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园的发展研究
武汉园博园的发展研究1绪论1.1研究目的及意义1.1.1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武汉园博园的常用植被种类、种植形式及其发展特色;第二:学习武汉园博园植被群落空I'可营造模式及其景观效果表现;第三: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武汉园博园的植物群落模式及搜查课题相关资料,举一反三, 应用到自己以后的实践中。1.1.2研究的意义选择本课题做调查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绿化生态的重要性。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文明渐渐走向新的高度,可是各种 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化的建设、工业园的开展、房地产的开发等等不断扩大致使钢筋 水泥占据山林耕地,山川、河流、空气受到破坏和污染。城市作为人类聚居中心,而生物 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是确保城市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活所需的主要來源,对 人类休闲娱乐、文化进步、科学教育等方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人类生活环境 的优化、生活的质量、美感的体现也是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绿地植物 多样性进和可持续性是生活环境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对植物群落模式的研究对人们的生 活、生存、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第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园林园艺傅览会是一个提供园林相关信息、知识、观念等 交流的重要平台。代表着各个地区的园林园艺水平成就所展示的新成果、新技术都在博览会 上所呈现出来,为园林园艺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正面福射效应,提高了市民对绿化问题、园 艺问题、环境问题等的认识,增强了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而调查研究 武汉园博园的植物景观可以让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园林园艺,从而推动和促进当地园林园艺 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园林园艺业的影响力。第三:未来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造景素材,也是保持景观陆地 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符合现代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地被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 观赏性强,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园林景观结构,为城市绿地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理念。武 汉地被植物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很多,対其进行系统调查和开发应用,挖掘可利用资源, 这对于以后的园建绿地的建设很有参考意义。1.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2.1研究的内容笫一、本课题调查以武汉园博园植物群落结构模式为主体,进而深入研究城市园林绿地 植物的空间结构。第二、调查园内绿地植物种类组成、测定空间结构各指标、分析园内绿地植物群落空间 结构。第三、通过调查的结果,结合图片等资料,分析植物的群落结构模式。笫四、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植物的群落构建模式,并归纳总结。1.2.2研究的方法第一、文献查阅法:查阅课题相关的前期文献资料,包括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空间营造的 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武汉园博园绿地建设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第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武汉园博园植被种植情况(包括种类,生长状况及其空间结 构),进行记录,并拍摄相关影像资料作为后期论文整理的资料。1.3概念认知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全部植物的综合,其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空间的数量比例,一 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着一定的功能。英中,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 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他们是坏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在时间 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1.4国内外研究进展1.4.1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产生于对生态园林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热衷,随着我国对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建设实践的迅速开展,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现有植物群落结构展开了 广泛研允。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四部分:第一、城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研究:由于市区受污染严重,人为干扰因素大,因此要提髙 树木的成活率,树种的选择则是一个关键因素。第二、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设计和建立 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在遵循园林 植物配置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协调、优化和应用。第三、城市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分析城市植物群落的组成 结构及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第四、城市植物群落评价研究。1.4.2国外研究进展19世纪后期生态学的兴起为植物群落种植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人们从自然中发掘植物 构成类型,将一些植物种类科学地组成一个群体。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E. Warming) 出版了其经典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副标题为“植物群落研究引论”。全书共17篇,其余14篇均为植物群落的论述。19世纪后期,美国的詹士詹 (JensJensen)提出了以自然的生态学方法来代替以往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他1886 年便开始在口己的设计中运用乡土植物。