常来自农民阶层,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比农民强多少。 在卡洛林王朝时期,贵族作为教会的主人,有权决定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扶上其所在地的教士的位置。依照当时教会法的规定,领主在农奴成为教士之前,应让其自由,而领主常常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一来,先前的农奴在获得自由以后,有可能不接受领主对教会事务的管辖。因此,领主希望的是“农奴教士”,这样的教士不仅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做弥撒,而且同时还可以为领主服务,为其鞍前马后效力。如同查理曼与他的主教的关系一样,法兰克贵族也培养了一个驯服的教士阶层。 前揭Donald Kagan等人著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第234页。这一时期,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希望从宗教中寻求安慰和舒适。他们将宗教和一些重大的节日诸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联系起来。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做洗礼、参加做弥撒、尽力学习向上帝祷告和使徒信经、在死亡来临的时候由教士做最后的仪式。对圣徒的敬畏与日耳曼古老的部落习惯联系起来,而后者是当时的民众难以摆脱的。为此,查理曼制定严格的法律严禁僧侣采用巫术、魔法和作为宗教仪式一部分的牲畜献祭。 同上。由上可见,庄园制与西欧封建制和自然经济、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政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西欧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另外,当时西欧大多数的居民生活在庄园,构成庄园的人口除了领主(贵族),主要是农民和农奴(包括所谓“农奴教士”)。 关于当时庄园中农民的身份的认定和进一步的划分,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例如,英国学者罗德尼.希尔顿在中世纪农民不平等的原因一文中,将当时的农民分为自由农民和非自由农民两大类。但他也认为这种划分的界限较为模糊,相关术语的含义也不清晰。此外,自由人与农奴的界限在中世纪末期变得日益的含混。请参见Rodney H. Hilton,Class Conflict and the Crisis of Feudalism(Revised Edition),published by Verso 1990,pp.67-68.另如,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侯建新先生认为,事实上,封建时代不同国家农民的社会身份都是特定的,农民社会身份的比较,不应依据简单的字面上的含义,而应看重其实际的生活过程,特别是经济生活过程。而且,农民的社会身份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在西欧中世纪,农村中数量最大、最典型的生产者是农奴。1086年,在英格兰进行的末期审判书调查中,将庄园上的劳动者划分为5个等级:自由人、索克曼、边地农民和茅舍农、维兰以及奴隶。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维兰,即以后的农奴。参见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伴随着西欧庄园制的出现,与这一特殊的现象相对应的法律即庄园法也就应运而生。二、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庄园法就西欧中世纪早期而言,庄园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庄园法可以从法兰克王国建立以后说起。具体就早期的相关法律来看,又以萨利克法较为典型。 萨利克法(Salic Law,或译:萨利克法典)是法兰克王国的开创者克洛维时期(公元481-511年)法兰克人入主西欧社会后的第一部法典汇编。这部法典的问世被认为得到了受过罗马法律传统熏陶的高卢罗马人的帮助,但也保留了相当之多的早在4世纪即已经形成的萨利族的传统。 参见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edited by Patrick J. Geary,Broadview Press Ltd.,1989.p148.另,关于萨利族(Salic,或译:萨利克族),国内有学者认为,法兰克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下游(今比利时境内)。他们分两枝,滨海各部落称萨利克人,住在莱茵河两岸的称里普阿尔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蛮族国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影响也最深。详情请参见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笔者感兴趣的是,在这部颇具特色的早期日耳曼法律中,对于自由人和奴隶,有一定的规定,从中可以了解上述这两种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例如,这部法律的第十三条规定:1、如果有三个人劫走一个自由姑娘,他们各须罚付三0金币。