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

    • 资源ID:6826467       资源大小:382.12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13届)设计(论文)题目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作者沈建益分院经济管理分院专业班级经济学092班指导教师(职称)郑秀田(讲师)论文字数18276字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4月10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部制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经济学专业经济092班沈建益指导老师郑秀田摘要:就业水平如何一直是各届政府关心的焦点,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可能影响浙江就业水平的几大主要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而后通过构造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对于就业水平具有正效应,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就业水平具有负效应。关键词:浙江省;就业;影响因素;计量分析;11个地级市TheAnalysisontheInfluencingFactorsofZhejiangsEmploymentLevelandthePromotionStrategiesEconomicsclass092ShenJianYiInstructor:ZhenXiuTianAbstract:Theemploymentlevelisconstantlyconcernedbythegovernments.ThispapertakesZhejiang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First,thetheoreticalanalysisonseveralmainfactorswhichmayinfluenceZhejiangsemploymentlevelisconducted.Then,theempiricalanalysisisconductedthroughtheconstructionofquantitativemodel.Theresultshowsthateconomicgrowth,upgradeofindustrialstructure,improvementofmarketlevel,improvementofhumancapitalandtechnologyadvanceshaveapositiveeffectontheemploymentlevel,whilelaborproductivityhasanegativeeffectonit.Keywords:ZhejiangProvince;Employment;Influencingfactors;Quantitativeanalysis;11prefecturecity目录一、引言1二、浙江省目前就业水平的现状1三、理论描述分析与假设提出2(一)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的关系3(二)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的关系3(三)市场化程度与就业水平的关系6(四)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水平的关系8(五)人力资本与就业水平的关系8(六)技术进步与就业水平的关系9四、数据来源及处理10五、实证分析11(一)模型构建11(二)相关检验12(三)相关讨论14六、结论与建议16(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17(二)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17(三)扩大人力资本教育投入17(四)实现供需对口,减少结构性失业17(五)提升市场化程度水平,增加民营经济活力18(六)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因时而宜18参考文献18致谢20附录21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经济学专业经济092班沈建益指导老师郑秀田一、引言浙江省虽然地域不大,资源并不丰富,但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几个省份之一,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以其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成为了经济大省。就业率这一名词一直是各国政府尤为关心的话题,当今社会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是小农经济,而是以分工为特点,人与人之间存在大量交易以商品经济为主联系更为紧密的人类社会,若就业水平不高,经济的齿轮也就难以快速运转,无法带来大交易下的经济繁荣,生活质量的也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提高与有效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一类社会问题,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许许多多政治问题。本文在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对影响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省11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影响浙江省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针对当下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可提升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就业带来正反馈效应。二、浙江省目前就业水平的现状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较以前有所缓解,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却是逐年持续上升,2012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近70万人,其中26.94万为大学生,相较于2011年增长了6.0%,1近几年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再加上目前高校提供的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这也导致了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上升。此外,由于近几年浙江省长期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就业弹性并不高对就业拉动效果并不明显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再加上近期宏观环境并不乐观,中小企业破产1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局网站季度报告倒闭现象时有存在,这将对地区劳动力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不过随着近几年浙江省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与模式转变政策的提出与落实,这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可能将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一些熟练,劳动力技能较高的工人需求。根据表2-1浙江省与全国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从业人员增长率两项指标横向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从业人员增长率方面浙江省均处于领先。其中2000年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下降态势,并长期维持在4%以内,相较于全国总体失业水平浙江省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每年从业人员就业增长率来看,可以看到浙江省每年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是全国的数倍。这也表明了浙江省在就业水平方面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存在明显优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浙江的经济发展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就业水平相较于全国其他大多数省市处于领先水平。那么该发展模式与结构其他省市是否可以复制,是否因此而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水平。这就需要对浙江省就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描述浙江省就业结构的特点,从浙江省发展的模式中找出对于其就业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关的可提升策略。