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碳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资源ID:95397563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碳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辽 东 学 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碳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学 生 姓 名:臧杰 学 院:辽东学院 专 业:金融学 班 级:B0908 学 号: 指 导 教 师:戴鸿丽 审 阅 教 师:李延刚 完 成 日 期:2012年11月5日 辽 东 学 院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独创性说明作者郑重声明:本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辽东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_ 日期:_ _摘 要目前,国际碳金融发展速度迅猛,一些国家围绕着碳金融开展看研究与交流合作,并且在碳金融金融体系、碳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机制。例如,在碳交易体系方面,欧盟主要是配额市场,承担强制减排任务;美国目前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芝加哥气候交易 体系采取的是自愿加入减排机制。在碳基金方面,英国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碳基金运营体系。然而,相比于国际碳金融的发展,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本文详细梳理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碳金融发展情况。从市场、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等角度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碳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出发达国家碳金融的当前状况,综合分析了我国碳金融现状,根据现状分析出了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政策和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环境金融;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Abstract分享到 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 支持中英、中日在线互译 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 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speed rapidly, some countries see around carbon finance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financial system in carbon finance, carbon finance,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example, in the carbon trading system, the E Us main quota market to undertake mandatory emission reduction tasks; United States is not a member of the Kyoto Protocol, taken by the 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system is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 Carbon Fund, the UK already has the the Carbon Fund operating system.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finance,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Chinas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above, this article details combing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sinesses, government and meticulous research, summed u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arbon financ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hinas carbon finance,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rbon finance, and draw on advanc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olicies and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Key Words:Low carbon economy;Carbon finance;Environmental Financ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国际上碳金融发展的经验1(一)碳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1(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众多21.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推动者22.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投资者23.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34.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3(三)碳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3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情况5(一)国内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5(二)国内的碳金融产品贫乏5(三)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6(四)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6三、国际碳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7(一)加强对碳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7(二)加快低碳金融机制及产品的创新7(三)完善立法机制7(四)争夺碳金融的定价权8结 论9参 考 文 献10致 谢11 一、国际上碳金融发展的经验 2011年11月28日到12月9日,历时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各缔约方在会议上唇舌激辩,互不相让,再次显示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存在地域间的区别,无论哪一国排多少气体,其造成的危害均由全体人类共同承担,所以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就应严格执行一套完备的减排方案。 其实,早在十年前,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京都议定书更是明确了碳排放的总量目标和分解目标,将温室气体减排和限排目标细化到每个缔约国,“碳信用”概念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缔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领域碳金融,给各国的企业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国际碳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一)碳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对环境要求的提高,碳金融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交易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作为首个交易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配额的平台,Blue Next开始正式运作。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无疑也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一种肯定。事实上,早在Blue Next成立之前,甚至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区域性的“碳市场”已经开始运作,二氧化碳排放权早已在多个交易所里登堂入室。时值今日,以减排二氧化碳为主要标的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已经顺利运行了三年之久,欧盟内的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以及欧洲能源交易所等均参与碳交易,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这其中欧洲气候交易所专门从事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而由于二氧化碳为矿物燃料的衍生品,欧洲其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同则多数在现有的能源交易所挂牌,这些交易所希望借由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来套利,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量的增长。此外,加拿大、新加坡和东京也先后建立起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在亚洲,碳交易所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买卖由清洁发展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不断加强以及市场的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商业机会。除了最早规定的造纸、金属、热能、炼油以及能源密集型五个行业的12000家企业积极投身其中,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碳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除了早期碳金融市场上的企业、投机者、交易所等参与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开展积极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例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碳交易业务部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系列的帮助,各国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完善碳交易的相关制度和平台、设立碳基金等。目前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推动者 (1)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碳金融部门,工作内容主要是促进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降低碳交易成本,合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 (2)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是联合国成立的专门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致力于开发全球碳市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碳金融服务。 (3)国际投资银行。