2、如果劫夺人数在三人以上,他们各须罚付五金币。3、如果有人随身带箭,应付三倍罚款。4、对夺得者应课以二,五00银币的罚款,折合六三金币。5、如果他们从堡垒下或房间里劫走姑娘,应照上述规定,缴付代价和罚款。6、如果被劫走的姑娘是在国王保护之下的,在这情况下,作为破坏“国王和平”论,应付二,五00银币,折合六三金币。7、如果国王的奴隶或半自由人掠夺自由妇女,应处死刑。8、如果自由姑娘自愿跟随奴隶,应被剥夺自由。8、如果自由人劫走别人的女奴,应受同样处罚。 请参见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第173-174页。 上述法律规定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第一,这部堪称早期日耳曼法律典范的萨利克法十分的具体,或者说缺乏一定的抽象性。但是,也许它恰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更多的是一部源自生活而不是出自书斋的法律;第二,在这部法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抢亲”是一种为上述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否则,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第三,这部法律对于情节做了区分。比如,其中第三款规定:如果有人随身带箭,应付三倍罚款。这一款的规定看似简单,但可以理解为法律对于持械(即带箭)抢亲行为的从重处理;第四,以罚代法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也是日耳曼法的一大特点。其中有些行为在后来乃至今天应当被作为犯罪行为来处理,但在当时却采用的是赔偿的方式,视同侵权行为对待;第五,同罪异罚(或曰身份刑)的现象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不仅见之于被抢亲者,而且也见之于抢亲者。比如说,第6款和第7款的规定。第六,以罚代法并非是法律的全部内容,在某些情况下不排除刑罚的应用。譬如,第7款就涉及到死刑的规定。而这一款又与抢亲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奴隶或半自由人);第七,当时的社会中,除了奴隶和自由人这两大类人的身份的区别,还有一种所谓“半自由人”。因为缺乏相对精确的文献资料,我们无从十分清楚地知道这种所谓的“半自由人”在当时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按照笔者的理解,上述这种特殊的人群从其名称来看,应当是处于奴隶和自由人之间。民国时期的学者李宜琛先生的著作日耳曼法概说对于半自由人有较为清晰的论述,由此使得我们对当时的这一特殊人群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日耳曼法概说一书我们得知:半自由人(Halbfreien)多为降服民族及其子孙,虽有权利能力,但无居住转移之自由。定着于主人的土地,有供给物品的义务。缺乏诉讼能力,审判时须由主人为之代表。但得以自己的名义,享有财产,缔结契约,并可以私蓄向其主人买取居住转移之自由,以进于完全之自由。解放人(Freigelassenen)也是半自由人的一种。这种情况是指:奴隶解放后,不是立即成为自由人,而只是半自由人。不久,这种半自由人及解放人的差别就不复存在了,而代之以一种高于奴隶,低于完全自由人的集团,称之为体仆(Leibeigenen)。 详情请参见李宜琛著: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2-23页。 从萨利克法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奴隶被视为财产,因而对其的侵犯通常适用罚金刑。例如,该法第十条(标题:关于偷窃奴隶)第1款规定:如果有人偷窃奴隶、马匹或驮兽,应罚付一,二00银币,折合三0金币。又如,第三十五条(标题:关于杀死或抢劫奴隶)第1款规定:如果有一个奴隶杀死另一个奴隶,让主人之间自己处理凶手。该条第4款规定:如果有自由人抢夺人家的半自由人而被揭破,应罚付三五金币。第五款规定:如果人家的奴隶或半自由人把自由人杀死,那凶手移交于被杀者的亲属,作为一半补偿,而该奴隶的主人应付另一半补偿。第六款规定:如果有人偷窃或杀死宫廷仆役,或铁工,或金工,或养猪者,或种葡萄人,或马夫而被揭破,应罚付三0金币。再如,第三十九条(标题:关于劫掠奴隶者)第1款规定:如果有人企图诱拐人家奴隶而被揭破,应罚付六00金币,折合十五金币。 前揭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73-177页。 萨利克法对于侵害自由人的案件同样也主要采用罚金刑,但是处罚的力度要高得多。例如,该法第四十一条(标题:关于杀死自由人案)第1款规定:任何人杀死一个自由法兰克人或遵守萨利克法律而生活的蛮人,而经证明者,应罚付八,000银币,折合二00金币。对于贵族的侵害则处以更高的罚金。例如,该法第五十四条(标题:关于杀死伯爵罪)第1款规定:如果有人杀死伯爵,应罚二四,000银币,折合六00金币。 参见同上书,第178页;第182页。 在这部萨利克法,我们发现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主要财富土地继承方面的较为特别的规定,这种规定在该法的第五十九条(标题:关于自由份地)甚为典型。该条第1款规定:如果有人死去而无子嗣者,如果他的母亲还在,她应接收遗产。