表2-12000年与2011年浙江省与全国关于城镇失业率、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增长率数据2浙江省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业人员数(万人)从业人员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业人员数(万人)从业人员增长率%2000年3.42726.13.83.1720851.02001年3.72796.72.63.6727971.02002年42858.62.24732800.72003年4.22918.72.14.3737360.62004年4.129922.54.2742640.72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经过整理2005年3.73100.83.64.2758252.12006年3.53172.42.34.174978-1.12007年3.334057.34769902.72008年3.53486.52.44.2774800.62009年3.33825.29.74.375828-2.12010年3.23989.24.34.1761050.42011年3.123674.11-7.94.1764200.4三、理论描述分析与假设提出通常来讲,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某一地区就业水平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影响地区就业水平的因素,某些因素对于就业的影响又往往具有双重效应,因时期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同一因素又会对就业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区,需要根据该地区当下就业结构的特点判断其可能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相应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在根据一些可能会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的相关理论与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浙江省就业结构的特点有选择性的选取相关因素作为影响浙江省就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能性的假设。(一)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较多,主要有:萨伊定律提出的就业的市场决定论,以及一些著名的关于描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模型如索洛模型、奥肯定律及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都直接或间接的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通常来讲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但就业会因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推动经济增长的来源点不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将不同将呈现出不同的水平。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长通常有四种主要类型:高经济增长,高就业水平;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水平;低经济增长,高就业水平;低经济增长,低就业水平(曾湘泉,2003)。1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类型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强弱,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局所提供的数据引进就业弹性指标进行相关计算,得到了各主要省市的就业弹性指标数据如图3-1所示。所谓就业弹性即就业量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的比值。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的效果的大小,可据此进一步判断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与该地区劳动力就业需求的相关性。从图3-1中,不难发现,在近阶段关于地区经济增长对于就业数量的拉动效果方面,浙江省在与全国绝大数省市比较中处于全国前列,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为0.21的就业弹性而言也是具有优势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考虑将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为影响当地就业水平主要因素之一且认为其具有正相关性。图3-1我国主要省市2000年2010年平均就业弹性3(2)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较为著名的有“配第克拉克定理”描述了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劳动力会分别向三大产业转移,体现了劳动力就业的“高度化”特点。西蒙.库兹涅茨提出:工业化初期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动是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变动是具有一致性的。钱纳里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相对于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处于滞后状态。此外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具有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特点。以上这些理论都表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影响就业水平。根据表3-1,我们可看到近十年浙江省从业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方面都具有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特征。虽同属上升,但第二产业相较于第三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经整理产业上升的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只是稳中有升。至2012年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角度分析,浙江省从业人口由大到小呈现出了“二三一”的特征,这也表明就目前来讲对于浙江省从业人口吸纳数量最大的先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除了产业层面我们还可以从行业层面进行进一步观察,如表3-2,通过对近三年城乡各行业人口分布比例数据观测可以发现: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约占有16%的份额,第二产业近50%份额,其中制造业就占据了约39%份额,这跟浙江省制造业比较发达,是省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之一有关,在第二产业中除了制造业就要数建筑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在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大的处于前几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约占有4%、12.3%、3.8%、3.1%的份额,其他行业比如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就目前来讲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不是很高,也许是因为这些产业对该地区目前而言还算是新兴表3-12000年-2011年浙江省按三次产业分的从业人员总数(年底数)4从业人员总数(万人)构成(以合计为100)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969.97966.30789.8235.5835.4528.972001935.241009.55851.8633.4436.1030.462002885.291070.13903.1430.9737.4431.592003826.031201.30891.4128.3041.2030.502004779.651304.94907.3626.0643.6130.332005759.531397.69943.5424.5045.0730.432006717.811452.291002.2822.6345.7831.592007683.321592.841128.8520.0746.7833.154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8670.161660.041156.3019.2247.6133.172009657.951726.061207.9718.3248.0533.632010581.871810.361243.7916.0049.7934.212011535.271868.831270.0114.5750.8634.57产业,对于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以至于大量普通劳动者无法得到就业的机会。总体来说,从行业角度看,浙江省的劳动者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几大行业。表3-22009年-2011年浙江省分行业从业人口比重5行业浙江省200920102011总计100100100农、林、牧、渔业18.321614.57采矿业0.140.160.17制造业38.1140.540.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10.420.41建筑业9.398.719.4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443.9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61.281.19批发和零售业12.212.2912.445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经整理住宿和餐饮业3.883.994.06金融业0.820.830.88房地产业0.650.830.9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371.62.0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0.530.570.