这其中以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为主的国际投资银行,纷纷宣布计划,将在各个区域为实施碳金融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融资工具。 2.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投资者 (1)碳基金。低碳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是碳基金,所谓碳基金是集合各类投资者的资金,专门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或在碳交易市场从事碳信用交易的基金。世界银行于2000年发行全球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除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碳基金外,还有国家层面的碳基金,如意大利碳基金、荷兰碳基金、英国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 (2)商业银行。由于初期碳金融市场的相对不完善,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并未参与其中,但随着碳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商业银行看到了碳金融交易的良好发展前景,开始参与碳减排计划的组合与融资。目前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一方面通过建立以“赤道原则”为代表的自律规范实践自身的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碳信用咨询、理财产品,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 (3)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任何新兴市场都离不开国际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身影,碳金融市场也不例外。一些欧美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早在2004年就开始对碳金融市场部署基金,成为全球碳排放市场上的专业投资公司。 3.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 (1)碳资产管理公司。一个全面综合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涵盖碳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全部咨询服务。如中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隶属中国中信集团旗下,致力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公司。中信碳公司主要提供低碳领域的投资与低碳金融产业服务,包括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指数基金和低碳产业基金的建立,以及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行等。 (2)碳信用评级机构。由于碳金融市场投资者需要评级指导,项目融资需要评级帮助,碳信用评级将成为主流并对碳减排产生强劲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使市场风险处于可控水平范围内。2008年6月,IDEA carbon成立首个提供碳信用评级服务的独立碳信用评级机构,该机构将为碳抵消项目提供详细的碳信用评级。 (3)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此外,碳审计服务机构、碳交易法律服务机构和碳交易保险服务机构也是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为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提供了碳额度的审计服务、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和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碳交易潜在风险进行承保。 4.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总架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基于碳排放配额进行许可权交易的配额市场,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所、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大利亚国家信托交易市场四家,其中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占据了60%-70%的全球交易份额,并掌握着E U A碳期货的定价权。美国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却在全球碳市场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自愿碳交易平台,拥有V E R的定价权;另一类是以项目为基础 “碳减排”交易的项目市场,其市场交易基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减排信用交易额而进行的。 (三)碳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加,碳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主要是项目市场中的核证碳减排量和配额市场中的碳排放配额。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开始以核证碳减排量和碳排放配额为基础,不断出现碳远期、碳期权、碳期货、掉期等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由于受制于认证标准、配额管理体制或碳减排单位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不同的价格预期和交易的时间与地点,碳金融衍生品市场通常会提供跨时间、跨商品、跨市场的套利交易方式。 碳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碳基金主要是由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的。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国际碳基金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情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面对我国节能环保业的投融资困境,建议实施国家财政拨款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政策予以扶持。全球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已经被世界抛弃,新型工业化正取代原有模式。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上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80%的污染是由工业化国家上百年过度排放造成的,但他们目前基本渡过了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阶段,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一)国内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由于碳金融在我国传播时间有限,企业对CDM项目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加之,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金融机构不愿向其融资,金融服务支持不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到位及发展碳金融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碳金融发展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和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使得尽管我国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却不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相对于国外发展较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而言,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CDM项目参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市场参与者也多局限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且多停留在对低碳项目发放环保、绿色贷款的层面上。我国在全球碳金融交易中定价权的缺失使我国位于全球碳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等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发展碳金融势在必行。 (二)国内的碳金融产品贫乏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构建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在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但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我国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最有潜力的供应方,但始终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构建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欧洲的欧洲国家信托,全由发达国家所主导。 (三)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我国的碳金融发展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起。一方面,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产生了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巾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在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因为,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即使项目获得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从既有的经验看,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由于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这些风险是市场交易主体所难以控制的。 (四)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与巨大的碳排放资源地位相比,目前我国碳资本与碳金融发展落后,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而且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使中国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并没有话语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目前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吨交易价格在8欧元左右,而国际市场的交易价格一般在15欧元以上。当国际碳市场价格下滑时,中国企业在CDM项目建设周期中还承担着违约风险。因此,中国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定价权刻不容缓。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来自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正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并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手给碳交易商,或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买家,从而获得利润。