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
主要内容。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三间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1980~1989年我县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管理条例》进行。1990年至今。
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Tag内容描述:<p>1、传染病报告工作培训传染病报告工作培训 1 内 容 一、 2013上半年传染病报告检查结果反馈 二、传染病报告工作注意事项 三、 2012年宁波市重点传染病监测结果摘要 2 一、 2013上半年检查结果 各类登记和反馈质量 院内传染病自查和整改措施 报告率和规范性 存在问题 下步重点工作要求 3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 全市各网络直报单位除康复医院外均已启 用门诊电子登记系统。 项目设置齐全 ,登记大多完整 ,但发病日期、 职业不符逻辑,诊断名称不规范现象仍有 存在。 出入院登记基本规范,爱伊美医院和江口 卫生院有部分缺项。 4 检验部门、。</p><p>2、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主要内容,传染病概论 为何要进行传染病管理 如何进行管理 疫情报告,传染病概论,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细菌 、原虫、蠕虫)侵入人体所引起并能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已知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生物有500多种,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生物统称病原体。,传染病特征,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 感染后免疫:如麻疹、脊灰、乙脑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钩端螺旋体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数月至数年,蠕虫感染通常不产。</p><p>3、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一、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传染病相关登记 法定传染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1.1 传染病相关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所设 门诊日志、 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 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 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各项目登记要完整 ,医务人员应规范填写。 1.1.1 门诊日志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 日志登 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 符合率要求达 85%以上, 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p><p>4、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相关知识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传染病防概述,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传染病防治法制建设过程,1950年10月。</p><p>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邓婷 会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年1月,CONTENTS,目录,传染病相关登记,1,传染病报告,2,乙肝病例报告,3,乙肝诊断标准,4,5,风、麻疹诊断标准,6,疫情暴发报告标准,传染病相关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各项目登记完整,医务人员应规范填写。 建立HIS系统的医疗机构,视系统覆盖情况,应包含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辅助检查登记、传染病登记中各要素信息。 注意:各种传染病登记、传染病报告卡要与网上报告的信息一致。</p><p>6、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蒙城县疾控中心 李盛文,蒙城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现状与发展,19801989年我县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管理条例进行,1990年至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37号令)从事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各级疾控机构(包括慢病机构)承担传染病疫情资料的汇总、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技术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37号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p><p>7、固堤街道中心卫生院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主要内容,一、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二、传染病报告方式及流程,一、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一)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1、疫情管理有主管(分管)领导、专兼职人员(以正式文件为准); (1)有领导主管(分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有公共卫生科科长从事疫情管理工作; (3)有疫情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从事网络报告工作;,(一)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2、疫情管理应当有组织机构(以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