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试卷。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卷。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020高中历史Tag内容描述:<p>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有力地打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被打破答案D解析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中国迈入核国家行列,也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但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并未因此被打破,依然是美。</p><p>2、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难点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重大成果领域时间成就意义核技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20世纪90年代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和平利用核能为国民提供电力。</p><p>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答案D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调整的。</p><p>4、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6南昌一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答案B解析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p><p>5、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考真题精选全国卷真题调研1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2年时外交政策并未发。</p><p>6、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2017南平期末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此决定()A是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B有利于“双百”方针贯彻执行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可以得出,是“双百”方针,故B项正确;政治民。</p><p>7、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2017惠州期末下列科技成果中,不属于“两弹一星”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三号火箭是火箭,不属于“两弹一星”,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22016南平期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C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D扩大了中国的。</p><p>8、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学习要求1.了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2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5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体会自我完善的价值。。</p><p>9、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教育与文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其作用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评价;二要注意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教育与文艺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三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科技、教育,与文艺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要求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p>10、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馆,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仅凭该启事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p><p>11、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内容索引,核心素养,达标检测,基础落实,基础落实,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1978年5月,掀起了关于 的讨论。 (3)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 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成为建设 新理论的宣言书。,真理标准,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两个凡是”神化了领袖和领袖的决策,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表现,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p><p>12、概念阐述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含义不结盟运动是由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人倡议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