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450.470.3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193.23.19教育1.81.821.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31.021.03文化、体育与娱乐业0.490.490.4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61.811.6为了能对浙江省三大产业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小有一个更确切的了解,可观察图3-2近11年三大产业弹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十年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一直都是小于零,这表明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就业水平提高的影响是不怎么显著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近几年一直是大于零,除了个别年份就业弹性的波动使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低于第三产业,总体来说目前就产值增加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第二产业是大于第三产业的,不过两者相差性很小,基本可以等同。通过以上一些描述性表述,再结合表3-2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对于浙江省的就业结构,我们会发现目前从业人口最多的还是分布在第二产业但其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其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已将近处于饱和阶段;第三产业具有行业众多从业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其余一些行业虽然就业人数较低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新兴产业今后对劳动力的吸纳具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考虑到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不同以及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升级而转移,因此可考虑将产业结构作为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且认为其具有正相关性。图3-22000年-2011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6(三)市场化程度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关于市场化程度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基本上是从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张攀峰(2007)认识到私有化对于就业具有正负双重效应。2茅于轼,张玉仁(2001)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成为能够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农村多余劳动力的主要经济部分。3田国强,崔伟(2004提出发展民营经济能缓解就业压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今后就业的渠道。4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报告显示:至2008年末,在企业法人方面,与2004年相较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了14.17万个,增长45.8%。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0.66万个,减少0.01万个,下降1.5%;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1.98万个,减少1.73万个,下降46.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3.86万个,增加0.54万个,增长16.3%;私营企业36.40万个,增加14.55万个,增长66.6%;其他内资企业0.42万个,增加0.35万个,增长500.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77万个,增加0.50万个,增长39.4%。72008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5825.85亿元,占GDP的73.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1829.06亿元,占GDP的55.1%。2005-2008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比GDP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6916.46亿元,占GDP的73.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56.0%,再结合图3-3可以看到浙江省近三十多年来,个私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个私经济已占据“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的生产总值中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2006年至2011年,浙江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已从2006年的989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840亿元,五年翻6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经整理7数据来源: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一番,年均增长14.9%,占GDP的比重稳定在61%-62.2%之间。其中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75%左右,比2006年提高了6%。图3-31978年-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8根据表3-3,可以看出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在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中,其中第二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67.3%,占整个非公有制表3-3浙江部分行业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9合计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合计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GDP10026.373.710029.770.3第一产业10071.328.710072.827.2第二产业1007.992.110011.488.6其中:制造业1003.796.31006.193.9建筑业10010.789.310014.785.3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之地方信息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1225_402454744.htm9数据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统计分析http:/www.zj.gov.cn/art/2011/2/24/art_5499_222606.html第三产业10044.755.310046.953.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0012.187.910012.787.3房地产业100109010011.288.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03.496.61004.695.4经济的2/3;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30.7%,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近1/3。非公经济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中。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3.0%,比2006年提高4.0个百分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产业与行业,而这些产业行业刚好又是浙江省当下就业人员主要集中的产业和行业,因此可以猜想非公有制水平即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就业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故将市场化水平作为影响浙江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其具有正相关性。(四)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总体来说具有双重性,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一般来讲由于价格与工资具有刚性的特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降低,劳动力边际收益上升一方面企业会增加对劳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产品需求等原因企业没有扩大生产的需要这将减少劳动力的需求。