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11-199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附条文说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的通知建标1993320号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1)城科字13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桥梁设计准则,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1193,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归口管理,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等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5月3日11总则101为了在城市建设中设计道路桥梁时妥善处理与建桥有关的问题,保证桥梁的质量及发挥桥梁的效益,制订本准则。102本准则适用于城市道路的新建永久性桥梁和地道设计。改建的桥梁亦可参照执行。103城市桥梁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使用要求、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104城市桥梁设计除执行本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一般规定201城市桥梁可按其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的长度,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等四类,见表201。总宽度大于或等于30M的城市桥梁,可在原分类的基础上提高一类来考虑。城市桥梁按总长或跨径分类表201桥梁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O(M)特大桥L500LO100大桥500L100100LO40中桥100L3040LO20小桥30L820LO5注多孔跨径总长,仅作为划分特大、大、中、小桥的一个指标。梁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桥台伸缩缝之间的距离;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型式桥梁为桥面系车行道长度。202城市桥梁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因技术、经济上的原因需分期实施,则应保留远期发展余地。203城市桥梁设计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对特别重要的桥梁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较低的地区,若按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导致桥面高程较高而引起困难时,可按实际情况考虑,但仍须确保桥梁结构在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下的安全。2在不通航的河流上,城市桥梁的梁底应高出设计洪水位(包括壅水和浪高)05M,高出最高流冰水位075M,拱脚高出设计洪水位025M,高出流冰水位025M。注(1)无铰拱桥的拱脚,允许被设计洪水位淹没,但不应超过拱圈矢高的2/3,拱顶底面已设计洪水位净高不小于10M;(2)上述最小净高及注(1)的净高,应同时根据河流具体情况,分别考虑河床淤积,及漂流物和流冰阻塞的影响,适当加高。204城市桥梁孔径,应按批准的城市规划中的河道及(或)航道整治规划,结合现状布设。若无规划,则根据现状按设计洪水流量满足泄洪要求和通航要求布置。不宜过大改变水流的天然状态。205桥梁跨越的通航河流的航道等级,应按批准的城市规划的航道等级。通航净空应符合现行的内河通航标准(GBJB990)规定。若选用的通航水位,与城市现有防洪标准、道路标准、地形和车辆交通发生矛盾时,要按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沿海受潮汐影响河流,其通航水位可按有关部门规定;若无,可采用平均大汛高潮位。沿海平原城市,当潮汐影响大,其航运要求与城市交通按内河通航标准执行,发生矛盾时,应视具体情况,综合研究,确定通航水位及净高,其原则(1)应满足大部分船只每天有足够时间通过;(2)少数大型船只每天有机会通过;(3)对不经常过桥的特大船只(偶尔进出)可考虑在限制条件下通过。206城市桥梁建筑应反映时代风貌,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桥梁总体设计要符合建筑原理,注意空间比例、节奏、明暗和稳定感,分清主次,局部服从主体。桥梁建筑重点,应放在总体布置上和主体结构上,以期塑造桥梁这一跨越性工程构筑物的美。创造清晰,明朗的建筑形式。建筑美要忠于合理的受力结构,不在结构之外过多增加装饰。207城市桥梁设计要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新结构、新工艺,并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采用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3中、小桥的构件宜采用定型构件设计。设计应保证桥梁在使用期间运营通畅,养护维修方便。208桥梁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1)构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2)构件减小由附加力、局部力和偏心力引起的应力;(3)选用的型式应便于制造、施工和养护(4)地震区城市桥梁结构的设计和布置应符合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5)在受到城市区域条件限制,必须建弯桥、坡桥时,应针对具体特点,作为特殊桥梁进行设计。209城市桥梁设计应设置照明、交通信号标志、航运信号标志,桥面排水、检修、安全等附属设施。2010不得在桥上敷设污水管、煤气管和其它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气体管。如条件许可,允许在桥上敷设电讯电缆、热力管、自来水管、电压不高于10KV配电电缆,但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城市郊区桥上,允许通过直径不大的煤气配气支管,其敷设位置宜在桥梁栏杆外侧,并保持适当距离。3桥位选择与布置301城市桥梁的桥位选择,应根据城市规划,近、远期交通流向和流量的需要,水文、航运、地形、地质等条件,以及对邻近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影响大小来确定。中、小桥桥位宜服从城市道路的走向进行布置。302桥梁纵轴线,宜与河流成正交,如条件所限,亦可考虑斜交或弯桥。303桥位选择,除符合整个城市规划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适应城市车辆交通和行人的流向、流量需要,必须满足使用上的方便,吸引各种车辆和行人过桥;4(2)水中设墩的桥位选择在河道顺直,河滩较窄、河床稳定的河段,桥位处高水位水流的流向与中、常水位水流的流向之间的偏差角最小;尚应符合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3)水中设墩的通航河流上,还应按下列情况考虑墩(台)沿水流方向轴线应尽可能与水流流向一致,其偏角不得超过5°;如超过则通航净宽须相应加大。