第2款规定:如果母亲已不在,又如果他有弟兄或姊妹,他们应接收遗产。第3款规定:如果没有他们(指兄弟姊妹-本文注),母亲的姊妹应接收遗产。第4款规定:如果死者的母亲并无姊妹,那么,这些辈分中较近的亲属应接收遗产。第5款规定:土地遗产无论如何不得遗传于妇女,而应把全部土地传给男性。 参见同上书,第183-184页。应当说,上述关于自由份地的规定表明,萨利克法对于土地(自由份地)较为重视,在相关规定上也比较具体,大致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如对于妇女在土地遗产继承上的排斥态度(第五十九条第5款)。 另外,在阅读萨利克法的过程中,笔者的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该法对于赎金的相对普遍的采用-有时赔偿几乎成为唯一的处罚办法。当然,针对不同身份的侵害者适用了不同的赔付标准。这种大量的使用民事/经济的手段应对侵权(注:在今天看来,有些行为实为犯罪)对于当时的社会究竟有何效果,的确值得探讨。李宜琛先生在日耳曼法概说一书中谈到日耳曼法的侵权行为时,有这样一个观点笔者颇为赞同:任何民族,于其法律观念幼稚之时代,皆无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区分。侵权行为之概念,恒须几经变迁,始能确然独立,成为纯粹司法上之制度。日耳曼法,自非例外。 前揭李宜琛著:日耳曼法概说,第131页。考察萨利克法,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这一民、刑不分的特点,故而其相应的处罚办法比较单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大量采用赎金(Suhngeld)是否可以较好地应对当时的侵权或犯罪行为?当代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对此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功利和观念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伯尔曼认为,设立由过错者家属偿付受害者家属的确定的金钱制裁,是12世纪以前欧洲所有民族法律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也确实是处于某个发展阶段的每个印欧民族法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伯尔曼看来,这种制度(即金钱赔偿本文注)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制度。因为,过错者及其家属将承受沉重的金钱负担,这种威胁可能比死刑或致残肉体的威胁能更有效地制止犯罪,至少也与现代监禁制裁同样有效;而且肯定社会代价更小。另外,按照报应的公正原则,它不仅使过错者受到损失,而且还使-与今天更“文明的”刑罚学形成对比受害者因此得以安抚。 参见美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64页。所以,在笔者看来,无论作何评价,以金钱制裁的方式来取代先前的血亲复仇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其应当/可以有效地阻止侵权与犯罪的发生或者减少。可以想象,面对如此细密、高额的金钱赔付标准,加害人多半会因此而望而却步。 墨洛温王朝后期王权的衰落和宫相的坐大使得贵族地主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个特权阶层。因此,地主制度的成长,对于当时西欧社会的自由人的状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状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自由人的数量从5世纪末所占的比例到7世纪时已经大大地减少了。墨洛温王朝时期两次长期的内战(576-613年和674-687年)、地主阶级的压迫、官方的胁迫、因偶然的饥荒和疾病等引起的“艰难时期”等,使许多自由阶层的人降到了农奴的地位。此外,原本没有土地的自由人,在地主的大庄园上寻找雇佣工作而成为农奴。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委身”制固定下来的:小土地所有者“委身”于大地主的保护之下,成为这个领主的佃农,封建时代的宗主与附庸的关系由此初见端倪。“委身”制实际上可以说是弱者在当时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制度的兴盛,使得相当之多的无地的人沦为农奴,经常是整个自由村庄都被大地主所并吞;这就是8-9世纪乃至后来一些世纪里西欧庄园制度的起源。从形式上来看,这种所谓的“委身”制通常还采用“请求方式”的罗马方式和罗马名称。以下一份7世纪的“农民请求委身文件”颇能说明问题,在此不妨抄录如下: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主,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和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援助与保护。在我活着的时候,我将在合乎我一个自由人身份的情形下,为您服务,维护您的荣誉。我不得脱离您的统治与监护,将毕生投靠在您的势力和保护之下。因此,您我之间,如一方欲解除此种契约,必须付与对方若干先令作为赔偿;此种谅解,永久不得破坏。(因此,将此种合同缮写两份,立约双方,各执一份。) 