Blanchard和Katz(1997)认为在短期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增加就业,长期看,随着工资调整,就业会恢复到原先水平将并不会影响就业水平。17Beaudry和Collard(2003)认为在传统技术生产向现代技术生产转换的阶段,会出现资本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并导致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之间出现替代,但这种替代关系仅仅是阶段性的,估计要持续20-25年。18Bruninger和Pannenberg(2002)认为当人力资本具有生产性时,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呈负相关;而当人力资本不具有生产性时,劳动生产率对就业没有影响。19对于劳动生产率我们目前较为广泛运用的测量公式是:劳动生产率=该地区年产出量/该地区从业人员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区年产出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时,从业人员的就业水平将会提高,但就目前浙江发展的阶段来说劳动生产率只有逐年增加,下降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那么就业水平的提高则需要看该地区年产出量是否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百分点了,以上分析都是从静态角度,有约束条件,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其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也是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由于浙江省目前经济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加快资本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以技术与资本代替劳动力将是一种趋势,那些原先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岗位现在只许几个人即可,由于技术的要求则对于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再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保持原先规模产量前提之下将更少的选择招人;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表述中有提到过商品的价格一般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与自身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增加消费需求引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每年的通胀程度,价格上涨比例基本上比工资上涨比例高的这一情况,可以判断出劳动生产率对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并无多大关系,不过根据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可以猜想其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是存在,故可将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之一,且具有负相关性。(五)人力资本与就业水平的关系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报告显示2008年年末(详见表3-4),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6%、7.7%、12.0%、26.9%和52.7%,相较于2004年年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提高了0.2%,专科学历提高了2.7%,高中学历提高了3.5%,初中学历降低了0.1%,初中以下学历降低了5.4%。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9.0%、34.6%和56.5%,相较于2004年末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提高了1.5%,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提高了1.3%,初级技术职称人员降低了2.7%。在具有中高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5.1%、14.1%、25.8%和55.1%,相较于2004年末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提高了3.7%,技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提高了3%,高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降低了0.5%,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降低了1.9%。通过2008年与2004年单位就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从业者的教育程度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表明就业者的教育水平如何将会影响其就业水平。再结合表3-5,从中可以发现2002年2010年浙江省就业人口受教育构成比重中小学与初中两者之和所占的比重近70%且较为稳定。从中也体现出了目前浙江就业的状况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定会越来越大,故假设人力资本的提高与浙江省就业水平的提高有正相关关系。表3-42008年末单位就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情况10就业人员(万人)比重(%)一、就业人员合计2079.82100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13.250.610数据来源: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161.187.7具有大专学历者249.3812具有高中学历者560.2826.9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095.7352.7二、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合计261.31100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23.469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90.3234.6具有初级技术职称者147.5356.5三、具有中高技术等级证书人员合计104.03100高级技师5.265.1技师14.6214.1高级工26.8725.8中级工57.2955.1表3-52002年-2010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1111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浙江省年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200231.139.613.72.40.2200425.541.715.23.60.15200533.341.611.72.2/200631.741.112.23.10.7200731.742.112.12.80.53200830.742.412.03.10.2200929.742.41340.2201025.344.714.94.70.4(六)技术进步与就业水平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即就业破坏效应与就业补偿效益。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这对于目前劳动力具有禀赋优势的我国打击很大,其主要体现在机械化效益、管理效益、生命周期效应、波动效应、滞后效应等方面。BerndEbersberger和AndreasPyka认为就业补偿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新机器、新产品、新产业的创造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从而间接促进就业水平提升。20龚玉泉和袁志刚也认为,从短期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对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但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可提高人民人均收入水平,促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促进就业。就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会因其来源体现方式的不同对于就业水平也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比如通过新产业的出现旧产业的消亡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还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行业结构的变化、是以低技能劳动力需要为主还是以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为主的素质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10考虑到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双重影响,且其影响效果较为显著,可选取技术进步作为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数据来源及处理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数据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区域经济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浙江教育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浙江省11个地区市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以及引用相关学者提供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得来,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准确性以及指标的代表性等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实证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参考现有的研究文献5-16,进行变量的设置和相应数据的选择。