一般应不小于二个通航孔,水运繁忙的较宽河流上,应设多孔通航;河宽不足二个通航孔,应一孔跨过。在限制性航道上,宜一孔跨过。桥位应离开滩险、弯道、汇流口或港口作业区及锚地。桥位上游河道的直线段长度,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的4倍,拖带船队或拖排船队的3倍,下游直线段长度,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的2倍,拖带船队或拖排船队的15倍,受潮汐影响较大(双向流水)河流,其上、下流直线长度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3倍,拖带船队或拖排船队的2倍。相邻二桥的轴线间距,对至级航道不得小于船队长度加船队下水5分钟航程之和,对、级航道为3分钟。若不能保证、要求的距离时,必须在通航的设计布置方面采取航行安全措施。304桥位宜选在河槽较窄,地质良好和地基承载力较大的河段;不宜位于河岸有滑坡坍塌之处;墩、台基础不宜设置在断层、溶洞严重发育之处。305桥位应避开泥石流区。当无法避开时,宜建大跨桥跨过泥石流区。在没有条件建大跨桥时,应避开沉积区,可在流通区跨越。桥位不宜布置在河床纵坡由陡变缓、断面突然变化及平面上的急弯处,以免引起泥石流的阻塞沉积。306桥位上空不得设有架空高压电线。当桥位旁侧有架空高压电线跨河时,桥边与架空电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塔(杆)架高度。4设计荷载标准与净空41车辆荷载411设计城市桥梁所采用的机动车辆荷载分为计算荷载、验算荷载和特种荷载三种。计算荷载以汽车车队表示;5验算荷载以履带车、平板挂车表示;特种荷载以特种平板挂车表示。(1)计算荷载(汽车荷载)采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所规定的全部汽车荷载。其荷载纵向排列及横向布置,可按该规范第231条规定执行。桥面车行道为四车道并按四列车队设计时,汽车荷载折减30,但折减后不得小于用两列车队计算的结果。桥面车道宽于四车道且按四列以上车队设计时,汽车荷载的折减与四车道的规定相同。汽车荷载的影响力(冲击力、离心力、制动力)可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计算;(2)验算荷载(履带车、平板挂车)验算荷载按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分为履带50;挂车80;挂车100;挂车120,其重力按该规范第235条规定执行;(3)特种荷载当有大于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所规定的挂车120的平板挂车过桥时,可按具体情况选用下列特种荷载1600KN(160T)特种平板车荷载;2200KN(220T)特种平板车荷载;3000KN(300T)特种平板车荷载;4200KN(420T)特种平板车荷载。以上四种特种平板挂车荷载布置如图411所示,前为牵引车,后为加载重车。特种平板挂车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411所示。678412采用验算荷载计算时,可按下列要求布载(1)纵向排列当采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的履带50时,在其同向占用通行车道内可考虑多辆行驶,但两车间净距不得小于50M。对各种平板挂车(挂车80、挂车100、挂车120),在其同向占用通行车道内均按全桥长度内通过一辆布载,前后均无其它车辆。(2)横向布置9不设置中间分隔带的机动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桥面车行道为二车道或三车道时(每车道宽度按35M375M计,下同),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21;车行道为四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22,其中(A)和(B)为按需要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1011车行道为六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23,其中(A)和(B)为按需要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1213设置中间分隔带的机动车道中间分隔带两侧机动车道各为二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24;14中间分隔带两侧机动车道各为三车道或更宽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25,其中(A)和(B)为按需要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1516当桥面上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设有分隔带,验算荷载过桥时,非机动车道上非机动车荷载按70计入。413当采用特种平板挂车(特160、特200、特300、特420)验算时,按下列要求布载。(1)纵向排列在同向一个路幅的机动车道内,全桥长度内按行驶一辆特种平板挂车布载,前后无其它车辆荷载。(2)横向布置不设置中间分隔带的机动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的桥面,机动车道不多于二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31。机动车道多于二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32。17设置中间分隔带的机动车道中间分隔带两侧机动车道各为二车道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33;中间分隔带两侧机动车道各为三车道或更宽时,其荷载图式应符合图4134。18414用履带车或平板挂车验算时,不计冲击,不同时计入人群荷载和本准则第412条规定外的其它活载;用特种平板车验算时,不计冲击,不同时计入非机动车荷载、人群荷载和本准则第413条规定外的其它活载。结构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时,设计内力取各项内力和的最大与最小包络值,材料容许应力按有关规定予以提高;按极限状态计算时,应根据有关规定的荷载系数和设计强度计算。415城市桥梁的设计车辆荷载,应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发展要求等具体情况选用。选用设计车辆荷载可参照表415。特种平板挂车荷载只允许在城市指定路线上行驶。