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优秀word硕士论文】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构想

    • 资源ID:9745197       资源大小:148.50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优秀word硕士论文】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构想

    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构想(硕士论文摘要)2008年暑假,笔者曾在陕西省公安厅法制处劳教科实习两个月。期间参与了大量从基层或市级公安机关报送给省公安厅的有关劳动教养的行政复议案件的讨论。我发现在这些案件中,有一些明显“以劳代刑”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主犯被判短期自由刑,从犯却因不够刑事处罚而被判劳教两年,不服又申请复议的。这些真实的案宗,对我触动很大。后来也和同事一道,走访了部分基层公安机关的劳教科,进一步了解到劳动教养制度在现实中的种种缺陷,甚至包括一些被劳教人员在劳动教养中受到的诸如超时劳动、法定节假日不休息、生活医疗费用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带着暑假实习的感性认识,返校后就阅读了大量有关劳动教养的书籍。初步研究后发现,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在性质、程序、决定机关、适用对象的条件和范围、期限和救济途径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大量严重的问题,遂萌发了研究劳教制度改革出路的想法。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相关的各类论文共有136篇,在硕博论文库共有38篇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对所有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学界并未达成共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那么,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是存还是废劳动教养制度有没有继续存在的理论支撑如果劳动教养制度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其改革的出路又是什么其在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具体执行上究竟如何改革这都是本篇论文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而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抛弃了以往经验性的研究,采用了理性思辨色彩浓郁的哲理、伦理和法理的研究模式,把问题研究的视域也从现象领域的“实然”扩展到本质领域的“应然”层面。对劳动教养这个纷繁错杂的问题,没有一提出问题就解决问题,而是先对问题本身进行审视、梳理,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体地讲,论文贯彻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比较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研究方法。笔者立意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重构,在阅读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学界各种流派的观点,并通过具体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在理性的思考后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由于已经有大量专家学者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了历史的反思,而且学界也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基本达成共识,所以本文中没有再过多的拾人牙慧,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合理性合法性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劳教制度的改革和重构上。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并陈述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研究方法的转换,准确定位研究对象,并抓住问题的本质。第二部分对劳动教养合理性合法性进行法理的反思,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劳动教养制度否定论和废除论的不足,肯定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效能,为后半部分的改革构想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则分别从劳动教养的实体、程序和执行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尽可能的提出了改革之道、完善建议和相关的对策。作为一个重要的刑事法治问题,劳动教养制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保护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希望拙文能为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启发,为立法和执法部门提供一点参考。关键词劳动教养立法完善实体程序执行REFORMINGOFTHELABORREEDUCATIONSYSTEMINCHINAABSTRACTOFTHESISFORMASTERDEGREEMAJORMASTEROFJURISPRUDENCESTUDYFIELDCRIMINALLAWAUTHORLILANLINTUTORPROFESSORZHENGWEIINTHESUMMERVACATIONOF2008,IONCEPRACTISEDINTHELABOURREEDUCATIONBRANCHOFTHEDEPARTMENTOFLAWENFORCEMENTINSHANXIPROVINCEPUBLICSECURITYDEPARTMENTFORTWOMONTHSINMYPRACTICEPERIOD,IPARTICIPATEDINTHEMASSIVERELATEDLABOURREEDUCATIONADMINISTRATIONRECONSIDERINGCASE'SDISCUSSIONFROMTHEBASICUNITORTHEMUNICIPALPOLICESTATIONTOTHESHANXIPROVINCEPUBLICSECURITYDEPARTMENTINTHESECASES,IDISCOVEREDTHEREWERESOMEOBVIOUSLABOURREEDUCATIONREPLACEDTHECRIMINALPUNISHMENTORINSOMEJOINTOFFENSES,THEPRINCIPALOFFENDERWASSENTENCEDTHESHORTTERMFREEPUNISHMENT,BUTTHEACCESSORYCULPRITWASSENTENCEDTHETWOYEARSOFLABOURREEDUCATIONJUSTBECAUSEOFTHEINSUFFICIENTCRIMINALPUNISHMENT,THEREFOREHEREFUSEDTOACCEPTSUCHPUBLISHTOAPPLICATEADMINISTRATIONRECONSIDERSTHESEREALDOCUMENTANCESTOR,TOUCHESTOMEDEEPLYAFTERWARDIALSOWITHMYCOLLEAGUETOGETHERVISITEDTHEPARTIALBASICUNITPUBLICSECURITYORGAN'STHELABOURREEDUCATIONBRANCH,FURTHERUNDERSTOOD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ALLSORTSOFFLAWSINREALITYEVENINCLUDESSOMEBYTHEREEDUCATIONTHROUGHLABORPERSONNELRECEIVEDSUCHASTHEOVERTIMEWORK,THELEGALHOLIDAYINTHEEDUCATIONTHROUGHLABORNOTTOREST,THELIFEMEDICALEXPENSEINSUFFICIENCYANDSOONASERIESOFQUESTIONSWITHTHEPERCEPTUALKNOWLEDGEWHICHTHESUMMERVACATIONPRACTISED,AFTERRETURNINGTOSCHOOLIHAVEREADMANYBOOKSABOUT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AFTERPRELIMINARYSTUDY,IDISCOVEREDTHEPRESENT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INTHENATURE,THEPROCEDURE,THEDECISIONINSTITUTION,THESUITABLEOBJECT'SCONDITIONANDTHESCOPE,THEDEADLINEANDTHERELIEFWAYANDSOONMANYASPECTSHASTHEMASSIVESERIOUSISSUESTHEREFOREISPROUTEDTORESEARCH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IHAVESEARCHEDONLINENEARTENYEARSRESEARCHRESULTSINTHECHINESEPERIODICALWEB,THEREWERE136RELATEDPAPERS,INLARGEDISCUSSESTHELIBRARYTOALTOGETHERHAVE38RELATEDRESEARCHRESULTSABUNDANTLYINCONDUCTSTHERESEARCHAFTERALLMATERIALIDISCOVEREDTHATINMANYIMPORTANTQUESTIONS,THEACADEMICCIRCLEHASNOTACHIEVEDTHEMUTUALRECOGNITION,BUTALSONEEDSTOCONDUCTTHOROUGHLYTHERESEARCHANDTHEDISCUSSIONTHEN,THEPRESENT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ISSAVESORWASTEDOES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HAVETHETHEORYSUPPORTWHICHCONTINUESTOEXISTIF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HASTHEEXISTENCERATIONALITYANDTHENECESSITY,THENWHATISTHEOUTLETWHICHITREFORMSHOWITREFORMACTUALLYINTHESUBSTANTIVELAW,THEPROCEDURALLAWASWELLASTHECONCRETEEXECUTIONTHEYAREALLTHESEQUESTIONSTHATTHISPAPERPAYSATTENTIONTOANDDISCUSSIONBUTTHISARTICLEINRESEARCHTECHNIQUE,HASABANDONEDTHEFORMEREMPIRICALRESEARCH,ANDUSEDTHERATIONALSPECULATIONCOLORRICHPHILOSOPHY,ETHICSANDTHELEGALPRINCIPLETHEORYOFLAWRESEARCHPATTERN,ALSO“THEACTUALSTRATIFICATIONPLANE”EXPANDSTHEQUESTIONRESEARCH'SSIGHTFROMTHEPHENOMENONDOMAINTOTHEESSENTIALDOMAIN“SHOULD”THESTRATIFICATIONPLANETO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THISCOMPLEXQUESTION,HADNOTPROPOSEDTHATTHEQUESTIONSOLVESTHEPROBLEM,BUTFIRSTCARRIESONTOTHEQUESTIONITSELFCAREFULLYEXAMINES,COMBS,THENPROPOSESTHEREASONABLESOLUTIONSPECIFICALLYSPEAKING,THEPAPERIMPLEMENTATIONHASUTILIZEDTHREERESEARCHTECHNIQUESHISTORICALRESEARCHTECHNIQUE,COMPAREDWITHRESEARCHTECHNIQUEANDDIALECTICALRESEARCHTECHNIQUEIDECIDEIN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REFORMRESTRUCTURING,APPLYTHEORYTOREALITY,INTHEREADINGMASSIVERESEARCHRESULTS'FOUNDATION,THESYSTEMINDUCEDANDSUMMARIZEDTHEACADEMICWORLDEACHKINDOFSCHOOLVIEWPOINT,ANDTHROUGHCONCRETEANALYSIS,APPLYTHEORYTOREALITY,AFTERRATIONALPONDERPROPOSEDTHECONCRETEREFORMPLANBECAUSEALREADYHADTHEMASSIVEEXPERTSTOCARRYONTHEHISTORICALRESONSIDERATIONTOTH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MOREOVERTHEEDUCATIONALWORLDALSOBASICALLYACHIEVESTHEMUTUALRECOGNITIONTOTH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SMALPRACTICE,THEREFOREINTHISARTICLENOTAGAINEXCESSIVELYMANYREDUNDANT,BUTWILLSTUDYTHEKEYPOINTWILLPLACEITSRATIONALVALIDRESEARCHASWELLASBASEDONTHISTOTHEFUTURER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SREFORMANDRESTRUCTURINGTHISARTICLEALTOGETHERDIVIDES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PROPOSEDTHATTHERESEARCHQUESTIONANDSTATEDTHERESEARCHTHEIDEAANDTHEMETHOD,THROUGHRESEARCHTECHNIQUE'STRANSFORMATION,LOCATETHEOBJECTOFSTUDYACCURATELY,ANDHOLDSTHEQUESTIONTHEESSENCETHESECONDPARTCARRIESONTHELEGALPRINCIPLETHEORYOFLAWTOTHEEDUCATIONTHROUGHLABORRATIONALVALIDITYTHERESONSIDERATION,THEORETICALLYTHETHOROUGHANALYSIS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DENIALDISCUSSESTHEINSUFFICIENCYWHICHANDABOLISHESDISCUSSES,DEFINITELYTH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SHISTORICALFUNCTIONANDTHEREALISTICPOTENCY,PROVIDETHETHEORYBASISFORSECONDHALFOF'SREFORMCONCEPTIONTHETHIRDPARTTOTHEFIFTHPARTSEPARATELYFROMEDUCATIONTHROUGHLABOR'SENTITY,THEPROCEDUREANDTHEEXECUTIONHASCONDUCTEDMORECOMPREHENSIVERESEARCH,ASFARASPOSSIBLEPROPOSEDROADOFTHEREFORM,CONSUMMATESTHECOUNTERMEASUREWHICHSUGGESTSANDISRELATEDASANIMPORTANTCRIMINALGOVERNMENTBYLAWQUESTION,THEEDUCATIONTHROUGHLABORSYSTEMHASTHEVERYSIGNIFICANTINFLUENCETOSOCIALORDER'SMAINTENANCEANDRIGHTSOFCITIZENS'PROTECTIONHOPEDTHATMYARTICLECANPROVIDEANINSPIRATIONFORTHEFUNDAMENTALRESEARCH,PROVIDESAREFERENCEFORTHELEGISLATIONANDTHELAWENFORCINGDEPARTMENTSKEYWORDTHELABOURREEDUCATIONSYSTEMOFCHINA,LEGISLATIVEIMPROVEMENT,ENTITY,PROCEDURE,EXECUTION目录前言1