被解释变量从业人员(Y):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历年从业人员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X1):浙江省11个地级市历年GDP。以2002年为基年,通过价格指数的调整换算得来。解释变量产业结构(X2):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历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与当年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解释变量市场化程度(X3):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历年非国有控股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与各市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之比表示。解释变量劳动生产率(X4):以各市历年GDP与就业人口的之比计算得来,其中GDP为实际GDP以2002为基年。解释变量人力资本(X5):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历年高等学校招生数占当地总人口比重来表示。解释变量技术进步(X6):根据马驰(2012)运用永续盘存法按2002年不变的价格,采用HALL和JOHNS(1999)分解方法,据公式为2002年浙江20,20,20,)(iiiKgIK其中省某地级市资本存量,为该地级市以新增固定资产表示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其中20,iI为值为3%的折旧率,为2002年2010年地区GDP年均增长率,所有指标用固定资产ig价格指数换算计算所得的一份2002年2010年浙江11市的资本存量数据10,采用索洛残差法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因为在收益规模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等于技术的进步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titiLAKy,(1)其中表示产出量,以2002年为基年的各年实际GDP来表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tiy,增长率,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该地区某一年份的从业人员数,i表示某一地级市,t表示某一年份,表示在产出中劳动力部分所贡献的份额,表示在产出中资本所贡献的份额。对于公式(1)的两边取对数得到itititiLnKLAnyL)()()(,(2)再根据约束条件+=1(规模收益不变),可以得到公式(3)ititiLKnALyn)()(,(3)根据公式(3)可分别求出和的值再根据公式(4)可以算出全要素的生产率的增长率tiLKy,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4)五、实证分析(1)模型构建通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可构造六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公式(5)所示:(i=1,2titititititititiXXXY,6,5,4,3,2,10,.11)(5)其中i表示11个地级市的中的某一个,1-11分别表示杭州市、温州市、湖州市、金华市、舟山市、丽水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衢州市、台州市。(t=2002,2003.2010)分别表示各年份。运用Eviews5.0对数据进行回归运算,得到拟合回归方程如下,回归结果如图5-1,为了进一步判断模型的优良性,可先对回归结果做相关检验分析。(3.1)(2.)(-1.95)(3.2)(5.94)(16.7(-4.)654605,tititititititiXXXY(6)图5-1利用Eviews5.0回归截图(二)相关检验1、变量冗余性检验原假设:待检变量是冗余变量0H备择假设:待检变量非冗余变量1根据冗余变量检验法的步骤,每次只检验一个变量,运用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六个自变量的似然比(loglikelihoodratio)与收尾概率(probability),从表5-1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X5(人力资本)该自变量两者的值较低外其余变量都较大,对于显著性水平的选取本文给定,很明显收尾概率低于0.05,因此六个自变量应该是拒绝原假设05.,选择备选假设,在显著性水平下六个自变量都不是冗余变量。0H105.表5-1似然比检验数据冗余变量检验结果loglikelihoodratioProbabilityRedundantVariables:X1136.83640.000000RedundantVariables:X232.158080.000000RedundantVariables:X315.315970.000091RedundantVariables:X492.780180.000000RedundantVariables:X55.0777510.024235RedundantVariables:X611.127610.0008512、常规检验(1)R检验根据图5-1所示R2=0.95074,给定显著性水平=0.05,自由度为n-m=99-7=92,根据查表所得R0.05(92)=0.2310,所以在显著性水平13.2)9,6(),1(05.05.FmnF)92,6(5.F下,因此拒绝原假选择备选假设,认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因变量对于H1自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是显著的。(3)T检验原假设:=0(j=1,2,3.6)0j备择假设:1H0j由上图可知统计量=-4.64、=16.57、=5.94、=3.92、=-11.95、=2.2、t2t3t4t5t6t=3.3。当显著性水平时,查表可得,因为7t5.98.1)2()(0.205.mn的绝对值均大于,故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7654321,tt9861)(20.t0H在显著性水平下,各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H.03、自相关检验0:10备选假设:原假设:为了检验随机误差项之间是不是存在自相关现象,通过构造D.W.统计量来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定义构造DW统计量得到DW=2.12,在分别给定显著性水平为和01.,m=6,n=99下,通过查表可得到表5-2,从中可看出无论显著性水平是05.还是,恒成立,因此,应当拒绝备选假设,选择105.uudwd41H原假设,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现象。0H表5-2D.W.统计量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查表所得数据:01.05.5.1ld8.ud42.1ld67.1ud4.2l2.u58.l3.24u4、多重共性检验为了检验部分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性,采用方差扩大因子法进行检验。公式为其中为矩阵中的第j个对角元素,为pjRcVIFjj,.21,)(2jc1')(X2jR与其余个自变量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当大于10时,就可以认为自变量之间jXjVIF有比较严重的共线性。表5-3是相关计算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6个自变量的VIF均小于3,因此该模型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线性共性。表5-3各自变量VIF数值jVariablesVIF1x1(生产总值)2.782x2(产业结构)1.233x3(市场化程度)1.514x4(劳动生存率)1.865x5(人力资本)2.296x6(技术进步)1.185、异方差检验对于异方差的检验较为常见的是怀特(White)检验法,通过构造怀特统计量:LM=n*(Obs*R-squared),分别采用有无交差项两者进行软件计算,得到数据如表5-4所示,2R在显著性水平下,统计量LM均分别大于,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5.)27(05.)12(05.、下,方程不存在异方差。.0表5-4White检验主要指标值Obs*R-squaredProbability05.nocrossterms21.934840.03825726.1)(.2crossterms64.899060.0000583.40)27(5.0(三)相关讨论通过以上一些相关检验,该模型总体来说拟合优度较好,可用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从回归方程(6)我们可以看到:1、人力资本:在各大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中,要数人力资本(高等学校招生数占当地总人口比重)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率最大,从回归结果上看,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教育方面每年高校招生的比重只要每多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就会有近44人的提高,这表明人力资本对于浙江就业水平提升的效果程度。