19416一般道路桥梁的非机动车道和专用非机动车桥的设计荷载,其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桥面上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间未设置永久性(如划线)分隔带时,非机动车道上按本准则第421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另外,还应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合并后的总宽作为机动车道考虑(以机动车布载),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2)桥面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永久性分隔带的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专用桥,根据下列不同情况作计算若其宽度大于3M,除按本准则第421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外,尚应采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汽车10级”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作为设计荷载,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若其宽度小于3M,除按本准则第421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外,再以一辆人力劳动车(架子车)作为设计荷载(参照图416)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417专用人行桥设计荷载(1)有条件(坡度和宽度)过机动车的人行桥,按本准则第422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并再采用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汽车10级”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作为设计荷载,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20(2)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小于3M,无条件通过机动车而有条件过人力劳动车(架子车)的人行桥,除按本准则第422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并再以一辆人力劳动车(架子车)作为设计荷载(参照图416),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3)无条件通过机动车和人力劳动车的人行桥,采用本准则第422条的人群荷载作为设计荷载。42人群荷载421一般城市桥梁(非专用人行桥)的设计人群荷载应符合以下规定(1)人行道板(局部构件)的人群荷载按5KPA或15KN的竖向集中力作用在一块构件上,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2)梁、桁架、拱及其它大跨结构的人群荷载W计算,采用下列公式21422专用人行桥的人群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板(局部构件)同本准则第421条(1)。(2)梁、桁架、拱及其它大跨结构,采用下列公式423安全道(见本准则第508条)上设计活载按2KPA或12KN的竖向集中荷载,作用在短跨小构件上,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计算与安全道相连构件(计入车辆荷载或人群荷载时),不计安全道上的活载。22作用在桥上人行道栏杆扶手上的活载(只供计算栏杆用)为竖向荷载12KN/M;水平向外荷载1KN/M。两者分别考虑(不同时作用)。43其它荷载和外力431作用在城市桥梁上的其它荷载和外力(风力、流水压力、冰压力、地震力、船只或漂流物撞击力、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及徐变的影响力和支座摩阻力等),可参照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44净空441新建桥梁的桥面净空限界应符合图441的要求。(1)快速路桥可按图4412(B)或图4414(B)布置。快速道中间分车带SM,在特大桥和大桥中,可用划线代替。但快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快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必须设置分隔带或分隔栏栅,必要时还应改设防护栏。图中设施带宽度WF的数仅视具体需要而定。(2)主干路桥可按图4414布置,中间分车带SM也可用划线代替,也可按图4413布置。(3)次干路桥可按图4411、图4413(A)或图4412(A)布置,中间分车带SM可用划线代替。(4)支路桥可按图4411布置。(5)对特大桥和大桥,除快速路桥外,凡符合本准则第505条规定的,车道布置可参照图4411或图4412布置,中间分车带SM可用划线代替。232425机动车道净高H按行车要求不得小于45M,行驶电车时可采用5M。非机动车道净高H可取35M。人行道净高宜不小于25M。图中5桥面的平面及纵、横断面设计501城市桥梁在平面上宜做成直桥,特殊情况时可做成弯桥,其线型布置应符合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规定。502下承式、中承式桥的主梁、主桁或拱肋和悬索桥、斜拉桥的索面及塔,可设置在人行道上或车行道分隔带上,但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使车辆撞及。悬索桥、斜拉桥的索面及塔亦可设置在人行道栏杆外侧。26503桥面车道路幅宽度宜与所衔接道路的车道路幅布置得一致。当道路现状与规划断面相差很大,桥梁按规划车道兴建困难甚大时,应按本准则第202条执行。两端道路如设有较宽的分隔带或绿化带桥可考虑分体建设(横向做成分离式桥),或用一般分隔带或划线代替不应设绿化带小桥车行道路缘石(人行道缘石)之间的宽度,宜与两端道路的路缘石之间的宽度相等,以使路缘石连接顺直(桥面车道路面宽不缩窄);大、中桥车行道宽度,可取两端道路车行道有效宽度的总和(不计分车带宽度),此时应在引道上设变宽的缓和段与两端路接顺。桥面人行道宽度,除按人群流量计算外,还需考虑周围环境等因素,可参照表503。桥面人行道宽度表表503桥梁等级及地段人行道宽度(单侧)备注火车站、码头、长途汽车站附近和其它行人聚集地段35M大型商店和大型公共文化机关附近,商业闹市区2545M一般街道地段153M大桥、特大桥23M504大、中桥与两端道路如均系新建,则桥上车道布设应根据规划道路的等级(参照本准则第441条)和交通流量来确定。桥上每一机动车道宽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其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每一车道宽取375M,行车速度小于40KM/H,每一车道宽取350M;小客车专用线每一车道宽取350M。专用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按行驶自行车考虑),不应小于300M。505当特大桥、大桥所处路段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可按混合行驶考虑(1)每一车道平均交通量少于300辆/H(当量小客车);(2)同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高峰小时流量不在同一时间;(3)双向的交通流量高峰不在同一时间;(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时间交通量相差较大;27(5)机动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30KM/H;(6)设计的两端连接的车道本身是混合车道。其宽度应按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计算。506桥面中心线纵断面可做成平坡、斜坡和竖曲线。特大桥、大桥和快速路上的桥面竖曲线宜按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有关竖曲线规定布设。