前揭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85页。 此外,在农奴之下,当时还存在着一个人数众多的奴隶阶级,其与农奴之间的界限在后来难以分辨,两者的命运同样的痛苦。在奴隶地位下降的过程中,几乎只有一件事情是进步的,那就是准许奴隶结婚,不复把奴隶的子女视为私生子。 参见美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9月第1版,第258-261页。 庄园制度对于当时的基督教会似乎影响不大。换言之,这一时期,基督教会得到了相对特殊的保护。同一时期(7世纪)法兰克国王颁赐的一份“特别权文件”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这一情况,这份文件是这样规定的:我认为我如赐予教堂(或任何人)以彼所应得的恩宠,并在上帝的帮助下以书面文件保证此种恩宠可长期享有必可增加王权的光辉。兹特宣布:我答应某地领主兼某教堂主教某某的请求,为了我的灵魂永远得救,特赐给他以下的恩宠:在某主教的教堂所现有的,以及以后该教堂靠上帝的恩宠所取得的庄园范围内,政府一切官员俱不得入内执行审判,收敛罚款,或其他事务。此种权利俱由该主教和他的继任者执掌。因此,我命令你(指管辖该地区的伯爵原译者注)、你的属员、你的后任,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该教堂的庄园,执行审判,或收敛罚款,无论该教堂的庄园在国内何地。凡国家应由该教堂领地居民(无论自由人或奴隶,罗马人或野蛮人)所征收的一切赋税,为了我的灵魂得救,我已赐予该教堂,由教堂人员永远自行处理,以适用于该教堂最大的利益。 前揭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85-186页。 当时的一些法典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例如,产生于公元602年左右的埃塞尔伯特法典(Laws of Ethelbert)作为最早的盎格鲁-撒克逊法律汇编,就较为准确地体现了王权、教会以及其他各阶层人士在当时的英国(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英国南部)的法律地位等。这部法典首先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了对于教会财产的保护。 详情请参见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edited by Patrick J. Geary,Broadview Press Ltd.,1983.pp.236-238.又如,大约产生于公元688-694年间的西撒克逊国王伊尼的法典作为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法典之一,具体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特征,如农村公社组织与自由人刻尔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优势、氏族制瓦解后还保留的显著残余、直接生产者不同的法律地位、开始出现对哥塞特领主的依附关系、上层建筑特别是王权、教会、法庭、国王亲兵维护并巩固经济基础的作用,展现出一幅清晰的图景。 前揭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87-200页。 在英国西撒克逊国王伊尼的法典之后大约一百年,查理大帝时期发布的一份庄园敕令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的一些相关信息,这份敕令共70条,对管理员(steward,或译:管家)指示庄园上的工作,是反映这一时期法兰克庄园制度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详情请参见同上书,第201-203页。查理大帝的这份庄园敕令中的相关规定主要针对其管理员(或译:管家)在王室/皇室庄园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当细致而具体的规定,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几乎达到了琐碎或挑剔的程度。但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我们了解当时查理曼(即查理大帝)统治下的西欧封建庄园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当时的工种、动植物的分类、食品的生产与供给、对于饮食卫生的要求、动物的养护、耕夫与佃农的情况、罚款与地租以及贡物方面帐目的要求等等,无疑都是第一手的资料。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自由农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最终沦为农奴(serf)。这意味着,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领主的同意,其不得离开。如果农奴卷入任何的财产纠纷或者涉嫌有犯罪行为,都将处于领主的法庭管辖的范围以内。当然,从自由农民到农奴的转变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具体又与某个特定区域政治秩序的情况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在8世纪晚期,西欧还存在着相当之多的自由农民。