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山东省青岛市届高月统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
-
资源ID:17630793
资源大小:403.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 扫描成功!重扫
-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名师解析)山东省青岛市届高月统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13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食”(农业生产)和“货”(商品贸易)在当时政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排在第二,说明政府对商品贸易的重视,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排第一位,“货”次于“食”,政府仍以农业生产为本,故C项错误;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该政策主要盛行于近代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4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解析】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世袭、门第,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5“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经世致用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这是王阳明的诗,意为“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不必在日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这种修行的奥妙,一味身外觅功夫,忠属徒劳”,强调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加强内心的修行.“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进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与材料观点不符,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强调“理”存在于人的内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达到经国济世的实效,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指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不能感悟天理,要保存心中的天理,就要消灭人欲,与材料观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6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政治体制中“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这里的“它”行使()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监察权 【解析】英国下议院为立法机构,拥有立法权,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不能直接解散议会,故A项错误;司法权由各级法院行使,上议院为最高司法机构,上议院议员一般由世袭产生,无权解散议会,故B项错误;首相一般为议会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拥有行政权,可以解散议会,故C项正确;英国的监察权由议会行使,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后,由首相呈请国王解散议会,与材料观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7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中俄两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部巨著的共同意义是()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矛盾C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 D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红楼梦主要表现了封建婚姻、文化、道德、教育的腐朽、堕落,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战争与和平主要描绘了拿破仑时期俄国各个阶层的状况,表现了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揭露了俄国封建制度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并未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故A项错误;两部著作都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故B项正确;两部著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并非新的文学流派,故C项错误;著作虽然带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色彩,但主要作用在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非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8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军队名称由工农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C国共两党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根据地的主要分布区由江南到西北【解析】1929-193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71937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9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脉,基本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答案】A20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原则()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解析】美国总统在试图以行政权干涉司法权时遭到人民反对,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主权原则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终属于人民,与材料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没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21下面材料节选自顾准1959年的日记,反映了当时()A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大跃进”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自然灾害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解析】材料没有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不能说是客观认识,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大跃进”的相关内容,不能把“大跃进”等同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劳动队是天堂”,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仍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外,当时错误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答案】C22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解析】新中国成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改变了人民被压迫的局面,实现了政治上的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避免生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使其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解放了人民更加侧重于政治方面,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上是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侧重于解放生产力,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在政治体制上的原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制度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主政治,同时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被侵略的屈辱史,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答案】A23下列表述最能反映右图漫画主题的是()A金融风险日益加深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两极对峙格局加剧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解析】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赌局”,没有涉及金融风险的内容,故A项错误;漫画无法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格局,与漫画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答案】D38(24分)历史不断发展,研究角度也随之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直到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遍存于全球.所有的黑人或黑色人种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于欧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于东亚和美洲,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则生活于澳洲1500年前后,欧洲人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材料二 到19世纪,他们(欧洲人)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他们还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典范.材料三 在亚洲各国人民采纳和应用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刻,它绝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对抗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又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以上材料均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的.(2分)依据这一研究角度指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的西欧变成“全球典范”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和现代中国“应用西方科学技术”的结果,并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8分)(4)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解析】(1)第一小问角度,据材料一中“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得出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第一小问回答的角度指出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的影响,结合教材知识联系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2)据材料二中“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他们还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得出西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领先世界.结合近代世界史知识,分析到19世纪,西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方式在政治上率先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率先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实行机械化大生产;文化上,宣扬启蒙思想,自由、平等思想传播,自然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这促进了西欧的近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3)第一小问结果,近代中国清政府为改变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举办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文革”后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大,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加强对外交往和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以巩固清朝统治,没有认识到导致清政府落后的根本原因,注定失败,改革开放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开展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4)三则材料都涉及对外交往和文明交流,材料一中世界由相互孤立走向联合,历史不可阻挡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材料二中西欧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成为世界各国模仿的典范,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材料三中各国发展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答案】(1)角度:全球、整体角度(史观).(2分)意义: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2)原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自然科学不断进步.(6分)(3)结果: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结果以失败告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分)原因: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照搬西方科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4分)(4)认识:人类社会由隔离走向整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家民族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39(22分)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材料三观念史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6分)(4)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2分)【解析】(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图存,摆脱民族危机,是一种爱国思想;据材料一中,传统儒生抛弃“祖宗礼制”,可知反对君主专制,维新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具有进步性;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传播民主、平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具有启蒙作用.(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可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据材料二“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可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第二小问国际因素,据材料二中“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提及448次,“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提及87次,“五四运动”提及45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事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即可. (3)据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维新和革命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9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进一步危机加深,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救亡图存,随着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革命思想成为主流.(4)结合数据库在现实中的作用回答即可.【答案】(1)说明: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分)(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4分)(3)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6分)(4)突破:数据库应用于史学研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2分,答出1点且言之成理即可)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2)“之后的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解析】(1)“西方的脚步”:据材料“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可知“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外因可知“西方的脚步”指工业文明;“旧制度”:据材料“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及“失败暴露了俄国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可知“旧制度”指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据材料“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得出“之后的改革”指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即可.【答案】(1)“西方的脚步”:工业文明.(2分)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分)(2)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分)但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分) 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1791年宪法和人权宣言的关系.(2分)(2)据材料一、二,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8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是1791年宪法的前言和指导原则.(2)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中“主权属于国民”及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据材料一中,人民自由选出代表,材料二中“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得出两者都体现“自由平等”的原则;据材料一中“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及材料二中“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得出两者都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中“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得出1791年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据材料二中“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制.【答案】(1)关系: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作为序言.(2分)(2)同:都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4分)异: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制.(4分)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二 泰勒先生没有意识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并无任何差别,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泰勒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4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1)据材料一“该怎样安排欧洲”得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争夺欧洲;据材料一“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得出二战爆发的原因是维持欧洲的现状.(2)据材料二中“泰勒先生没有意识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并无任何差别”得出材料二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并非是对欧洲的安排,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这种不平衡促进了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因此二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据材料二中“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得出战争不仅是为了争霸欧洲,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答案】(1)观点:一战的原因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稳定欧洲现状.(4分)(2)不同:两次世界大战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战争不仅是为了争霸欧洲,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二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