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般常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理解和运用成语。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专项训练。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专项复习(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4、成语的辨析、理解及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命题题型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含成语)。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Tag内容描述:<p>1、典型分类剖析题型1、同义词的选用【例1】(2009,湖北武汉卷)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A.繁荣 扫 抛 B.繁荣 拂 撒C.繁华 拂 抛 D.繁华 扫 撒【解析】:“繁荣”有欣欣向荣之意,多用来形容国家活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繁华”多指“ 繁荣热闹”或指“容貌美丽或地位显贵”。联系句意可知,句中应选“繁荣”。第二个空中,“拂。</p><p>2、附加专题 课时2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习题1(2018菏泽)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其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A)望而生畏,那么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B)大有裨益。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能产生良性刺激。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早就发现,音乐能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C)毫无二致。可见,在。</p><p>3、成语试题汇编1(2015年福州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2. (2015武威中考)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B.。</p><p>4、一般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复习要点:一般常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安排六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高考成语题的特点,分析高考试题。程序:一、要点提示:1、高考成语题的一些特点:所考成语大多是课本涉及的或日常生活、报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成语,特别是容易错用的常用成语。所考题型主要有二:一是成语使用是否恰当辨析题,一是成语使用选择填空题。从试题组合看,每道成语题所考多是四字成语,且大多是从成语的意义、色彩和语法功能(词性与成分搭配的结构语法及对象与场所搭配的习惯语法)等方面命题考查的。2、成语运用设误类析:。</p><p>5、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成语误用的原因。 能力目标:理解和运用成语。德育目标: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二、 重、难点:理解和运用成语。三、课时安排:课时四、教法:启发式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复习:成语的正确使用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答这类题,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结构、感情色彩及搭配关系等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成语误用的常见原因有:1、词义误用;2、褒贬颠倒;3、范围不当;4、前后矛盾。【经典例题】1、 词义误用:(1)他的文章思想混乱,文理不通,。</p><p>6、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撰 稿:张晓春 审 稿:王书萍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p><p>7、中考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专项训练姓名: 得分: 1、长沙市2013年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中国政府对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提出了严正抗议。B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C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D.习近平主席谈治国的道理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啊!” 来源:Z。xx。k.Com2、重庆市20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B重庆的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p><p>8、中考语文专项集训: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是( )A. 凯歌 凯旋 B. 轻捷 捷报C. 修长 修葺 D. 处决 处所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_________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在科技月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_________。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乡亲们好奇地_________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 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B. 清脆 称赞 推崇 打量C. 清。</p><p>9、专项复习(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1)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2)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3)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4)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情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5)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6)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7)斩钉截铁: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8)棱角分明:形容两个事物分辨得很清楚或是把人物刻画得很清楚明了。也形容人的脸型。(9)当之无愧:当。</p><p>10、词语的理解和运用,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词语的恰当搭配及组合(包括关联词); 3、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 4、成语的辨析、理解及运用; 5、流行词、新生词在语境中的意义。,考点:,考试题型及考查能力,选择 填空 简答 连词成段,理解词语的能力,即根据具体语境揣摩、辨析、理解词语的含义。 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及根据词语的意义、色彩、范围等准确地将词语用到具体的语言中去。,词语选用题错答的原因主要有: 粗嚼暴咽。 有的句子只读一遍,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句意,如果急于选词,容易答错。 望文生义。 有的词语所表。</p><p>11、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 点一 词 语,考 点二 成 语,成语的辨析方法: 成语意义轻重不同:如: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 都含有“认为自己正确”的意思。但前者是指主观不虚心,语意较轻;后者是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意较重。 成语意义侧重点不同:如:称心如意 心满意足 都有如愿以偿,适合自己心意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侧重在称心,后者侧重在满意。,成语范围大小不同:如:汗牛充栋 数不胜数 都可以形容事物多。前者只能形容书籍很多,范围小;而后者可以泛指任何事物的数量多,范围大。 成语适用对象不同:如:不可思议 不堪设想 都有不。</p><p>12、中考命题题型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命题热点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词语的考查重在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 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和新生词语。2、 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3、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4、 正确使用成语。5、 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6、 词语在使用中感情色彩的变化。7、 根据具体的语境选词填空。考点透彻剖析新课标对词语的基本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p><p>13、第二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含成语),一、考情总结二、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三、云南2012-2014中考试题精选,一、考情总结及预测,1.从题型、分值上看,如不计阅读部分对词语的考查,除昆明外各地州。</p><p>14、当当语文网 中考语文总复习3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点梳理 考点梳理 课程标准 对词语的基本要求是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字典 词典理解词的语境义 辨析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灵活运用词语 在写作中写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对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主要考查 词义的辨析与运用 词语的解释 成语的运用 关联词语的使用 词的语境义 近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