虽说目前浙江就业现状最为突出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技工和普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但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境况下,对于高素质人才还是处于欠缺状态。目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相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立即从事一些技术性工作,需要工作几年才能加以熟悉工作要求,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刚毕业就业难,企业需要的工人招工难。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一主要节点,不过,从长远的发展需求来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是必然的,这不仅仅是当地政府发展政策的导向,更是当下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用高等学校招生数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作为人力资本指标可能过于片面,毕竟人力资本是一个体系指标,不过考虑到目前浙江省就业的现状即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之一,该比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观察首尾概率和参数估计量的样本标准差,可以发现该变量对于就业人口的解释说明程度并非很高,这可能是指标过于单一的缘故。不过,可以判定的是浙江省每年高等学生招生数占当地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对于就业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效果。2、生产总值(GDP):在之前计算的近十年全国各省市GDP就业弹性数据中,浙江省GDP的就业弹性处于全国前几名,但无论是从数据还是从模型中我们都发现GDP的增加对于就业水平的提高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这应当与我国以工业等第二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心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浙江省也是,工业等第二产业近几年的发展由于发展模式没有很大的改进,仍是延续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为主,再加上第二产业自身的特点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处于饱和状态,每年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故对于就业的影响并非很高,在与全国各省市比较中浙江省的就业弹性处于前列,只能说明相较于全国其他省份,浙江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升级方面有所突破与改变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景不景气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何况浙江是以制造业外向型经济为主,为了提高经济增长对于就业水平的拉动,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则需要调整经济发展增长点,增大GDP对于就业的弹性。3、产业结构:通过回归方程可以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浙江省就业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具有正相关性。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占总产值的比重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有近7人就业水平的提高,这也表明了转变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对于就业有很大的影响。浙江省与全国目前的三大产业格局相似,虽说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其产业发展布局还是“二、三、一”格局,世界一些较为发达国家的实践已证明,由第二产业为重心转为第三产业为重心,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前关于浙江省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吸纳就业能力方面不相上下,而第三产业行业分类更多更易加以细分,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多数都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第三产业可以算是潜力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具有很大潜力。考虑到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相对于外国发展了几百年的生产力处于劣势这一现状,可考虑观察临近省份发展的特点结合自身省份要素禀赋可相互补充有无发展适合地区的特色产业,既可以发展地区经济特色产业逐步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又可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4、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是一个指标体系,考虑到某些指标难以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故以各市非国有控股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与各市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之比表示。浙江民营经济较为繁荣,在每年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占据了“半壁江山”以上,这也表明了民营经济在企业数量上、就业岗位的提供上相较于国有经济处于优势地位,从模型所得的方程中可看出以各市非国有控股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与各市企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之比表示的地区市场化程度对于该地区就业水平的提升具有正的影响,从中也可以得出国有所有制的经济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与非国有经济相较较为有限,民营经济越发展,将会提供更多可供劳动者选择,劳动者需要性高对口的一些岗位,因此,在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可尽可能的扶持与发展民营经济,繁荣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5、劳动生产率:虽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通过商品价格下降、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分别会提高消费需求量与人力资本存量而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延缓劳动者的就业压力,但当下商品价格一般是具有价格刚性,地区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又并非很高,人员供给充分,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可能性不大。一般来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就业的影响是具有负效应的,根据Copperg(2004)研究结果,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消除130万个就业机会。从回归方程中可看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使得就业人口下降近54人,虽然数据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不过还是可以判断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就业水平是具有较高的负效应。由于浙江省劳动结构目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多数就业岗位要求并不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是合乎情理的,再则近几年我国“人口红利”的降低,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绝大多数劳动者劳动技能又没有自身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这都将导致用工单位在生产率上升之时选择少找劳动者。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寻求一些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不失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的方法。6、技术进步:总的来讲技术进步对于劳动者的就业具有双重效应。根据回归方程,可以看到就浙江省而言,技术进步具有正的效应。据方程所示,技术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对就业产生近25人的提升效应。