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1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第二节研究的方法以及理念2一、研究的方法2二、研究的理念4第二章劳动教养制度的法理思考6第一节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研究6一、“合理性”的涵义6二、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归纳6三、笔者对劳动教养合理性的界定8第二节劳动教养的合法性研究12一、目前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渊源12二、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归纳13三、笔者对劳动教养制度合法性的界定16第三章劳动教养制度实体法部分改革方案17第一节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后的名称17第二节劳动教养实体方面改革的原则17一、司法化原则18二、教育原则18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18四、社会化原则19第三节劳动教养适用的行为对象19第四节劳动教养的事实条件21第五节劳动教养的适用期限23第六节劳动教养适用的地域范围23第四章劳动教养制度程序法部分改革方案24第一节劳动教养制度必须引入司法程序的原因24一、是当前劳动教养性质变化在适用程序上的必然要求24二、是未来劳动教养立法在国家法律制裁体系中重新定位的必然要求25三、是劳动教养自身改革完善、消除缺陷和弊端的必然要求26第二节完善劳动教养适用程序的构想26一、公安机关办案、指控26二、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判26三、司法行政机关执行27四、人民检察院监督28第三节救济程序29一、听证程序29二、上诉程序29三、申诉程序29四、控告、检举和错案获赔的程序29五、其他相关救济制度30第五章劳动教养制度执行部分改革方案30第一节改革劳动教养执行模式的总体原则30一、司法化原则31二、充分保障人权原则31三、分别对待原则32四、社会化原则32第二节劳动教养执行机关的改革33第三节劳动教养执行模式的改革33第四节劳动教养执行内容的改革34一、劳动制度的改革34二、教育制度的改革35三、辅助矫治制度的改革35第五节劳动教养执行管理制度的改革36一、执行监督的改革36二、执行过程管理的改革36三、执行效果管理36第六节保障被执行人权利的改革37参考文献38后记42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构想前言作为一项有着50余年历史的法律制度,劳动教养制度无疑在维持社会治安、教育和挽救违法人员等方面发挥过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1葫芦岛市劳教人员张斌酷刑致死案2,使劳动教养制度成为当年继收容遣送制度被废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最大的焦点问题。200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违法行为矫治法”列入5年立法规划,劳动教养制度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法学界也对该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不管是存是废,在目前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的现状下,劳动教养作为一项有严重瑕疵的处遇方式,已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穷则思变”,这已成为实务与理论界的共识。但是,劳动教养制度究竟该如何“变”从总体上来看,学界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问题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在刑事法治和保障人权的层面展开的,很多研究成果对我国劳动教养乃至刑罚、行政处罚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笔者在看了大量的论著之后,客观上讲,质疑和否定的论述颇多,很多学者都坚定地主张彻底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笔者认为这一劳永逸的做法确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劳动教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所以,本文立足在对劳动教养合理性合法性研究上,对劳动教养在实体上、程序上、执行上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仅希望能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提供一点启发。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第一节问题的提出我国政府继1997年10月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之后,于1998年10月又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就意味着我1姜金方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制历程及现实问题,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2见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03/12/17/000714217SHTML国未来的法治化进程将要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框架下完成,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也要在未来实现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接轨和融合。当然,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解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里的相关规定。在第二条第3款规定缔约国承担下列义务(1)保证任何一个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或自由被侵犯的人,能得到有效的补救;(2)保证由合格的司法、行政或立法当局或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任何其他合格当局断定其在这方面的权利,并发展司法补救的可能性;(3)保证这种补救确能付诸实施。而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第1款则规定,对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和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而我国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相冲突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在价值目标上、实体规定上、程序设计上等等方面都与国际公约相冲突(具体冲突将在后文详细论述)。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设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的和谐社会,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在经济制度上要与国际接轨,而且,司法制度也要与国际接轨,要引入国际司法准则。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就是国际司法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要旨在于保障人权,并且在有关国际人权公约中得到体现。