20世纪20年代,由于迅猛的都市化趋势将很快吞没 大量自然景观,于是西方有些生物学家和园艺学家考虑在城市园林屮建造模仿自然的植物群 落及其生境。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了一套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 国际上将其称为“宫胁昭方法”,即将所选择的乡土树种幼苗,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在近似天 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利用种群间的自然竞争,保留优势种,23年内可郁闭,10年后便可 成林,这种种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98年,McPherson研究了 美国加州首Sacrament市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性。1999年AbdollahiK. 采用了多指标测评方法,对美国8座城市的城市绿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测定了不同城市植被类 型对粉尘污染的阻滞能力。2武汉园博园植物群落模式配置分析2.1植物群落的特征2群落类型武汉园博园的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园林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和丰富多彩的特点,此次 抽样调查的植物群落,从种类和外貌组成上,可划分6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有的植 被型下还进行了群系组的划分,最后划分了 141个群系。如图2.1所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 阔叶林类型是武汉园博园绿地主要植被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別为35%和17%0其次为常绿 针叶林类型和常绿针叶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均为8%。常绿阔叶林出现的 比值最高,占抽查样地的23. 3%o图2.1武汉园博园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出现频率注:DBF-落叶阔叶林EBF-常绿阔叶林ED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CF-常绿针叶林ES-常绿灌 丛DCF落叶针叶林DS落叶灌丛APC水生植被BF竹林BCMF针阔混交林 2.1.2种类组成如表43所示,在上海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常见的362种植物中,乔木树种种类最多, 共113种,所占比例为31.2%,其中又以落叶树居多,共72种,约两倍于常绿树种种数。 而上海自然分布的乔木约39种,仅占自然植物总数的4. 1%。调查发现,除了少量常见的 自然分布种的在城市绿化中得以应用外,大部分乔木树种为外來归化种(naturalized alien)和 栽培种,特别是大量裸子植物和 一些观赏性树种的广泛引种和栽培,使得城区乔木种类远比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丰富。其屮, 在城市绿地屮广泛种植且在上海地区有白然分布的树种有:榆科的朴树(Celtis sinensis).榔榆 (Ulmus parv 扣 lia),豆科的槐树(Sophora japonica)> 合欢(Alhizzia julibrissin )蔷薇科的石楠 (Photinia serrulata ),卫矛科的丝绵木 C Euonymus bungeanus ),大戟科的乌柏(Sapium seb 沙 mm)和重阳木(Bisch 叨 apolycarpa)等。2.2植物群落基本配置模式2.2.1乔木一灌木一地被由二三十株至数百株的乔木和灌木组成大片树木群体的植物配置模式,在园林中应用 最多,是模拟自然的人工栽培群落。这种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为:乔木一灌木一地被一草坪。 在种类搭配上除考虑其生态习性和种间关系外,基本以色叶为主进行组合,一般采用常绿与 落叶树搭配,针、阔叶树搭配,乔、灌、草搭配,来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和初夏秋冬季相变化 的人工群落。群落上层一般选用喜光的大乔木如常绿阔叶树、针叶树、秋色叶树等,而群中 层选耐半阴的花灌木和小乔木,耐阴的种类置于树林下,喜光的种类则种植在群落边缘,在 下层选择耐阴的地被和草本植物。这种种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空间的绿化量,可以最 大程度发挥生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性功能。表2-1复层树群植物种类及特征植物种类科属类型冠幅/m数量/盖度开花时间南洋橙含羞草科合欢属常绿乔木3.56%4月5月柠檬按桃盒娘科桜树属常绿乔木28%7月8月龙舌兰龙舌兰科龙蛇属常绿草木12%/澳洲鹅掌 柴五加科鹅掌柴属常绿乔木16%10月1月大叶榄仁使君子科榄仁属半落叶乔 木3.510%3月7月马占相思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38%10月幌伞枫五加科幌伞枫属常绿乔木2.518%/蒲桃桃金娘科蒲桃屈常绿乔木3.210%3月-4月山茶花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0.84%2月3月福建茶紫草科基及树属常绿灌木0.68%春夏季番石榴桃金娘科番石榴属常绿乔木1.38%4月-7月红刺露兜露兜树科棕竹属常绿乔木1.52%9月10丿1图2-1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景观图2-2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平面示意图2.2.2乔木一灌木用成片、成块、大而积、高密度栽植的乔灌木以形成森林景观和林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此类模式中多用常绿乔木作为主导植物,由于弄木郁闭度高,密度也高,林中的光线照射度 很低,导致中层植物较难生长,所以,这种搭配的层次感较差。表2-2密林植物种类及特征植物种类科属类型冠幅/m数量/盖度开花时间朱焦龙舌兰科朱焦属常绿灌木0.47%/红刺露兜露兜树属棕竹科常绿乔木1.51%9月10 h鸡蛋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乔木23%5月10 月剑麻龙舌兰科丝兰属常绿灌木0.53%/朱瑾锦葵科木槿属常绿灌木1.22%6月10 月芭蕉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 本1.511%/花叶良姜姜科山姜属常绿草本0.820%夏季图2-3乔木-灌木植物景观图2-4乔木-灌木植物平面示意图2.2.3乔木一地被这种模式中乔木密度偏低,较常见于疏林草地,以树木为主,花草点缀的种植方式进行 造景,为游客提供活动休息的开阔场地。这种模式缺乏过渡性和景观层次感。另外混交林和 纯林组合也属于这一类型。表2T复层树群植物种类及特征植物种类科属类型冠幅/m数量/盖度开花时 间姑婆芋夭南星科姑婆芋属常绿草本0.55%春夏季龟背竹天南星科龟背竹属常绿藤本0.410%/大丝葵棕植1科丝葵属常绿乔木1.225%/鸡蛋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乔木21%5月10月黄花夹竹 桃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常绿乔木2.51%6月12 月澳洲鹅掌 柴五加科鹅掌柴属常绿乔木115%10月1月花叶良姜姜科山姜属常绿草本0.88%夏季粉单竹禾本科錨竹属常绿乔木/35%/图2-5乔木-地被植物景观图2-4乔木-地被植物平面示意图3具体功能的群落模式3.1观赏类植物群落模式观赏类型植物群落在园林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将人的心理和景观、生态相结合,强 调完整的观赏效果,群落中植物的种类丰富,观赏价值高,且一年四季都能够给人美的感觉。 