即便是在其法律上的身份为农奴的这一阶层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经济水准:有的相当的富裕;有的则一贫如洗。然而,此时,一种社会的和法律的革命正在发生。截止到公元800年,西欧大约60%的人口已经沦为农奴。而在此前一个世纪,上述的人口比例却都是完全自由的人。9世纪维京人对西欧社会的侵略加剧了个人自由的丧失,情况变得更加的不稳定,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参见McKay,Hill,Buckler,A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Third Editi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1987,pp.250-251.关于维京人、马扎尔人和穆斯林军队在9世纪的大规模入侵及其对西欧封建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等,请参见同上书,第251-255页。这里,关于上述入侵带来的后果被麦克伊(McKay)等人归纳为:其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贵族能够招集作战的人士,支持他们,并组织起对入侵者的抵抗;贵族因此也取得了在自己所在地方的政治权力。弱者和没有抵抗能力的人们只能寻求地方上强者的保护;自由人由此沦为农奴。欧洲社会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公共权力因而变得越来越地方化。所以,查理曼建立的帝国瓦解后,西欧社会重新陷入分裂,自由人的地位无从确保,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不稳定状况日益加剧。这种情况在公元10世纪左右才开始有所改变。三、 中世纪盛期的庄园法美国学者麦克伊等人认为,截止到10世纪的最后25年,经过长时期的混乱局面,欧洲人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欧洲的“春天”从11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3世纪末。这段时间大约从1050-1300年,通常被人们称为“中世纪的盛期”(the “High Middle Ages”)。这一称呼用于指称在两个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阶段之间的一个文化上的决定性的变化与引人注目的发展。 MaKay,Hill,Buckler,A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Third Edition),Houghton Miffilin Company,1987,p260.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卡冈(Donald Kagan)等人对于“中世纪盛期”在时间段上的划分与麦克伊等人略有不同:卡冈等人将这一时期定位于1000-1300年。详情请参见Donald Kagan等人著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1,p.243.此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霍莱斯特等人则将欧洲中世纪分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和晚期(1300-1500)三个阶段。其中,所谓“中期”(1000-1300年)与卡冈等人的“中世纪盛期”一致。请参见美朱迪斯.贝内特、沃伦.霍莱斯特著: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十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卡冈等人对于“中世纪盛期”同样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一时期(即1000-1300年)标志着政治上的扩展和智识上的兴盛的完美结合。著名的中世纪研究专家约瑟夫.斯翠耶将这一时期称为见证了“中世纪文明所有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发展。”有人甚至这样认为:就西方的制度而言,这是一个比后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德国的宗教改革更有创造性的时代。 前揭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p.243. 当然,在笔者看来,这一时期(1000-1300年或1050-1300年)作为所谓西欧“中世纪盛世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对于西欧的庄园经济的变化、社会的流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兴起乃至与当时的法律的发展等均有着一定的影响。 例如,仅就当时的法律而言,主要发轫于意大利波伦亚(Bologna,或译:波伦那/博洛尼亚)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对于西欧法律(从法学理论到法律制度等)具有相当深刻的推动作用。因此,美国学者马克.克西兰斯基(Mark Kishlansky)等人认为,到1300年的时候,欧洲人口达到了一定的密集程度,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组织大于罗马帝国的任何时期的景象。