随着我国加入这些国际人权公约,修改与完善国内刑事司法制度,消除它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矛盾和冲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国际人权公约面前,在引入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情况下,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或是修改面临重大抉择。3笔者认为,只有在刑事法治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来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进行思考,鉴于此,才从世界的视角下提出本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第二节研究的方法以及理念一、研究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所以强调劳动教养制度的研究方法,是因为正是研究方法的变化会使我们获得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全新认识。只要对劳动教养制度研究的现状稍有了解的人就可以看到,以往我国学者对劳动教养制度3陈兴良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载法学2001年第10期,第52页。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一种注释的方法,为其歌功颂德,最多有个别立法完善之类的套话。而最近几年,大家开始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反思性研究,从而使我们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提高。4在本文中,研究范式抛弃了经验性研究,而采用了理性思辨色彩浓郁的哲理、伦理、和法理的研究模式,问题研究的视域也现象领域的“实然”扩展到本质领域的“应然”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形成的一些带有结论性意见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许多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此在涉及解决问题方法的价值取向上也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于一种客观事物,一种现存制度,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是什么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还是预先就带有一个价值标准我们进行研究的“根据”是否相同这种“根据”是“现实根据”还是“理论根据”我们评价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到底是“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对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而现实问题往往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整体问题,又有局部问题;既有存在合理性的实然问题,又有价值取向性的应然问题。而解决问题不仅在于理论逻辑的推导,更重要的是牵扯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所以,换个角度思考,先对问题的哲学、社会、文化背景做必要的审视、梳理,不要提出问题就急于解决问题,正确的研究方法,将会使我们头脑中的某些观念更为清晰而不致混乱,使问题的本质意义更为凸显,问题定位更为准确。具体的讲,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历史的研究方法劳动教养制度本系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论是建国之初作为社会综合治理办法,还是在肃反、反右时作为阶级斗争与政治运动工具,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社会治安措施,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虽然,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分析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演变不是本文的重点5,但是如果脱离其发展的历史泛泛而谈其改4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第一版)序言,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5近几年,随着研究方法的改变和创新,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了历史的反思,从该制度的各个发展阶段来分析其性质的演变以及与当今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现实状况不和谐因素的分析。所以笔者不打算再过多的拾人牙慧,而是在本篇论文中,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劳动教养的合理合法性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出路的探讨上。革出路,也最终因缺乏实证依据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比较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劳动教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其缺陷在学界已是有目共睹,不再赘述。但对其改革的方法确实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在保留劳动教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三改”,即改名称、改期限、改程序(关键是把裁决权改由法院行使)。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废除该制度,纳入刑法的管理之中,使其变成一种轻微的犯罪,并分别按劳动对象的具体划分将其正当化。还有的主张用保安处分来代替劳动教养等等主张会在本文中进行改革方法的利弊研究分析,为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出路的研究奠定基础。(三)辩证的研究方法鉴于劳动教养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是否可以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来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如何处理好国家权利、社会秩序和公民个人权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对于研究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研究的理念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一是对劳动教养制度从其合理性合法性的进行反思性研究;二是对劳动教养实体法部分的改革方案的研究探讨;三是对劳动教养程序法部分的改革方案的研究;四是对劳动教养制度执行部分的改革方案的研究。因为对劳动教养的种种缺陷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些弊病之种种都是现有劳动教养的硬伤,都需要在未来得以解决,所以本文重点放在对其改革方案的研究上。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劳动教养的问题根本症结在于宪政、公民权利、人权之间的关系上,反映了国家将如何运用这一法律制度处理权利和秩序之间的关系。那么劳动教养制度所反映的种种缺陷究竟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从法理学或者法哲学的角度来考虑,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二者永远不可割裂。一项法律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不能追随、依附于政治,甚至为错误的政治决策和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但要完全摆脱或回避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尤其是付诸于实践的法律是永远不可能与政治保持距离。