由于在这里游人停留的时间不长,所以群落周围要做好交通疏散,故绿地生态功能较差。此 类型是以美化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辅,强调植物群落的形态、色彩、肌理和毓密关系以及 与周围环境合理相结合的效果。因此,乔灌草结构为主要方式。基本模式有:孤植一草坪花 带片植灌木;乔木一观花或观叶小乔木一灌木地被一草坪。3.2游憩类植物群落模式游憩类型植物群落要为游人提供玩耍、休息的开阔空间,使游人能够走进植物,走进大 口然。这里要减少整齐的植篱限定空间,增加绿地量,使绿地更具有人情味。同时还要在铺 装中设置一些廊架、花廊和椅凳等设施来满足游人需要。此类型强调美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兼 顾,空间灵活多样,幽静通透且植物景观会随着季节不同而富有变化。园林中此模式多以疏 林草地上乔草结构为主要方式,高大乔木形成遮阴空间。也有用灌草结构创造出立体、舒适、 更加亲近人的空间。4武汉园博园植物群落模式发展特色分析4.1武汉园博园植物造景特色分析由于园博园前身是园林花卉博览园,所以,这里不光具有一般园林的湖光山色景致,更 重要的是以植物景观取胜。在这里植物造景遵循口然规律,并且以当地特有的群落模式和发 展的特点来进行园屮绿化,遵照因地制宜原则,符合环境的生态性、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以及为游客着想的人性化设计等要求。4.2武汉园博园植物配置趋势分析单纯的从物种数量來看,园博园所采用的物种数量颇多,但是许多物种并没有很好的被 挖掘和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生态系统本身就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平衡,保证结构的 稳定性。群落屮植物种类多样,结构也会丰富,所形成的食物链很复杂,系统的调节能力就 会增强。在规划植物配置中,要考虑其生态特性,避免植物之I'可的直接竞争。利用它们特性 相互补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稳定合理的优美植物群落景观。另外,在 物种选择上,在注重开发本地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开发新型植物,同时引进适应本地环 境的外来植物,以便更好地形成多样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参考文献1 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50-1762 苏雪痕.植物造景.第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17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4 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7-3725 包满珠.花卉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4766 练观萍.成都市居住小区植物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07 王承红.天津市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8 朱双营.重庆主城区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特点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99 门媛媛.南宁市居住小区绿化植物及其景观分析与评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10 贾莹.居住小区组团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一一以武汉市为例.华中农业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6:2-711 张莹西安市居住小区园林绿化存在问题与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 文.2012:1-212 李艳霞.居住小区绿地植物造景模式的初步研允一一以重庆都市区为例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8:2-713 王茜等.关于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探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0卷 第2卷:36-3714 门媛媛等.南宁市居住小区常用园林植物调查与分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年,第2卷第5期:21-2815 张建霞.浅析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理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笫14卷第 4期:162-16316 邱玲,邹志荣.浅析居住区绿地文化.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1期: 143-14517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典型配置模式与特色.青年园林师,2007年,专栏 第3期:71-7518 郑芷青等.广州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模式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年,第9卷第4期:51-5219 Peng Li.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Green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s. Asian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5(9):105-10720 Thomas G Yahner, Neil Korostoff, Timothy P. Johnson, A.Mark Battaglia, Daniel R. Jones. Culturallandscapes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contemporaiy greenvvay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acase stud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02-304致谢本次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我非常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首先,我要感谢 我的指导老师-袁伊旻老师,从论文选题到中期检查再到最终论文定稿,这个过程,离不开 袁老师对我的精心指导,在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我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闲难,袁老师 总能一一帮我解答,并鼓励我积极完成每一个章节,没有袁老师的指导,这篇论文不会如此 顺利完成,非常感谢;其次,我感谢屮期检查时,每一位老师给我的修改建议,没有众位老 师的指点,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充实的内容,非常感谢;另外,我要感谢每一位帮助和鼓励我 的同学,谢谢你们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你们出的每一份力都为这篇论文增添光彩,非常感 谢;最后,我要感谢那些写出优秀论文和期刊的学者们,没有你们字字珠巩,我也不会有那 么多的灵感和思绪,非常感谢。由于个人学术水平有限,这篇论文还有许多的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