多跨中、小桥,若采用预制梁时,则可用直折线代替竖曲线,但在纵坡变更的凸形交点处,其两坡之代数差主干路桥不大于05,次干路和支路桥不大于1。桥梁纵断面设计时,应考虑到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挠曲和墩、台沉降的影响。507在平原地区,当两端道路纵坡很小时,桥上纵坡机动车专用道不宜大于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混行时不大于253,若非机动车流量很大宜采用纵坡不大于25。山区城市桥梁的两端道路纵坡和坡段长度较大时,桥面纵坡和坡段长度可予增大,但不应大于两端道路的纵坡和坡段长度。508桥面横断面布置(1)桥梁人行道或安全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其高度可取1012M。(2)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桥,不论有、无非机动车道,若两侧无人行道,则两侧应设安全道,其宽度为050075M。(3)除快速路桥外,桥面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具有永久性分隔带的桥或专用非机动车桥,两旁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可取高出车行道015020M。(4)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桥,桥面为混合行驶车道或专用机动车桥时,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高出车行道的高度可取025040M。若跨越急流、大河、深谷、重要道路、铁路、主要航道,或桥面常有积雪、结冰,其缘石高度宜采用较大值。外侧采用加强栏杆。(5)快速路桥若有非机动车道,则两侧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高可取025040M,外侧采用加强栏杆;若无非机动车道,则两侧人行道或安全道缘石高度宜用040M,并须在缘石处加设防护栏,安全道上防护栏与外侧栏杆之间净宽为075M。注安全道只作执勤、养护、维修人员行走专用,不开放作一般人行道用。509桥面车行道应设置横坡以利快速排水。在快速路和主干路桥上,横坡为2;在次干路和支路桥上横坡为152;人行道应设置1单向斜向车行道的横坡。在路缘石旁须设置足够数量的泄水孔。28排入泄水孔的纵坡必须不小于0305。6桥梁引道、引桥601桥梁的引道应按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布设;引桥则应按桥梁要求布设。602桥梁引道及引桥的布设,应注意对两侧街区交通的影响,特别要保证消防、救护、抢险等车辆进出。桥梁引道为填土路堤时,须考虑由于填土引起的地基沉降对附近建筑物及原有地下管道的影响,尤其是对给、排水管道的影响。引桥也应注意其地基沉降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并须考虑工程施工对附近永久性建筑物的影响。在纵坡较大的桥梁引道上,不宜设置平交道口和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及工厂、街坊出入口。引道纵坡起(终)点与平交道口之间应保持适当长度的平坡缓和段。603特大、大、中桥两端道路若有较宽绿化带或分隔带,而桥面按本准则第503条布设时,在桥头应避免人行道路缘石转弯突变。路缘石在平面上应设置缓和接顺段,其变化斜率不宜小于61(长方向宽方向)。折角处用适当的平曲线接顺。604当引道用填土路堤,且两侧采用较高挡土墙时,两侧应设置栏杆,其布置可参照本准则第508条有关规定执行。7细部构造及附属设施701桥面铺装,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材料。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0号。水泥混凝土铺装不计入结构的受力部分,只有当混凝土铺装与桥面板混凝土整体同时浇筑,或按组合结构要求布设才能作受力部分考虑,在计入铺装厚度时,必须减去2CM(作为摩耗层)。装配式构件上的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内需配置钢筋网。当桥面采用柔性防水层(使用卷材)时,其上的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保护层)内应设置钢筋网。702钢筋混凝土桥桥面是否另设防水层,视桥梁结构的型式而定;桥面系产生负弯矩(悬臂梁、连续梁、钢架,及连续板和大挑臂板等),桥面顶面产生拉应力,29则全桥面(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部分)均须设置柔性防水层;若上部构造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设计荷载下,主梁上缘及桥面板上缘(纵、横向)不产生拉应力,则可只设铺装,不另设防水层。具有钢筋混凝土桥面的钢梁,全桥面应设置柔性防水层。柔性防水层可用饱浸沥青料的卷材,以34层沥青料逐层粘贴构成。703实腹拱桥侧墙背面、拱圈顶面需设置防水层,但如桥面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装,并有合乎要求的排水措施,则侧墙背面、拱圈顶面可不设防水层。704具有挡土作用的桥台(轻型桥台及重力式桥台等),台后引道路堤应做黑色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其长度不小于台身高度的四倍。如紧接桥台路面为土路、碎石路,或虽为高级路,但有较宽的绿化带或土路肩,则应在土路面下、碎石路面下、绿化带下或土路肩下,设置粘性土层作为防水层(向两侧及台后倾斜),其长度为台身高的三倍,使地面渗透水不致流向桥台。705桥面排水横坡应符合本准则第509条规定,并应在车行道两侧每隔适当长度设泄水孔(上设帘格)。在跨河桥上,泄水管可接在泄水孔下,直接向河中排水,但管的下口须伸出梁底。泄水管应用坚固的抗腐蚀性良好的材料制成,其管径宜用15CM,最小10CM,紧靠路缘石布设。桥面长度不大,并有足够纵坡的立交桥,当利用桥面纵坡,将路缘石处桥面积水排至桥头附近的泄水口时,桥上可不设泄水孔。跨线桥若在桥面上设置泄水孔,则孔下设檐沟接至落水管,沿墩(或台)往下接入区域排水系统。若桥面低于引道,则采取措施,不让引道上水流到桥面上。桥面排水的细部布置,应保证桥梁结构的任何部分不受排水系统及其泄漏水流的侵蚀。706桥面伸缩缝,应能适应桥端自由伸缩和受荷载后的角变,使车辆平稳通过。伸缩缝应采用经久、耐用、防滑,易于维修和更换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在多跨简支梁间,可采用连续桥面,以减少伸缩缝。707梁式桥可按其跨径、温度变形长度和支点反力大小,选取不同的支座跨径或温度影响变形长度在10M以内者,可用多层卷材(如沥青油毡)铺垫或以1CM左右厚的橡胶板代替支座;1015M可采用弧形切线钢支座或板式橡胶支座;1530M时铰支座可采用弧形钢支座,活动支座可用摇座,或两者都用板式橡胶支座。30当跨径或温度影响变形长度更大时,按反力大小用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支座或球形支座。各类支座应考虑易于检查和养护(包括防锈、涂油、清除杂物垃圾),必要时更换,要方便,减少对交通影响。钢支座应免受从伸缩缝中流下的雨水侵蚀。各类支座,特别是板式橡胶支座不论上部构造坡度如何,支座均须水平放置(梁底、墩、台与支座的接触面须呈水平)。708桥上设置照明灯杆或电车架空线杆时若人行道净宽小于15M,宜将灯杆或线杆置于人行道外侧栏杆处;人行道净宽大于15M时,可将灯杆或线杆置于人行道靠缘石处;也可置于分隔带中。杆座边缘距车行道路面(路缘石口)的净距不小于025M。709桥上照明标准应高于两端道路照明标准。