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Tag内容描述:<p>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单元概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主要表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p><p>2、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4. 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观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史料分析能力。</p><p>3、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材料阅读能力,归纳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p><p>4、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p><p>5、课时分层作业(一)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导学号:14322007】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A根据材料中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的“王制”主张可知,儒家思想家都主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结合起来,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p><p>6、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练习题命题人 王铁林1.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 B C D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p><p>7、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 D道家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p><p>8、大考点二十四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选择题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p><p>9、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甲骨文中的“王”是指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p><p>10、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核。</p><p>11、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辩证法,无为而治,道,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治国济世,性善论,孟子,重民,相对主义,劳动人民,地主阶级,思想学术,文化,儒家宗法,阴阳五行,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正统,感谢观看。</p><p>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p><p>1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 百家争鸣 到 独尊术 一 选择题 1 杨维在其著作 走到人生边上 自问自答 中说 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 礼 B 仁 C 中庸 D 德治 2 墨子是。</p><p>14、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训练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 选择题 1 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 衣能遮体 食能果腹 足矣 遇事要冷静 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儒。</p><p>15、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学热,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p><p>16、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三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时间 40分钟 分值 85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 1 2019菏泽一模 春秋战国时期 士不但大量增多 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 并形成自由结社 讲学的盛况 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 百家争鸣 局面正式形成 C 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A 春秋战国时期 教。</p><p>17、课时分层作业 一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建议用时 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 孔子曰 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 荀子强调 王制 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 三者都主张 导学号 14322007 A 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 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 克己复礼 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 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A 根据材料中孔子的 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的 有不忍之心 斯有不忍。</p><p>18、从 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 一 百家争鸣 1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1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发展 2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趋于崩溃 3 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崛起 4 文化上私学兴起 2 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 涌现了许多学术旨趣不同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被称为 诸子百家 他们彼此学习 吸收 互相诘难 批驳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 一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 4 影响 1 中国历史。</p><p>19、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学热,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p><p>20、课时分层作业(一)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导学号:14322007】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A根据材料中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