问题就在于,我们研究这项法律制度是否合理,并不意味着成为政治的附庸,或完全置之于政治之外,而是在现有的政治意识形态下,如何追求公平正义的最大化,才应该是一部“良法”真正的价值标准。6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劳动教养制度的研究中,不能消极也不能激进,在保持对其独立批判的精神的同时,也要积极的与政治结合起来研究。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种种缺陷只能说明其在制度设计上出现了结构或者法理上的缺陷,但并不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本身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就如同做一道数学题,解题方法的错误并不能说是数学题目本身存在着源头上的错误。而劳动教养制度所反映的只是问题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合理的运用国家公共权力以及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受到肆意侵犯这一宪政问题。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笔者并未说要对现有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改良和改善,以避免读者误会我对原有的劳动教养制度的理论根基有认同之感。我的改革设想是“重构”,也就是说是在未来的改革后的制度是对目前劳动教养制度的一种扬弃,是一种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层面的改造。也许立足于现在劳动教养理论基础上的改良和给予新的理论基础的重构或者改造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出现某些共同之处,但这种“共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种“共同”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明改革后的制度并非是对现有劳动教养制度的简单废除,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这也正是笔者所坚持的辩证的研究方法。对于劳动教养制度,无论是它的发生、发展、现状、还是未来走向来看,都可以认为是立法者试图运用理性来重塑秩序的行为。不论劳动教养制度的何去何从,那些试图使用“爆破战略”7进行制度变革,决然与过去割裂,简单的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主张都是欠思考的,只会“欲速则不达”。而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以及该项制度现在所处理的对象和试图解决的法律问题,都6孙育玮、齐延平、姚建宗主编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第一版)1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7孙育玮、齐延平、姚建宗主编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在其162页中写道当前国家社会政治转型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被称为“历史轨道道路”。其主要思想在于,一旦作出关键性的政治决定,就不能改变和取消这种决定,仅可略微改变其轨道,但要避免出现中断、革命和激变。第二种模式是“爆破战略”,主要思想是与过去断然决裂,从而为顺利的政治接轨提供必要的推动力。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按照法律的形式重新进行归位。这也是我国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第二章劳动教养制度的法理思考第一节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研究一、“合理性”的涵义何为“合理”,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为“合乎道理”。而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道”和“理”却是紧密相关的两个范畴。“道”是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理”是指事物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在社会学中,合理就是符合社会常理,首要标准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价值评判基础上的功利与公正的统一。8而法学中所说的合理,就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引申,具体指运用一定的价值准则去评判、衡量某种事物或状态,或者说是立法者试图通过对人们权利或义务的界定,通过保护、奖励、或制裁等法律手段来肯定、支持、或者反对一定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立法者看来是正当或者理想的状态。谈到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在此借用一个比喻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比如说解一道数学题,可能有若干种解题方法,每种解题方法都是“合理”的,但是在这些解题方法中,必定有相对比较清晰、实用、经济的方法。从成本上来讲,肯定这种解题方法会成为大家的首选。同样的道理,在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时候,教育和惩罚可以说是两种手段,二者可以在形式上二水分流的处理处置对象,但是在实际效用上是否有必要实行一种刚柔并济的强制性矫治措施呢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是把教育和处罚并重,还是把教育、处罚和矫治三足鼎立所以,诚如前面所说的例子一样,哪种法律制度最适合,那么就最有必要成为首选的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该种法律处置方法合理性的采用。8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第一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二、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归纳(一)劳动教养制度合理性肯定论总结了大量持肯定论的学者们的理由主要有(1)劳动教养制度为稳定社会秩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养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具有安置就业的性质,是大革命胜利后的一项政治性措施,是稳定新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其后的劳动教养的社会功能,除保留安置就业外,日趋显现出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2)劳动教养制度可以弥补我国刑罚的结构性缺损。我国的刑法建立在行为本位基础上,这与其他国家的行为人本位刑法有重大的差别。行为人本位刑法重在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而行为本位刑法则重行为及其结果的客观实害。我国刑法的这一结构性缺陷,也要求由劳动教养制度来加以弥补。(3)劳动教养设立的目的具有正当性。有学者指出,对于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首先应该看其立法目的,这种目的反映在已有的几个法规里面。劳动教养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具有安置就业的功能,之后又进一步明确为改造人、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使他们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这样一种立法目的正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新理念,是现代社会最终的人权保障的体现,也符合宪法规定的公民遵守秩序和一定的道德规范的义务,如果不遵守,就应该给他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现代人权里面也是有一定限制的,自由权利的实现不能妨碍其他人权利的实现。