道路照明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条文的规定。7010符合本准则第208条规定而设置的各项管线,应按下列要求布置。(1)避免在桥梁立面上外露,以免有碍观瞻。(2)不宜设置在机动车道下。(3)妥善安排各类管线,要求在敷设、养护、检修时不得损坏桥梁。(4)各项设施和管线,不得侵入桥面净空限界和桥下通航净空。8立体交叉跨线桥和地道81一般规定811城市立交工程应按城市规划中的总体要求并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而设置。812在决定兴建立体交叉后,立交的平面布置,选用立交结构(上跨或下穿),应按以下各条综合分析(1)立体交叉宜按规划一次兴建,特殊情况下,其次要部分或近期不需要的部分可分期建设;(2)要减少工程占用的土地及房屋拆迁;(3)妥善处理街区间交通相互关系解决好附近街区因建立交而带来的交通问题;31(4)注意立交结构的建筑造型,街景处理。桥下空间利用时要防止可能产生的对交通的干扰。注意对墩、台位置的特别要求;(5)在决定立体交叉采用上跨或下穿结构时,要密切结合地形、地物、地质、地下水情况及地下工程设施等;(6)对原有地上、地下管线的搬迁安排应妥善解决;(7)要考虑设计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对周围建筑及现有交通的影响;(8)要考虑规划中的新建筑对本立交工程的影响。813立体交叉的平面、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平面布置应与其相衔接道路的技术标准相适应,以满足立交区域道路行车需要;(2)纵断面设计,应与其相衔接的道路技术标准相适应,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车辆类型及爬坡能力等因素,选用恰当的纵坡值。竖曲线最低点不宜设在地道(有顶盖段)内;(3)横断面设计,应与其衔接的道路技术标准相适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可设置分隔带,以疏导交通;(4)立体交叉区段的各种杆、柱、架空线网的布置,要注意保持该区段的整洁、开阔。跨线桥同第708条。地道引道的杆、柱以设置在分隔带上或路幅以外为宜。立交区段的杆、柱横向间距应与相连道路的杆、柱的横向间距大致相同;(5)立交桥、地道的上、下层之间一般应设置人行扶梯,可根据立交区段交通组织的需要确定位置、数量、用途(供一般行人用抑供管理、养护人员用),形式和造型应纳入总体设计。814立体交叉的下穿交叉道路(地道或跨线桥下的道路),对其紧靠的墩、台、墙所需要的安全带宽度(机动车道路缘带外侧至墩、台、墙表面的宽度)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下穿道路紧靠柱式墩或薄壁的墩、台、墙时应设防护栏,保护柱、墩、台、墙。防护栏应独立支承,面向机动车道,其表面距路缘带外侧至少060M,距柱、墩、台、墙表面至少060M。当下穿道路为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时,其安全带宽度大于7M时可不设防护栏。当下穿道路为支路时,机动车所需的安全带宽度不小于050M,可不设防护栏。32(2)当下穿交叉道路紧靠实体墩、台、墙时(如大体积圬工体)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机动车所需的安全带宽度不小于060M;支路不小于040M。(3)下穿交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外侧,距柱、墩、台、墙表面不小于025M。(4)若下穿交叉道路路缘带外侧与柱、墩、台、墙之间设有050075M宽的安全道,而大于所需的安全带时,则可不再设安全带。82跨线桥821跨线桥下,严禁存在生产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等危险品的工厂、车间,或存放此类物品的仓库;若附近有上述危险品设施时,应在平面上与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距离较近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822当跨线桥跨越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线时,跨线桥上部构造底部应设置防烟板。防烟板位于铁路上方,其中线应与铁路中心线相对应,长度(即铁路线路宽度方向)在每一股道上方不小于4M。防烟板两端伸出桥宽以外。823跨线桥跨度小于30M而桥宽较大时,桥墩可以采用柱式,柱数宜少,以利视觉通透,不产生零乱感觉。83地道831城市立体交叉中,下穿线的道路净空全部或大部低于附近地面,其下穿线穿越的构筑物,洞口至洞口的净长小于50M或小于10倍净高,称为地道。832地道照明要求,应高于衔接道路的照明要求。地道不要求机械通风。833作用于地道的铁路荷载按现行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选用。作于用地道的汽车、挂车、非机动车和人群荷载按本准则有关条文规定选用。834地道施工采用顶推工艺时,宜布置成正交,必须斜交时,斜交角不应大于45°(正交为0°)。835下穿铁路的地道长度,应满足铁路本身宽度及管线、沟槽、信号标志等附属设施和铁路员工工作需要而行走的总宽度。836铁路轨顶至地道箱体顶面的距离,应同时考虑沿铁路的管线、沟槽等铁路设施的布置要求。33837地道中设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时,为降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引道坡度和(或)长度,在满足各自净空的条件下(按第441条),可将其布置在不同的高程。838地道净空应与桥梁净空保持一致,具体要求见本准则第441条。当非机动车道净宽小于30M(不具备通行消防、救护等车辆能力时),而净高达到350M要求有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250M。较长的地道,每一行驶机动车的车行道孔中,若无人行道,应在一侧路缘石与墙面之间,设置05075M宽的安全道(或执勤道)。若机动车的车行道孔较宽时,另一侧还应再设置05075M宽的安全道(或执勤道)。839地道与其引道的路面结构应高于两端道路标准。路面面层须用粗糙沥青混凝土铺装。受地下水影响地段,应采用水泥混凝土垫层。寒冷地区还须考虑冻胀影响。8310地道箱体顶面,应设置防水层,并应有排水横坡。地道壁亦需满足防渗要求。箱段较长时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其缝应满足防水要求。8311设计若采用顶推工艺,则应一并考虑有关箱体预制、起顶的工作坑位、顶推工艺的配套要求等。若地道下穿铁路,还须会同铁路部门研究施工时铁路加固方法,以期设计符合施工工艺要求。8312地道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雨水设计的重现期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2)下穿地道应避免地面水流入,可将引道与地面相连处高程略高于地面0205M左右(作成小驼峰),并加强引道路面排水。若引道较长时,可在引道与地道接头处做一横截泄水沟(上置多孔盖板)。(3)地道内路面边沟雨水口间应有不小于0305的排水纵坡。若在较短地道内不设置雨水口,则地道纵坡不小于05。引道与地道内车道路面,设不小于2的横坡,以利排水。地道引道段选用径流系数应考虑坡陡径流增加的因素,其雨水口的设置与选型必须适应汇水快而急的特点。(4)下穿地道凡不能自流排水时,均需设置泵站排雨水的泵站应保证地道内不积水;34(5)以降底地下水为目的的盲沟排水和兼排雨水的管道和泵站,必须保证排盲沟地下水的设计要求。8313各类管线、电缆敷设在地道内,应便于维修、养护。