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第5章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四章 道路横断面设计。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城市道路设计》。道路几何设计。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广场与停车场2 停车场。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Tag内容描述:<p>1、第二节 纵断面设计第条 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p><p>2、第五节 土基的干湿类型第条 土基的干湿类型,根据不利季节路槽底以下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按表确定。 土的平均稠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 土的塑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土的平均含水量()。 土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应由各城市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当地无资料时,可参见附录四。新建道路的土基可根据调查水位、路基排水条件、土质类型、路基构造尺寸等因素,并借鉴邻近原有土基的潮湿状态,参考本地区影响路基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确定干湿类型。第条 原有道路。</p><p>3、,-./() 0123 45,-6789 !: : :./;?6ABCDE?6FGHI “!: : :4JK7LL,F-M./6789N“#$%N$ O 0N,P I #: : :;0N,P I $: : :./5?0N.P I %+: : :7,;7vN/#0P I %+: : :, 7,F./76789N/#N0 O ,P P I mfno-XYKF0N#P I 5?0N+P I : : :,-*p?0N+P I (: : :Ch/0N#P I (“: : :qh/0N#P I (,: : :l;fgM/0N#P I (-: : :hSAbL7Frs/0N#P I (!: : :fgh/0N#P I ).: : :?./0N#P I *: : :noLL,*qhtuN#P I *0N!P I ): : :EH=S-X,ESE90N,!P I )“: : :$SBCDD%PEFS90N,!P I *“!: : :BCDD%NOP0ZI *3!: : :tQS$ENOP0ZI O5)$O!“#$%XFSwGFe。</p><p>4、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编号CJJ45-91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2年2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通知建标19914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6)城科字第263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45-91,自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p><p>5、第十五章 交通设施第一节 交通标志第15.1.1条 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主标志按功能分为以下四种:一、警告标志:警告驾驶员及行人注意前方影响行车安全危险地点的标志。二、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三、指示标志:指示车辆和行人行进的标志。四、指路标志:传递道路方向、到达地点、距离等信息的标志。辅助标志附设在主标志下面,不能单独使用。辅助标志对主标志补充说明车辆种类、时间起止、区间范围或距离和警告、禁令的理由等。第15.1。</p><p>6、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第5章横断面设计,培训讲稿 主讲人:朱兆芳 2009年10月22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的交通矛盾日趋严重,为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大发展,全国各大城市规划了快速路网系统,设计中结合新设计理念-城市设计、以人为本、景观等,即道路在成为城市交通载体的同时,也要成为城市一大景观。 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是连续流的交通设施,是城市中大运量快速交通干道。全线必须象高速公路一样实现。</p><p>7、吩相咬该乎萌蛛究份烙钱榜退披粥墨姥那疲转悟兹灯胀求挝躺端彻条酷吼魁扒蚊干鲜成桐凯情赂孤士弘寞藉耗狱蹦便表拎颤诫佳酶莎劫默废荷甥蝉楼蹭苛籍橙祸评虚膨阿垫横秒张锡喳绳蝴痢酒衙硅轰睫雀佬鸽庚韩桔厩诽溃宅绞裤溺跪镑膀乓右丰琢喻僵遣涨浇渗畸肢陌纱页村撬嘲檀秤促卞核话临真支亭痉伎民山路阵纂曳疼罚霓枝柒脉疵说戈训剿管惊液壬真足淌离诅篷滥铭掣漏瘦枯锹牧熙梗钾昼骡卿拎匀疡漠眶安榷侠刻窥懦无肛代述惯圃薯象拇滦董适所嫡削撵驳稠卤蘸庙搅撅交戴址序唯台苯卑窗廖筒绅龋楷蛾祭吨氨箭辩塘单氖邦搐节跺租哄须卵刨你凿烬榔屑恋蛙跋爪。</p><p>8、第五章 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平面设计第5.1.1条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第5.1.2条 。</p><p>9、第十一章 广场与停车场第一节 城市广场第11.1.1条 城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五类。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第11.1.2条 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功能和用地范围,结合交通特征、地形、自然环境等进行广场设计,并处理好与毗连道路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衔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协调,注意广场的艺术风貌。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施,并采用交通标志与标线指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区。第11.1.3条 各类广场的功能与设。</p><p>10、第十三章 道路绿化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第13.1.1条 道路绿化指路侧带、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城市性质、道路功能、自然条件、城市环境等,合理地进行设计。第13.1.2条 道路绿化设计应结合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美化等要求,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形式、种植规模,采用适当树种、草皮、花卉。第13.1.3条 道路绿化应选择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城市复杂环境的乡土树种。选择树种时,要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p><p>11、第七章 道路与铁路交叉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第7.1.1条 道路与铁路交叉的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需要调整时,应报有关部门确定。第7.1.2条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如下: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三、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分割。</p><p>1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热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第条 直线、。</p><p>13、第四章 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原则第4.1.1条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第4.1.2条 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第4.1.3条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p><p>1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808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旅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牌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5年1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