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第五版
答案及解析 115 答案答案 第一章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题 1】。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电阻电路。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电阻电路的依据。线性电阻电路。
电路第五版Tag内容描述:<p>1、第七章 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 全响 应求解; 3.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求解。 1. 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重点 7-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一.动态电路 含有动态元件电容和电感的电路称动态电路。 1.过渡过程: 当动态电路的结构或元件的参数发生变化时, 需要经历一个变化过程才能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这 个变化过程称为电路的过渡过程。 例 + - us R1 R2 (t=0) i 0 t i 过渡期为零 电阻电路 K未动作前,电路处于稳定状态 i = 0 , uC = 0 i = 0 , uC= Us K + uCUs R C i (t = 0) K接。</p><p>2、第6章 储能元件 首 页 本章重点 电容元件6.1 电感元件6.2 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6.3 1. 电容元件的特性 3.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等效 l 重点: 2. 电感元件的特性 返 回 6.1 电容元件 电容器 在外电源作用下,正负电极上分别 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撤去电源,电极上的电 荷仍可长久地聚集下去,是一种储存电能的 部件。 下 页上 页 _ + q q U 电导体由绝缘材料分开就可以产生电容。 注意 返 回 1. 定义 电容元件 储存电能的两端元件。任何时 刻其储存的电荷 q 与其两端 的电压 u能用qu 平面上的一 条曲线来描述。 u q 下 页上 页 库伏 特。</p><p>3、电路理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蔡叶菁主讲,TEL:28182989,E-mail:cai_yejing,教材与参考书,一.教材邱关源,罗先觉主编.电路(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参考书1.邱关源主编.电路(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翰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吴锡龙编.电路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考核及评分要求,1.本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88个学时。</p><p>4、第16章二端口网络,本章重点,2.两端口的等效电路,重点,1.两端口的参数和方程,3.两端口的转移函数,返回,16.1二端口网络,在工程实际中,研究信号及能量的传输和信号变换时,经常碰到如下两端口电路。,放大器,滤波器,下页,上页,返回,变压器,下页,上页,返回,1.端口,端口由一对端钮构成,且满足如下端口条件:从一个端钮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个端钮流出的电流。,2.二端口,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p><p>5、答案及解析 115 答案答案 第一章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题 1】 :由UAB= 5V 可得:IAC.= 25A:UDB= 0:US.= 125V。 【题 2】 :D。 【题 3】 :300;-100。 【题 4】 :D。 【题 5】 :( )aiii= 12;( ) buuu= 12;( ) c()uuiiR= SSS;( ) d()ii R uu= S S S 1 。 【题 6】 :3;-5;-8。 【题 7】 :D。 【题 8】 :PUS1=50 W;PUS26= W;PUS3= 0;PIS115= W;PIS2 W= 14;PIS315= W。 【题 9】 :C。 【题 10】 :3;-3。 【题 11】 :-5;-13。 【题 12】 :4(吸收) ;25。 【题 13】 :0.4。 【题 14】 :3。</p><p>6、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本章重点,1.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3.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2. 电阻元件和电源元件的特性,返 回,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实际电路,功能,a 能量的传输、分配与转换; b 信息的传递、控制与处理。,建立在同一电路理论基础上。,由电工设备和电气器件按预期目的连接构成的电流的通路。,下 页,上 页,共性,返 回,反映实际电路部件的主要电磁 性质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2. 电路模型,电路图,理想电路元件,有某种确定的电磁性能的理想元件。,电路模型,下 页,上 页,返 回,5种基本的理想电路元件:,电阻元件:表示消耗电。</p><p>7、第8章 相量法,本章重点,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3. 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重点:,1. 正弦量的表示、相位差,返 回,1. 复数的表示形式,下 页,上 页,代数式,指数式,极坐标式,三角函数式,8.1 复数,返 回,几种表示法的关系:,或,2. 复数运算,加减运算 采用代数式,下 页,上 页,返 回,则 F1F2=(a1a2)+j(b1b2),若 F1=a1+jb1, F2=a2+jb2,图解法,下 页,上 页,返 回,乘除运算 采用极坐标式,则:,下 页,上 页,模相乘 角相加,模相除 角相减,返 回,例1,解,下 页,上 页,例2,解,返 回,旋转因子,复数 ejq =cosq +jsinq =1q,F ejq,下 页,上 页,旋转因子,返 回,+j,。</p><p>8、第6章 储能元件,本章重点,1. 电容元件的特性,3.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等效,重点:,2. 