以敷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为宜。禁止高压电缆(大于10KV)、煤气管及其它可燃性和有毒物料输送管在道路地道内通过。若安排在地道外另行敷设的专用管道内,而专用管道与地道贴近,则其沉降缝、伸缩缝应与地道的沉降缝、伸缩缝错开。附录A本准则用词说明A01为便于在执行本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A0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A0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A01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A02准则的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如非必须按照所指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采用“可参照”。附加说明本准则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员名单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参加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35南京市勘测设计院天津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建设计院兰州市勘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胡克治、黎宝松、姜维龙、傅从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条文说明前言根据原城建总局(81)城科字13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南京市勘测设计院、天津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建设计院、兰州市勘测设计院参加共同编制的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经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五月三日以(1993)建标字第320号文批准,业已发布。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准则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桥梁设计准则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准则的条文说明,供国内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欠妥处,请将意见函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本条文说明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发行,仅供国内使用,不得外传和翻印。1总则36102规定了本准则适用范围一强调适用于城市道路的、新建的、永久性的桥梁和地道设计。对城市中有些特殊用途的桥梁,如管线专用桥、施工临时便桥、厂矿专用桥,因荷载、净空、交通组织和使用要求与一般道路桥梁不相同,故不包括在本准则范围内。对城市道路桥旧桥改建,往往需要利用部分旧桥,而旧桥又有一定局限性,要完全符合本准则有困难,故文中提出,改建桥梁可以参照使用。103强调应遵守的国家法令及遵循的原则。(1)应遵守直接与城市道路桥梁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由国家主席公布,1990年4月1日正式施行。(2)城市桥梁的使用要求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如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还是通行非机动车及人群为主;是在文化商业区,还是在居民区,在风景区还是在工业区;并对通行荷载、流量及线路等级等要求。对不同情况要分别对待。交通发展桥下航道级别发展的变化,如要求增加桥下净空;桥面车行道的拓宽(如将现在人行道部分变为车行道,或将目前的非机动车道并入机动车道);使用荷载的提高等。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发展因素。城市建设发展,系指在设计新建桥梁附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否要建新构筑物(如欲兴建地下铁道、地道、高层建筑、埋设大型管线,紧靠原桥再建新桥),这一点应在设计时加以考虑。(3)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是辩证的统一,总的要求适用建桥的主要目的1)在桥位选择上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有些桥为方便城市交通,建在市区,往往将过境车流引入市区,造成拥挤;过分强调远期发展,将桥建于远离市区,则近期车辆往往绕道太多,不能吸引更多的车流,且由于车辆绕道造成的耗费也很大。2)过分强调高标准通航要求,往往形成桥梁高度过高,造成引道坡度陡而长,使大量车辆增加爬坡,特别对非机动车增加不少困难。3)片面节约,将桥梁宽度定得偏窄,或缩短引道长度而造成较陡的纵坡,不利于使用。以上往往造成不适用。安全这里的安全不仅指结构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且还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对航运、车辆、行人的安全。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桥墩布置不当造成船撞桥,桥墩受损,船毁人亡。如某市桥因桥墩布置欠佳,一艘装运百货的船,撞桥墩而沉没,损失严重。机动车辆在桥面上闯上人行道,撞断栏杆的事故,在各地屡有发生。如大桥、大桥等都发生过车辆撞断人行道栏杆而坠入江中的车37毁人亡事故。有些事故虽应由驾驶员负责,但若在设计中,在可能条件下多考虑一些安全措施,则能减轻事故的严重性,减少损失。如大桥在设计中吸取大桥的教训,采用高缘石,在1982年12月的一次较大车祸中,车头虽撞毁栏杆,但后轮被高缘石卡住,从而避免车辆坠江事故,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此外,照明、排水、桥面线形、纵、横坡、易燃管线过桥,都需注意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车流量与车速愈来愈大,故安全问题更为突出。经济设计要注意整个工程总体经济建桥不仅应注意桥梁本身造价,还应综合考虑附属建筑、征地拆迁、施工简捷、缩短工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上经济。如压缩桥长则增长引道,往往还要增加护岸设施。沿海平原城市通航河流上采用上承式拱,桥本身造价可能降低,但往往要提高桥面高程,增加引道工程。城市中人口密集,车流繁忙,如桥位不当,则绕道过多,要增加运行费用,都应综合考虑。美观城市桥梁不只是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构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将成为城市比较突出的街景。故其造型的美观(着重结构造型的良好),总体布局的舒展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应予足够重视。