在各类学校中,学生们在吸收古希腊罗马传统文明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而学习法律、医学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请参见Mark Kishlansky等著The Unfinished Legacy: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Volume I),1994 b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p.271. 根据卡冈等人的研究,在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分层中,处于最底层的是当时占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其他阶层人士均有赖于他们的劳作。许多农民在贵族的庄园里生活和工作,这些农民程度不同地属于自己的领主, 根据美国学者朱迪斯.贝内特等人的介绍,至少在8世纪早期的西欧,庄园主可能是一个领主或女贵族或修道院。而在公元1000-1300年间,庄园主可能是一位国王或王后、大贵族或女贵族、大主教或修道院、甚至仅仅就是一个骑士或贵妇人。对于许多庄园主而言,他们的权力可以为其带来财富、权威、步兵以及有的时候对于某一地区的整体控制,此外,还有司法管辖方面的权力等。而对于当时许多农民来说,“政府”就是他们所处的庄园,在这一特定范围内,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和规制。详情请参见美朱迪斯.贝内特、沃伦.霍莱斯特著: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十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03-104页;第162-163页。并被视为其财产。法兰克时代的庄园通常是一个村庄中的一小块土地,面积从12-75英亩不等,分配给业已定居下来的部落或氏族的某一成员。该成员和他的家人成为土地的主人,那些来到该地定居的人们在一个较大的村落共同体中组成一个较小的、自给自足的共同体(community,或译:社区、社会)。在中世纪早期,这样的庄园一般包括领主和他的家人的住所、农民的茅舍、牲口棚以及土地。 前揭Donald Kagan,Steven Ozment,Frank M.Turner,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第284页。 地主或庄园主通常会向前来他的庄园定居和劳作的农户要求其提供给庄园主一定数量的实物像谷物、鸡蛋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还要提供一定的服务。佃农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担劳动:向领主交租后,剩余东西归己。一个大地主可能会拥有许多这样的庄园。后来,国王根据其封臣拥有的庄园数量作为向其征税和要求其提供军事义务的依据。领主拥有的庄园规模没有固定的规定:有的面积在一百英亩左右,有的则有数千英亩之多。 Donald Kagan,Steven Ozment,Frank M.Turner,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1,p284.庄园中的农民分为两种:隶农和自耕农(即先前的自由农民)。作为早期的居民和小块土地的主人,自耕农将自己的土地交给更为强势的领主,以此来换取后者对自己的保护。与隶农不同的是,自耕农的义务相对较少,他们的权利也有更加清楚的规定。所以,对他们来说,受奴役的程度要轻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农民的地位后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最常见的情况是,在一个庄园中,一个农民受奴役的程度与其个人的身份和当地的习惯相对应。当然,也有不少实行农民自治的地方,那里没有超强的领主和地租义务。 同上。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其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有以下这样一段文字颇能说明当时的农民的种种负担:在封建社会第一阶段, 布洛赫所谓的“封建社会第一阶段”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1世纪中叶,这种划分与本文所谓的“中世纪早期”大致相同。请参见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上卷),张绪山译,郭守田、徐家玲校,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第1版,第122-123页。不同地区的庄园间差异之大、花样之多,莫过于租佃负担。有时候,佃农送给领主管家的可能是几个小银币,更常见的是田地上收获的几捆谷物、庭院中伺养的几只母鸡、从自己的蜂箱中或附近森林的蜂窝中得来的蜂蜡;有时候佃农到领主自领地的耕地或草地上劳动;或者替领主用马车将几桶酒或几袋谷物送往远处的住地。他要参加修筑城堡的卫墙或挖修护城河的劳动;如果领主接待客人,那么农民要卷掉自己的床铺为客人提供床铺盖。狩猎季节来临,佃户要伺养一群猎犬。如果爆发战争,他要在村长的指挥下履行步兵义务或充当传令兵。对这些义务的详细研究应该是将庄园作为经济“企业”和收入来源来进行。 