目前中国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中国是碳交易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但却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市场进行交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中国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因此,重要的还是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全打造起来,大力发展碳金融,在全球碳排放市场发展中抢占先机。 三、国际碳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一)加强对碳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迅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和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于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对各地区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避免各自为政,建立网络服务,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推广示范项目。 中介市场是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和交易。 另外,吸取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应监管机构的监管也要跟上,防止金融泡沫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中国应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储备,国家出钱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这样可以随行就市,灵活买卖,用资源来直接掌握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另一方面,大量单边项目的累积会加剧市场风险,政府通过推出一些激励措施保持一定的成交量。为此,应该允许有能力的国内金融机构从事国际碳交易,为国内及国外企业提供相关信息,起到桥梁作用;要采取国家担保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节能减排贷款,提高国内投资机构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解决国内企业融资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业法律法规,完善国内碳排交易市场,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压低价格的情况,同时制定灵活的价格调控政策。 (二)加快低碳金融机制及产品的创新低碳金融有其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尤其是环境与金融之间的相关性是传统金融所忽视的。目前,我国对发展低碳金融的宣传不足,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到位,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发展的研究及投入不够,低碳金融运行机制及低碳金融产品单一,如经常将低碳金融产品等同于“绿色信贷”,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金融的发展,也影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要深入研究低碳金融的特点,切实将低碳金融机制及产品创新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推动低碳金融向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方向转变,以进一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立法机制为规避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确保我国碳金融的规范发展。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合同条款转移风险,或在制定合同过程中,咨询或聘任擅长国家法律的律师,确定对银行有利的法律使用和法律管辖,或通过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将政策具体到可执行的措施层面,在我国国情基础上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税收、监管、环保以及外汇等配套政策的扶持力度。借鉴美国,在环境方面增加财政支出,提供环境及节能项目的补助、对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增加财政支出进行环境技术的研发、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针对节能减排领域的研究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以及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此,应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做好财政部门的财政支持工作,环保部门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以及措施制定工作,中央银行以及银监会的关于金融机构支持的条例制度的制定工作以及外汇管理部门对于碳资本的自由流动及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工作。 (四)争夺碳金融的定价权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一储备货币一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因此,我国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体系框架,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定价权的关键一步。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绑定权是美元以外的国际货币走强的重要契机。中国要想掌握碳交易的定价权,就必须使人民币作为碳交易的结算货币。实际上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似乎并不平坦,前有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堵截,后有卢比和克鲁塞罗的围追,因此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结 论国内外都已经开始关注碳金融的研究与发展,全球碳金融新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必须积极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未来国内碳金融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一是将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构建适合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碳金融理论系统;二是从战略规划、政策激励、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协调等方面研究我国碳金融框架体系的建设和推进策略;三是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从金融工程角度,加大对碳金融衍生产品工具设计与定价方面的研究。总之,碳金融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在全球低碳经济革命和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而且有助于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参 考 文 献 1李 蕾.“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解放日报,2009-7-2(010). 2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2008(6). 3袁 鹰.碳金融:不仅仅是机会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8). 4李 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5刘 颖等.低碳经济与碳币论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6杨 涛.碳金融:我国尚未进入角色N.上海证券报,2009-11-2(004). 7何 川.我国碳期货市场初探J.现代商业,2008(20). 8付 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9王元龙.把碳金融培养成中国金融业新增长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30(005 ). 10马 骁.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1-25(006). 11王 宇,李 季.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 ,2008-12-9(005). 12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51-52. 13孙 颖.哥本哈根之后“碳金融”加速N.中国企业报,2009-12-22(001). 14 Qi Y.,Steuer R.E. and Hirschberger .Multiple objectives in portfolio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2005,1(1):11-26 15 Qi Y.Steuer R.E.and Hirschberger M.Suitable-portfolio investors,nondo-mi-nated frontier sensitivity,and the effect of multiple objectives onstandard portfolio selection.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7,152(1):297-317致 谢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眼四年时间就过去了,而期间经历的一些人、一些事却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了下来,那充溢在心扉的谢意也迫切的需要舒展。我的指导老师戴鸿丽老师是我最应该感谢的人,从文章的选题到结构的建立,戴老师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我粗劣的文笔,给戴老师带来的许多的麻烦,但是戴老师细心指导,一字一句的修改,从观点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标点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我也要感谢金融系的全体老师,是你们让我了解了这个专业,你们身上蕴藏着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时刻鞭策着我。在论文终于可以画上句号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很复杂。除了兴奋以外,还有些许的不舍和遗憾,更有无尽的感激。兴奋的是,经过多日的奋斗,终于完成了这篇凝聚我这些年所学的文章,可以为大学期间的学习画上一个基本圆满的句号;不舍的是,这篇文章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我学生生涯的结束;遗憾的是,由于我的才疏学浅和知识储备有限,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感激的是,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老师和同学关心和支持。太多太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太多太多的人我要感谢,给过我关心、支持和鼓励的老师、同学朋友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这份情,我会永远铭记。惟愿你们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顺,前程似锦。

    注意事项

    本文(碳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本站会员(wwlgq****3.com)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