电感元件的特性,返 回,6.1 电容元件,电容器,在外电源作用下,正负电极上分别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撤去电源,电极上的电荷仍可长久地聚集下去,是一种储存电能的部件。,下 页,上 页,电导体由绝缘材料分开就可以产生电容。,注意,返 回,1. 定义,电容元件,储存电能的两端元件。任何时刻其储存的电荷 q 与其两端的电压 u能用qu 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描述。,下 页,上 页,库伏 特性,o,返 回,任何时刻,电容元件极板上的电荷q与电压 u 成正比。qu 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p><p>9、广东白云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主讲人:林春景,电路基础,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本章主要内容,重点,1. KCL、KVL的独立方程数,返 回,2. 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普遍性:对任何线性电路都适用。,复杂电路的一般分析法就是根据KCL、KVL及元件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根据列方程时所选变量的不同可分为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特性。,电路的连接关系KCL,KVL定律。,方法的基础,系统性:计算方法有规律可循。,下 页,上 页,返 回,1.网络图论,哥尼斯堡七桥难题,图论是拓。</p><p>10、第10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本章重点,重点,1.互感和互感电压,2.有互感电路的计算,3.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原理,返 回,10.1 互感,耦合电感元件属于多端元件,在实际电路中,如收音机、电视机中的中周线圈、振荡线圈,整流电源里使用的变压器等都是耦合电感元件,熟悉这类多端元件的特性,掌握包含这类多端元件的电路问题的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 页,上 页,返 回,下 页,上 页,变压器,返 回,下 页,上 页,变压器,返 回,下 页,上 页,有载调压变压器,返 回,下 页,上 页,小变压器,返 回,下 页,上 页,调压器,整流器,牵引电磁铁,电流互感器,返 回,。</p><p>11、第 5 版 ),目 录,退 出,1.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4. 电路定律,9.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2.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5.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6. 储能元件,7.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8. 相量法,10.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11. 电路的频率响应,12. 三相电路,14.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15.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16. 二端口网络,17. 非线性电路,18. 均匀传输线,附录A 磁路和铁心线圈,主编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主 编:王仲奕 罗先觉,技术制作:王仲奕,主 审:刘崇新,出版单位:高。</p><p>12、第4章 电路定理,本章重点,重点:,熟练掌握各定理的内容、适用范围及如何应用。,返 回,1. 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4.1 叠加定理,2 .定理的证明,应用结点法:,(G2+G3)un1=G2us2+G3us3+iS1,下 页,上 页,返 回,或表示为:,支路电流为:,下 页,上 页,返 回,结点电压和支路电流均为各电源的一次函数,均可看成各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叠加。,3. 几点说明,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电压源。</p><p>13、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本章重点,2. 电阻的串、并联;,4.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 电阻的Y 变换;,重点:,1. 电路等效的概念;,返 回,电阻电路,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分析方法,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电阻电路的依据;,等效变换的方法,也称化简的方法。,下 页,上 页,返 回,2.1 引言,任何一个复杂的电路, 向外引出两个端钮,且从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端子流出的电流,则称这一电路为二端网络 (或一端口网络)。,1.两端电路(网络),无源一端口,下 页,上 页,2.2 电路的等效变换,返 回,对A电路中的电流、电压。</p><p>14、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本章重点,1.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3.基尔霍夫定律,重点:,2.电阻元件和电源元件的特性,返回,1-1电路和电路模型,1.实际电路,功能,(a)能量的传输、分配与转换;(b)信息的传递、控制与处理。,建立在同一电路理论基础上。,由电路部件和电路器件按预期目的连接构成的电流的通路。,下页,上页,共性,返回,一些新名词,(a)能量的传输、分配与转换;(b)信息的传递。</p><p>15、第4章 电路定理,本章重点,重点:,熟练掌握各定理的内容、适用范围及如何应用。,返 回,1. 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4.1 叠加定理,2 .定理的证明,应用结点法:,(G2+G3)un1=G2us2+G3us3+iS1,下 页,上 页,返 回,或表示为:,支路电流为:,下 页,上 页,返 回,结点电压和支路电流均为各电源的一次函数,均可看成各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叠加。,3. 几点说明,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电压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