前揭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上卷),第399页。在庄园里,领主还拥有对其佃农收取苛捐杂税的权力。比如说,领主可以强迫佃农为他养牛;在领主的磨房碾米;在领主的面包房里烤制面包;在领主的酿酒作坊里酿酒;从领主的啤酒馆里买啤酒。如果佃农在庄园里屠宰牲畜(屠宰牲畜在中世纪的庄园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猪肉对于农民来说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所以,每户人家都养有猪),牲畜的舌头或其他部位要送给领主。领主还会对农奴最好的牲畜征收税款。没有领主的同意,佃农不能到庄园以外或与庄园以外的人结婚。 前揭Donald Kagan,Steven Ozment,Frank M.Turner,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p286. 卡冈等人认为,从中世纪早期到中世纪晚期,在庄园存在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基本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庄园由最初的多人拥有后来变成一个单一家庭的占有物。这一过程是在技术上的进步诸如马拉犁、U形耕地以及庄稼的三圃轮作制的帮助下完成的。庄园主(lords,或译:领主;贵族)将自己的土地一块一块地分给新来的农民耕种,他自己手里的地则越来越少。佃农的增加与领主土地的减少带来的结果是不再需要很多的农民劳作。 Donald Kagan,Steven Ozment,Frank M.Turner,The Western Heritage(Fourth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1,pp287-288.在庄园存在的过程中的第二个变化是隶农的地租可以用现金支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兴起有关。这一变化在13世纪完成,其使得隶农可以作为一个持有土地的交租者,并由此改变了他们受奴役的身份。 同上书,第288页。就中世纪盛期的庄园法来说,其有一个由庄园习惯转变而来的大致过程。此外,这一时期庄园法的实施是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问题。对此,当代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正如封建习惯在11、12世纪尤其在1050-1150年间转变为封建的法律制度一样,封建习惯也大约在同期转变为一种庄园法律制度,且庄园法在此期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具有实质性的增加。农民与领主之间的法律关系中也发展出了一种互惠成份。但是,由于农民与领主之间不具有效忠与忠诚关系,农民与领主之间也缺少终身缔约的概念,因而这种互惠成份不如在封建法中那样明显。不过,农民为了获得更有利的劳动条件向领主施加集团压力(如冒险非法逃离自己的领主而去为他们提供更好工作条件的其他领主那里),这实际上类似于以效忠为条件做出的互惠让步,旧时关于逃亡农奴的法令完全被打破。庄园法通过一个由庄园成员组成的会议实施,成员中也包括农奴,在某种程度上像封建法一样,不仅获得整体的概念和诉讼程序体系的特性,而且获得了一种不断发展的体系的特性,这种体系有能力历经数代和数个世纪渐进发展。 美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388-391页。在当时的西欧庄园,后来转变为庄园法律的习惯对于庄园主还是有着一定的约束力的,并在一些庄园中逐渐固定下来,尽管有的庄园主并不总是遵守这些习惯。庄园中的农民(尤其是农奴)的处境与更早的奴隶相比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通常,这些农奴不能够被买卖;在交纳了各种税费之后,他们可以享用自己在庄园中的劳动剩余部分。 美朱迪斯.贝内特、沃伦.霍莱斯特著: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十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页。这里,笔者更为感兴趣的是西欧中世纪庄园法律的实施。当代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在其代表作法律与革命一书中曾经指出,庄园法“通过一个由庄园成员组成的会议实施”,成员中也包括农奴,他参与由领主的官吏即管家主持的对纠纷的裁决。 前揭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第389页。这一观点为中外其他一些学者所证实。例如,英国学者约翰.哈德森(John Hudson)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时期的英国法律与社会一书中,对英-诺时期的英格兰法院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根据哈德森的研究,这一时期(即1066-1215年。本文注)的英格兰法院包括国王法院、地方及巡回法院、郡法院、百户法院、庄园主的法院、城市法院、教会法院等。就庄园法庭(seignorial courts, 或译:庄园主的法庭/领主法院)而言,其又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荣誉法庭”(honour,本文暂译:荣誉法庭。下同),其有别于另一种主要处理庄园中的小人物或者说非自由人的法庭。