劳动教养本来的宗旨和目的是很具有现代性的。9(二)劳动教养制度合理性否定论多数学者认为,虽然劳动教养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证明劳动教养这种制度本身的合理和正当。(1)对于那些危害社会但尚未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程度的行为,确实需要一定的手段和制度来控制,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需要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合理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劳动教养制度的设计和它的运行状态本身不具有合理性。劳动教养的正当性需要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劳动教养在当时是合理的,具有正当性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语境的变化,现在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劳动教养缺乏正9杨建顺在“中国劳动教养立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载储槐植等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页。当性和合理性。(2)不能认为是劳动教养是好的,只是被滥用了。这种制度设计的时候,就是要制度执行者们来这样使用它。也就是说,如果被滥用,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或者反过来讲,作为一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必然会被滥用,必然走样,那么这种“好”的制度本身便应该是被定义为“恶”的制度,包括法律在内。10(3)劳动教养的目的不能构成对劳动教养具有正当性的充分理由。首先,目的的正当性不能替代手段的正当性。相反,目的的正当性必须通过手段和方式的正当作保障。即,一种正当制度的科学设计应当是,只要按照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行事,就能够达到正当的目的,而不是相反。所以,手电和方式对制度的正当具有最终的证明力,而不是什么虚拟的目的。不仅如此,实践还进一步告诉我们,必须对“目的正当”保持警惕。其次,劳动教养所谓的正当目的无非还是维护国家权力,或者便于刑侦各机关行使权力,维护社会治安。这与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价值目标也是不相一致的。最后,从根本上讲,劳动教养的目的是否具有完全的正当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其实,这种“崇高目的”的设定只是反映了立法者、统治者的需要和意愿,并不是切实的从对方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并不是取决于对他人好不好,最终都是为了主体所需要的秩序。11(4)劳动教养制度自创立以来累计教育改造了500余万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其在法治性和正义性方面不存在问题。如果仅仅是站在所谓社会功效上和社会需要的立场上看待劳动教养制度,认为其存在运作本身就是表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那么,中国当年“反右派运动”曾经错将50余万知识分子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更是制造了一系列的人间悲剧这些曾经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并具有一定“社会功效”的行为,也都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合理性了。对一项法律制度的价值评价,不能仅仅站在功利主义甚至工具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者还应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视其是否具有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价值正当性。1210张绍彦权利与秩序之间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理性评析,载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第一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11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12陈瑞华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三、笔者对劳动教养合理性的界定从上文列举中的理论界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争论的焦点是尖锐的。综合来讲,笔者较认同合理性肯定说,尽管这并非主流。笔者认为,目前有大量的学者在撰写文章痛斥劳动教养制度的所反映的表象(即缺陷和不足),呼吁尽快废除这一制度。那么,能否暂时把这一从其现象领域的“实然性”分析扩展到本质领域的“应然”层面,也即把从分析解题方法错误上转到如何研究题目本身,从而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题方法上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所形成的带有结论性意见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许多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在解决问题方法的价值取向上也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我们目前要研究的这个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正如前文所言,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不要提出问题就解决问题,而是先对问题的本身进行审视、梳理,这种思想方法的转换,可能还会使我们中的观念更为清晰而不至混乱,抓住问题的本质,使问题的定位更加准确。(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其辩证法认为意识、观念、理论等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即人们的行为、抉择要受人们的观念、理论的指导。而劳动教养研究到底是以现实为依据还是以理念为依据,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依据社会现实需要自然会得出教养制度存在是合理的这一结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从劳动教养制度和法理相冲突得出其丧失合理性的结论。这种冲突的背后也暴露出哲学中的矛盾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理念是柏拉图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他对哲学最大的贡献。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13为了理解这个生涩的哲学理论,不妨借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的故事来说明。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14其实生活中还可以举出更简单的例子。比如把一根筷子插入水里,看到筷子好像变弯了。但除去没有基本常识的文盲或学前小孩,大家都会坚信筷子没有变化。所以为什么有时我们会不相信我们的眼睛,因为我们知道有时眼睛看到的常常是和事实相背离的表面现象。我们则更相信事物的本质,相信我们的理性,相信我们的理念。那么再回到我们所研究的法律制度上来。与既存的劳动教养制度相伴随的法律观念影响人们对“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而在社会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新的法的理念又在呼唤着法制的变革和发展。