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编号:8981325]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1)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Tag内容描述:<p>1、运动的快慢知识梳理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平均速度的理解及应用。近几年中考常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本节课涉及到中学物理的计算题,物理与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有很大的区别,一定要认真对待。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通常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越少的物体运动越快,体育比赛的径赛中,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个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二是相同的时间内,比较。</p><p>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梳理该专题的知识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分别为:1.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特别注意正确的估读)。3.停表的读数。4.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5.正确记录测量所得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如何减小误差。关于该专题在中考的题,作答难度较低,但要注意审题,细心作答。一、测量单位1国际单位制1960年10月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基本单位是秒(s)。2长度、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常用长度。</p><p>3、透镜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本节内容是凸透镜成像学习的前提,中考考试重点,以考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为主,难度通常不大。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表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透明元件就是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它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如下图甲所示。2凹透镜中央较薄、边缘较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如下图乙所示。二、透镜基本要素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如下图所示)。2光心:。</p><p>4、运动的快慢知识梳理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平均速度的理解及应用。近几年中考常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本节课涉及到中学物理的计算题,物理与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有很大的区别,一定要认真对待。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通常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越少的物体运动越快,体育比赛的径赛中,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个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二是相同的时间内,比较。</p><p>5、眼睛和眼镜本节知识学习的重难点是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中考命题多以近视眼、远视眼的识别及其矫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适中。一、眼睛的视物原理1人眼的构造眼睛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体是玻璃体。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射进眼睛里的光线,经过晶状体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p><p>6、密度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密度的理解,难点是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鉴别物质种类。中考命题多以密度的理解、密度的测量和计算为主,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为主,难度中等偏上。一、密度1定义大量实验证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2公式=m/V,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由。</p><p>7、质量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质量的理解、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难点是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中考命题多以质量的理解及估测、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方法、天平的正确读数为主,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为主,难度中等偏上。一、质量1质量的概念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而物质是指组成物体的材料,一个物体可以由多种物质组成,如汽车;同种物质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如铁球和铁锅是不同的物体,而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铁锤与小铁钉都是由铁组成的,但由于铁锤的。</p><p>8、透镜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本节内容是凸透镜成像学习的前提,中考考试重点,以考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为主,难度通常不大。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表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透明元件就是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它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如下图甲所示。2凹透镜中央较薄、边缘较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如下图乙所示。二、透镜基本要素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如下图所示)。2光心:。</p><p>9、3.5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p><p>10、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 通过观察光的各种折射现象,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p><p>11、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2)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3)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认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及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来强化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实验结果的交流,注意培。</p><p>12、3.3.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3)了解实像与虚像。【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律。(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3)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仪器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心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p><p>13、3.4.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p><p>14、熔化和凝固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难点是对熔化和凝固特点的理解。学习本节课应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中考主要考察: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区别,用图像分析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的理解与应用,熔化与凝固的物态变化判断。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等形式出现,通过具体物理现象、图像等途径进行考查。一、物态变化1水循环地球是一个“水球”,它表面的72%是水,由于太阳的照射使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由于高空中。</p><p>15、3.6.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练习:(1)、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p><p>16、3.3.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过程与方法: 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p><p>17、显微镜和望远镜本节知识学习的重难点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及特征。中考主要结合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考查成像特点、成像大小的调节,是中考的重点,难度中等,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一、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a目镜()短焦距):靠近眼睛的一组凸透镜,成正 立、放大的虚像,其作用相当于放大镜。b物镜(长焦距):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的物体。d反光镜:反光镜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用;另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暗时用,它们的作用都是反射一。</p><p>18、4.4 升华和凝华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2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对以下四个选项的描述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A春天,山间出现白雾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C秋天,枝头挂上白霜D严冬,冰雕逐渐减小3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A美丽雾凇的形成B水壶冒出的“白气”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D夏天晾在台上的湿衣服变干了4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汇。</p><p>19、3.5 奇妙的透镜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3、具备初。</p><p>20、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及实验探究、光路可逆性、镜面反射和没反射,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难点】应用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及相关现象。课时安排1课。</p>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相关PPT文档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