这表明浙江省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具有正效益,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浙江省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就业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因此,可以判断浙江省的技术进步更多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之外的其它会对就业带来正效应的方面。例如:技术进步促使了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发展,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亦或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细分,劳动力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促进了就业水平的提高,也可认为技术进步促使了新的产业出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这对于一些技工与素质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六、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计量回归拟合得到回归方程,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六大影响浙江省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中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五项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地区年从业人员的影响是具有正效应的,因此通过提高这五大自变量所对应指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对于提升就业水平是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其中数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水平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市场化程度的深化与经济的增长。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趋势,除了生产总值自变量外,其余四大自变量都体现出了知识技能的要求,而生产总值对于就业水平拉动不大也表明目前经济发展模式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需要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除了五大自变量对于就业水平具有正效应外,劳动生产率对于浙江省就业水平具有负效应,其冲击性较大,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对于非生产性劳动力就业影响不大对于生产性劳动力就业影响较大,表明目前浙江经济发展的增长源还主要集中在一些对于劳动者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的产业链低端,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与行业,体现出了劳动密集特征,这也跟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有关,如何有效的解决目前劳动力密集技能普遍较低也是提升地区就业水平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浙江省之前几年已开始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视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就目前来讲其对于就业人员的吸纳效果并不明显,是该发展模式效果显现滞后还是该发展模式是一种“高增长,低就业”的低就业弹性的模式?经济增长不及经济发展在鱼与熊掌之间能够权衡取舍,人民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与自身就业,因此可根据目前地区劳动力特点,主要是具有劳动力供给充分但技能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特点,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可优先考虑发展易吸纳当下劳动力的产业或行业,经过几年发展,随着劳动力由于代际转变待其特点发生改变,再结合那时劳动力的特点发展相关产业与行业。所谓优先发展并非是发展重心,是指在兼顾最适合当前时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有选择的优先发展那些适应时代且具有高吸纳技能程度普遍不高的劳动力的产业,比如农村不常见但城市却较为常见的一些服务业行业。(二)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结合本地区自身地区特色,依托周边县、市、省,通过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再兼顾原有产业的同时开拓第三产业,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细分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水平,发展第一产业,引导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与行业转移,在维持产业合理化基础上推进产业高度化发展,为就业结构的转变提供产业与相关性行业基础,因为在短期来看,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是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三)扩大人力资本教育投入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今后的希望产业,第三产业既需要普通的劳动者更需要高素质技能的熟练劳动者,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产业的升级,也难以缓解由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而供给量较大所带来的竞争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作为政府需要加大对地区教育财政的支出,扩大教育投入,培养一批能胜任当今知识型技术型社会大发展趋势的劳动者为今后以通过产业的调整来创造扩大就业需求量奠定基础。通过扩大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也会对其他影响就业的因素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本对于就业是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虽然目前教育讲究扩招,以量换质,不过面对目前我国劳动者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对于发展一些中等的技术性产业行业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四)实现供需对口,减少结构性失业目前浙江的就业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普工与技工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究其特点还是集中在结构性上,劳动力供给方无法找到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方无法找到想需要的工人。因此可以通过与学校或者与一些专门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培训机构合作,通过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学习和培训,为劳动力提供方与需求方构筑一座桥梁,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并提高就业水平。(五)提升市场化程度水平,增加民营经济活力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实践证明市场化的经济是非常具有活力的,资本主义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具有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生产力。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可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有调控的市场经济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引导,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当地市场化的程度能够在良性的前提下加以深化,使民营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升。(六)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因时而宜因为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一样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对于两者,虽然具有破坏就业的效应存在,但总的来说只要技术进步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即使对就业影响并不是正向的,但其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益的方面存在的,政府可根据政策取向采取相应措施来发挥两者效用最大化,对于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改善,就提升目前浙江省就业水平,可引导目前浙江技术进步的方式使其更多的体现在新产业、新行业、新产品,对于劳动者就业具有提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就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为本站会员(dr****99)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