在矛盾交织的法的理念和社会现实的背景下,人们自然会对其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而不论解读的方式如何,是否会对目前的法制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这种理念都应该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所以,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对这一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理性把握,改革才能得以科学的进行。只有坚持理念和现实的统一性,才能对劳动教养这一充满复杂性和变化性的现象作出符合理性的解释,才能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性认识通过理性加工而上升为法律。(二)应然的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社会领域里,一项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评判基准为特定时空条件下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15说合理性的标准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13摘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92449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5日。14摘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92449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5日。并不是说企图要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抹杀个体的利益,而事实是,在一个民主的国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和每个人的个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正如我国十六大报告中所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其实,此处的“根本利益”就是如前所说的“最大利益”。所以,法律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维护个体的利益。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中,当个体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只要此两者可以并存,就不可以相互否定;当二者发生了“对立”,且不可兼得,要么你存,要么我亡,则法律在此时“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成为首选。在现代法治国家,任何人,都应该享有以自己的意志来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自由,都要受到限制。问题的关键是这种“限制”必须是正当的限制,通过正当途径和方法实施的限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公安部实行办法所明确规定的的劳动教养的应然目的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在严格管理下,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锻炼,把他们改造成为遵纪守法,尊重功德,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为了实现这种崇高的目的,对特定的少部分人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在现代法治国家无疑是具有合理性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不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因为如果大家都能感觉到某个个体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群体和他人的权利构成了威胁,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的时候,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权力对这个个体进行矫正,而仅仅只能等到个体实施完了真正的违法行为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罚,如此以来,对违法行为人和受害者来说都是个双双受害的结果,其实也是国家对双方的人权都不尊重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劳动教养制度有点像民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在公民违背社会契约出现了严重的违法结果之后才应当受到法律的15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第一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储槐植一文再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关于此观点解释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指社会价值评判,这种制度并不保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误用甚至滥用。尽管如此,在总体上也不会改变该制度的合理性。一些国家刑法领域的保安处分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惩罚,而是在有现实证据表明其有违反先契约责任从而极有可能导致社会契约不能保证被遵守的前提下,受到法律相应的处置。16所以,在这里,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不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一致的。而国家对自由的限制应该是正当的限制,是为了挽救人的目的而实施的限制,并非是为了“整人”而实施的限制,这也正是劳动教养制度实现其“教育、挽救、改造”的应然目的。众所周知,目前劳动教养成为众矢之的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学者们指出的“劳动教养的期限规定过长,处罚强度缺乏适当性”。所以,在对任何自由的限制都是有“度”的,否则就会走到反面。而此处最关键的是在于是什么样的限制,为什么目的而为的限制。一个人的自由,也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和对社会构成了威胁,或者对他人的利益构成了侵犯,那么,他必将为此而付出代价,其自由将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限制。由此可见,关于劳动教养的应然目的和正当手段等问题的合理性已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已经转化为如何合理的使用国家权力的问题。为防止某些人滥用自由而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行使国家权力,建立限制自由的诸如劳动教养等制度。如何改革劳动教养制度,确保国家有关权力的正确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而导致对自由的不正当限制或剥夺,应该是当前研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第二节劳动教养的合法性研究一、目前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渊源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是劳动教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前提和条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来罗列一下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目前相关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批准实施的法律法规、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由主管行政机关颁布实施的行政规章和有关部门对某些法律条文所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1957年8月1日第一16余凌云主编违法行为矫治措施(第一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七月版第68页。