后者恰当的说,应当称之为佃户法庭。庄园法庭由庄园中的一个管家(reeve,或译:采邑总管)主持,处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庄园里住户的事务。大多数遗留下来的证据表明,庄园法庭的主持人获得了领主的授权。然而,他们处理的无疑是庄园里的农业事务和纠纷。 参见John Hudson,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Law and Society in England from Norman Conquest to Magna Carta,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pp.40-41.国内学者诸如程汉大教授等人在论述英国封建法院时,谈到设在领主庄园内部的庄园法院(Manorial Court)或称习惯法院(Customary Court),指出其每三周开庭一次,由庄园内的全体维兰(依附农民)组成,主持人是领主的管家。庄园法院根据当地习惯,审理涉及维兰及维兰封建义务或维兰之间的债务、契约、土地转让等案件,以及与池塘、林地、牧场等公地使用权和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民事案件。请参见程汉大、李培锋著:英国司法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1-13页。当代英国著名法学家密尔松在探讨封建司法管辖权时认为,在较低的层次上,庄园法庭统治着社区的人们,他们不仅包括同一领主的土地保有人,还包括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密切联系的相邻土地保有人,以及那些区别于封建契约关系而服从领主的人们。请参见英S.F.C.密尔松著: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高翔、刘智慧、马星元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2页。哈德森认为,关于荣誉法庭,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我们并没有发现其活动的痕迹。因此,这种所谓的荣誉法庭应当是来自诺曼底的产物。在哈德森看来,当时的领主与国王的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会听取下属的请求,招集人们来开会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会议多久开一次,每次是否都围绕所谓荣誉进行,还是部分地与此相关。会议的长短主要与事情的内容有关,而非都是司法方面的事情。举行此类集会的地点显然是在一个大厅或城堡里,特别是在城堡里。 前揭John Hudson,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Law and Society in England from Norman Conquest to Magna Carta,p.41.庄园法庭审理的案件由原告一方对庄园主或其代理人构成。庄园主无疑十分的有影响力。但是,在他和佃户之间的争讼中,他的法庭并不总是做出对他有利的判决。原告主要是想维护自身的荣誉和利益,因而其诉讼行为会导致与其庄园主的对立。原告确实在自己的领主的法庭提起了针对自己领主的诉讼-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这种诉讼的结局不可避免地会以败诉而告终,估计他们也不会这样做了。相关记录说明:领主对于相关的土地租赁契约中的生产的大部分应当承担责任,但又不希望法庭记录他们的失败。 参见同上书,第42页。佃户有义务出席其领主的法庭为一份12世纪中叶的非同寻常的文件所证实。这份文件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它是给拉姆斯(Ramsey)修道院院长的,口吻有如对一个世俗采邑的下属:如果博比克地方的领主沃尔特在他的法庭打官司,需要修道院院长出庭的话,他就应该到庭或者派他值得信赖的人代理他到上述所在的郡庄园法庭出庭。这无疑是通常的要求。其他的人并没有这样的义务,也会到庭。相关证据显示,领主的荣誉法庭同时也包括那些并非领主佃户的人。亨利一世法反映了当时的习惯,这一习惯意味着“每一个领主可以在他的法庭召集他的手下的人主持正义。如果这个人住在离该荣誉法庭较远的庄园,但只要他的领主召集他,他应该前来出庭。”当时,在很多情况下,争议的双方会将案件提交给当地的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领主的法庭,即使他们与该领主并没有土地租赁关系。 John Hudson,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pp42-43.除了土地之外,各式庄园法庭也处理针对人或物的案件。这样的管辖权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不得而知,在当时恐怕也是一个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领主除了对非自由人的权力,在当时,人们通常认为,作为大人物,其还应当使这些人的家庭井然有序,并采取必要的司法和惩罚措施,特别是针对轻微的违法行为诸如殴打和侮

    注意事项

    本文(论文:略论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doc)为本站会员(sh****n)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