2一般规定201本条提供桥梁跨径分类,分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以便作为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分别对待时的遵循标准。使用时只要“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其中一项达到表列的要求,即认为其符合相应的桥梁分类。为与公路取得一致,故将特大、大、中、小桥的划分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O188)相同。202城市桥梁特别是大型城市桥梁是城市交通中重要工程构筑物。过去曾因过分强调“以近期要求为主”,对远期的规划、发展估计不足,使不少城市桥梁建成后没有几年就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要求,经常造成交通阻塞,甚至事故频繁。本条强调,城市桥梁设计应按城市交通的规划考虑,使桥梁有足够发展的余地,以适应城市交通的远期发展需要。只有在远期要求与近期现状发生较大矛盾时(如拆迁量过大等),或目前按规划要求建设有很大困难时(如工程规模太大,难以实现),则可按近期的交通量要求进行设计,但仍应在没计中保留远期发展的可能性,以使桥梁能长期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203考虑到城市桥梁安全对确保城市交通的重要性。规定不论特大、大、中、小桥,设计洪水频率一般采用百年一遇,对特别重要的桥梁还可以用二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中对高速公路的特大桥规定设计洪水频率为三百年一遇。城市中有时会遇到建桥地区的总体防洪标准低于一百年或三百年一遇洪38水频率,若仍按此高洪水频率设计,桥面高程可能高出原地面很多,甚至引起布置上的困难,诸如拆迁过多,接坡太长或太陡,工程造价增加许多,不适用(甚至遇上两岸道路受淹,交通停顿,而桥高耸),此时可按当地实际防洪频率来确定梁底设计标高及桥面高程。但对桥梁结构的安全,例如墩、台基础埋置深度,孔径的大小(满足泄洪要求),洪水时结构稳定等,仍须按规定洪水频率进行计算。在不通航河流上,梁底与拱脚高出设计洪水位和流冰水位的最小高度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JJ02189)。204城市桥梁孔径布设,既要根据河道(泄洪、航运)规划,又要照顾近期状况。设计桥梁孔径时过大改变河流水流的天然状态,将会给桥梁本身,甚至桥位附近地区造成严重后果。压缩孔径、缩短桥长、较大压缩过洪断面,提高流速的做法并不可取。根据公路桥、铁路桥的大量实际经验,这样做将会大大增加桥下冲刷,对桥梁基础不利。由于水文计算的偶然性较大,一旦估计不足,在洪水到来时,会使桥梁基础面临危险境地,这在过去的建桥实践中是不乏先例的。205通航河流的航道等级,有些城市和各主管部门往往提出不同要求。根据1990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必须遵守本条例,并服从规划和管理”。故准则提出航道等级以批准的城市规划为依据。通航净空应符合现行的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但如按203规定洪水频率设计而与城市防洪标准(如过去九江为20年一遇),和车辆交通发生矛盾如重庆大溪沟桥,原九江龙开河桥(遇洪水时两端道路准备受淹)。这在长江中、下游城市有很多类似情况,故本准则中提出要按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沿海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根据多年经验,采用平均大汛高潮位,作为通航水位。沿海平原城市有些城市桥梁跨越受潮汐影响大的河流,有时按规定条文处理,城市水、陆交通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沿海平原靠江、河城市(如靠黄浦江旁的上海,靠甬江、奉化江的宁波、靠闽江的福州等城市),如内河运量为全国第一的横贯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又名吴松江),在高潮位时由于受已建成桥高的限制(桥高受两岸、地形及道路限制),基本停航,待潮位稍低,甚至平潮或退潮时各船按桥下净空能适合自己船高时才航行(事实上沿海许多通航河流,自古就如此)。在(GBJ13990)表411“水上建过河建筑物通航净空尺度”下注(1)中“在平原河网地区建桥遇特殊困难时可按具体条件研究确定。”故本准则提出按具体情况研究确定。如何研究确定,根据多年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3条原则以供解决潮汐影响大的河流上水陆交通问题时参考。苏州河近在河口已建闸,情况已有改善,但尚有许多不建闸的江河。39207在城市中建桥,通常由于工业和交通条件较好,易于采用新结构、新工艺等先进技术。桥梁的上、下部构造,采用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常对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带来好处。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中、小桥的数量比较多,为便于施工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造价,采用定型构件设计将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一座永久性城市桥梁的使用年限应在100年以上(按新的可靠度设计)。它是露天的交通构筑物,结构本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恶劣。在使用期间,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管建桥采用何种材料,经常的养护维修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故强调设计应充分考虑便于养护维修。208对桥梁结构设计提出总的要求。209城市桥梁设计应考虑各项必要的附属设施的布置和安排,以免桥梁建成后再重新安置,将损伤桥梁结构,或破坏桥梁外观。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第一章第八节规定了需考虑的附属设施。2010一般过桥电力电缆在人行道下面通过,由于空间窄小,不能采用大口径管的防护措施,只能采用小管道效果不十分好的防护措施,故限在10KV以内。煤气管和其它可燃、有毒气体或腐蚀性液体、气体管线若在桥上通过,一旦发生事故,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桥梁设有伸缩缝,行车时桥梁有振动,上述过桥管线难以保持长期严密不漏。上海桥上的煤气管在1976年曾因漏气接触到桥下航船的明火而发生燃烧,不光桥梁本身受损,并烧毁敷设在桥上的电缆,造成附近大片工业区的工厂企业突然停电、停产,损失严重。污水管若在桥上发生泄漏,则将产生环境污染,并影响市容。苏联铁路、公路、城市桥涵设计规范(CH20062)102中规定“桥上不允许敷设高压输电线路,由于特殊原因允许敷设暖气管、自来水管及雨水集聚管,但煤气管、输油管及污水集聚管不准敷设。”3桥位选择与布置301城市桥梁的桥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城市的交通建设和发展需要,同时注意发挥近期作用的原则来选择。城市中沿江两岸,一般都有房屋、市政设施、驳岸、堤防等。建桥后是否会对附近原有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安全、使用带来影响,在桥位选择和布置时就应予以足够的重视。