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这部首次系统规范劳动教养的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2)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出批准国务院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的决议。这一法律文件重申了1957年制定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法律地位及其效力,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教养立法完善的重要形式。(3)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4)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17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批准实施的法律法规是构成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法律框架,是最核心的内容,其地位最高。由国务院转发或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转发公安部、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教工作管理的通知等18。这些行政法规规范直接指导劳动教养工作的主要法律架构,是有关劳动教养立法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其地位次之。由主管行政机关颁布实施的行政规章其形式多采用“管理办法”、“行为准则”。由主管行政机关颁布实施的行政规章是对劳动教养工作的进一步明确和分解,其地位更次之。有关部门对某些法律条文所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是劳动教养机构在具体工作中制订的相关工作内容,其地位最低。二、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归纳针对劳动教养这种立法状况,理论界就其存在是否有法律依据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笔者将目前的几种主要的观点进行梳理,以便本文的论证。(一)劳动教养制度法律依据不足说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劳动教养不是没有法,而是法律依据不充足。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7参见上海市劳教局劳动教养工作法律法规选编一,1995年5月。18参见上海市劳教局劳动教养工作法律法规选编一,1995年5月。和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决议是我国劳动教养的主要法律依据。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看,国务院的决定和补充规定虽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属于行政法规,充其量是“准法律”。另外,由国务院转发的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实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作为劳动教养实践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实质只能是公安部的一个行政规章。而在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9条明确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该法第10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由此可见,行政法规连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都无权设置,而劳动教养剥夺公民人身自由3年到4年,却又行政法规加以设置。这虽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如果不尽早的以法律形式加以解决,劳动教养存在的合理性是岌岌可危的。19有学者认为,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决定和补充规定是找不到对应位置的。它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由国家主席颁布的法律,按照1979年时的情况,法律都是以委员长以及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公布的。关于试行办法,这是劳动教养实践中的主要的法律依据,而它在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和范围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决定和补充规定,这是不具有合法性的,当然与现行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无法一致。20(二)劳动教养制度法律依据缺乏说有学者指出,第一,从形式上来讲,国务院的决定和补充规定虽然是经人大批准,但它仍然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国务院的名义颁布的行政法规,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法律有着原则性区别;第二,从实质上讲,依照政府的行政法规就可以使公民受到长达4年之久的时间里无人身自由,这也是不合乎我国法治国家人权保障原则的;第三,从实体方面来看,决定和补充规定中,对劳动教养制度适用对象和条件的规定,都是不明确、不具19陈兴良劳动教养权力归属分析,载法学2001年第5期;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载现代法学2003年4月第25卷第2期;夏宗素主编劳动教养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20刘仁文在“中国劳动教养立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载储槐植等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体的规范,与法治所要求的规范明确、确定也是不相符合的。实践上也证明了这将必然导致劳动教养被滥用;第四,从程序上看,决定和补充规定将劳动教养的决定权交由公安机关行使,并且不经过司法程序,这与法治原则对公民权利和人权保护的起码要求也是不相符合的。而如果用现在的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来衡量,那么,不论是决定、补充规定还是试行办法,都是不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都不能称其为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不成为劳动教养具有合法性的充分根据。21(三)劳动教养制度法律依据无意义说也有论者认为,对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问题,要分两个层次来看。首先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行政处罚法和立

    注意事项

    本文(【优秀word硕士论文】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构想)为本站会员(我****)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