40302一般情况下,桥梁纵轴线力争与所跨河流布置成正交为好。这样桥长最短,上、下部结构的布置也比较简单,桥梁本身外观也较好,但有时受现场条件所限,以及既有道路平面、走向所要求,也可以做成斜桥和弯桥,但此时应考虑本准则第207条的有关要求。303桥位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常在城市规划中会有若干桥位可供比较、选用,故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应按下述规定执行(1)提出“吸引各种车辆和行人过桥”是指所选择的桥位易于发挥其功能,方便各种车辆和行人,不致出现不必要的绕道,也就是要“适用”。(2)要求水中设墩侨位选择在水文条件良好的河段,以保证桥梁基础的安全和中、常水位时通航的安全。(3)此规定是为了确保桥下设墩后通航安全。水流与墩位偏角不得大于5°,此为桥规及大量实践的结果(GBJ13990)亦作此规定。过去经验及(GBJ13990)规定。理由同。过去桥规桥市桥梁规划EE吉勃斯曼,A斯洛包契果夫合著,及其它资料均有这些规定但均比现行的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标准低,故采用(GBJ13990)规定,对潮汐影响大的河流(GBJ13990)无规定故采用各资料的较低值。304桥位宜选在河槽较窄的河段,这样可以缩短桥长。桥位处地质状况是否良好、地基承载力是否较大,对于桥梁,尤其是大型桥梁的安全、经济有重大的影响,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桥位位于河岸有滑坡坍塌之处会不安全;将墩、台基础设置在断层、溶洞严重发育处也不安全。但采用特殊措施,如大跨跨越,地基加固等可解决一些问题,然费用较大,故文中用“不宜”。305泥石流是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等物质,历时短暂的山洪急流,对构筑物破坏性极大。在泥石流地区选择桥位时应采取措施,以保证桥梁安全。一般选桥位时尽量避开泥石流地区;不能避开时可采用大跨跨越。在没有条件建大跨时,应尽量避开河床纵坡由陡变缓,断面突然收缩或扩大,及平面急弯处,因这些地段容易使泥石流沉积、阻塞。306桥位上面若有架空高压电线通过,对桥梁的运营使用是一个严重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不允许桥位上面布置架空高压电线。41架空高压电线若从桥旁通过,其水平距离要求不小于塔(杆)架高度,以免在受暴风雨、雪、雷击、地震等灾害时,塔(杆)架倒下危及桥梁安全。水电部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9)表一30中规定送电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基本要求,其最小水平距离。本条系参照了该标准中的有关规定。4设计荷载标准与净空41车辆荷载411本条规定所采用的车辆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为与国内公路取得一致,故沿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O188)所规定的全部汽车荷载和验算荷载。考虑到大、中城市大型工矿企业运输较多,并有大件运输的特点,所以增加了四种特种荷载以供城市桥梁设计时有选择地使用。(1)计算荷载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O188)相同(2)验算荷载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O188)相同(3)根据实际的交通运输发展需要,若有超过(JTJO188)规定的验算荷载的重型平板车过桥时,可参照选用本条列出的特一160、特一220、特一300和特一420四种特种平板挂车中的一种荷载进行验算。该四种特种平板挂车荷载的“160”、“220”、“300”和“420”系指包括牵引车在内的特种荷载的总重量,以吨计。目前我国国内载重量1500KN(150T)相当于总重2200KN(220T)至3000KN(300T)相当于总重4200KN(420T)的特种平板挂车虽然数量不多,但型号、构造都有所不同。图411和表411所示的四种特种荷载的图式及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参考上海和天津两地目前保有的大型平板车归纳定出来的。根据对上海、天津、北京、南京、沈阳、广州、兰州等大城市有关大件运输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超过1500KN(150T)的大件运输,一年内最多也只有20次左右,少的只有几次(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而特重件过桥的次数就更少,但是随着国家经济42建设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增长,特重车辆过桥的机会会有所增加,故本条列出四种特种平板挂车荷载,以备必要时参考选用。412采用验算荷载时,其纵、横向排列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纵向排列应符合(JTJ02189)中的有关规定;(2)横向布置既要考虑同(JTJ02189)的一致性,也要考虑城市桥梁的特点。城市桥梁有时要比公路桥宽,交通量大,其交通组成也多样化。为尽量发挥宽桥作用,不能完全按(JTJ02189)规定一一当通过履带车或平板挂车时,不计其它车辆荷载。本条提出在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桥面车道布置的不同形式,允许在履带车或平板挂车荷载过桥时,其它车道有限制性地行驶汽车荷载。由于汽车满载及其与履带车或平板挂车最不利组合的机率很小,故适当将汽车荷载的作用减小。无中间分隔带的机动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的桥面对二车道和三车道桥面采用(JTJ02189)中的有关规定横向外侧,履带中心线或外侧车轮中心线离缘石不得小于LM,如图4121,同时无其它车辆。对四车道桥面履带车或平板挂车在中线一侧行驶。在另一侧对向二个车道上,允许同时行驶一列设计汽车荷载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如图412(A),这对多梁式、脊骨梁(包括单索面斜拉桥)的横梁能产生最大负弯矩;对双梁式的主梁及多梁式的边梁能产生最大内力。考虑到履带车或平板挂车可能在车道中间范围内行驶,也可能有些偏移,根据以往的经验,布置在中间6M范围。对向车道允许同时行驶一列设计汽车荷载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如图4122(B),这对多梁式或双梁式的横梁能产生最大正弯矩。根据需要将(A)和(B)的情况,分别计算,取其不利者。对六车道桥面在中心线一侧同向三个车道上,靠边行驶一辆履带车或平板挂车外,同一侧另二个车道上,允许同时行驶一列设计汽车荷载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在中心线另一侧对向三个车道上,允许同时行驶二列设计汽车荷载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如图4123(A)。这对多梁式及脊骨梁的横梁能产生最大负弯矩。对双梁式的梁及多梁式的边梁能产生最大内力。考虑到履带车或平板挂车可能在车道中间范围内行驶,但也可能有些偏移,故布置在中间6M,对向车道,允许同时行驶一列设计汽车荷载标准车(不计加重车,不计冲击),如图4123(B),这对多梁式或双梁式的横梁能产生最大正弯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