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愚公移山
学科组语文组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题1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22《愚公移山》当堂达标题(一)1、积累运用1.给下列词语注音。(1)方七百里__________22《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第1课时愚公移山Tag内容描述:<p>1、学科组 语文组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11 愚公移山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领 域 技 能 领 域 情 感 领 域 1 扫清字词障碍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 了解故事的大意 2 掌握重点字 词 句的意思 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 理解。</p><p>2、22愚公移山当堂达标题(一)1、 积累运用1.给下列词语注音。冀( )州 惩( )山北之塞 荷( )担者 始龀( ) 箕( )畚( ) 孀( )妻 穷匮( ) 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方七百里___________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2)年且九十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3)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___(5)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__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阅读愚公移山,完成37题。3.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p><p>3、22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翻译文章。【学习过程】1、 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 文常知识积累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说明 的道理。(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始龀( ) 荷担( )孀妻( )箕畚( )(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 3.投诸渤海之尾 古。</p><p>4、22愚公移山当堂达标题(二)1、 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p><p>5、22愚公移山学案(二)学习目标:1.品析人物形象,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品析文中愚公和智叟的形象。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学习过程:1、 自主预习,查漏补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 )(2)杂然相许( )(3)汝之不惠(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 告。</p><p>6、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诵读,通过背诵积累有关精粹语段 2.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极其意义 3.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学习文言文诵读,通过背诵积累有关精粹语段 2.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极其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课时:二课时,听录音,回顾课文,请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移山有什么困难? 3.结果怎样?,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困难,动动脑,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p><p>7、第 1 页 共 4 页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 1 一课时 一课时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想 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 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 文的教学重点 把对比 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 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 采用 预习 诵读 讨论 相结合的教 学方式 3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愚公移山 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这个故 事可谓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p><p>8、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课文内容 一 介绍太行 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 地理位置 故事的背景 二 愚公不畏艰难 毅然率子孙移山 故事的开端 三 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故事的发展 四 愚公精神感动天帝 移山愿望实现 故事的结局 讨论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是为了改善交通条件 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决心移山显然不是为了一。</p><p>9、崇阳县众望初中 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 编制人 李成华 课时 2课时 总第64 65课时 课题 22 愚公移山 班级 八 班 姓名 小组 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 体会众。</p><p>10、编制:九年级语文组 主备:王延芳 初审: 定审: 课题愚公移山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讲读课学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p><p>11、愚公移山 列子,自学指导一:,自学范围:全课 自学方式:听录音朗读课文,再自读课文 自学时间:15分钟 自学要求:1,疏通字词,弄清下列字词读音,然后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课文,相互评价。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翻译课文。(翻译中,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字音,万仞 惩山北之塞 荷担者 箕畚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始龀 无穷匮也 雍。</p><p>1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愚公和智叟的矛盾冲突 把握要点 想像愚公反驳智叟时所体现出来的果敢和坚毅 2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体悟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智叟是从哪些方面嘲笑。</p><p>1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列子,学习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3.熟读并背诵课文。,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2.指通豫南3.阳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通“直”一直)(水的北面或山的。</p><p>14、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对比 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愚公精神 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 培养。</p><p>15、愚公移山,列子,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自学方式:先自学后思考,划自学时间:10分钟自学要求:自由阅读课文3分钟思考下一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移山?你在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任务的间隙?2、在那么辛苦的试产任务面前,愚蠢的妻子、子孙、刘南、志瑞他们各自怎么说?1,愚公为什么移山?你文章的哪个部分看到了任务的困难?矫正山北塞,玄学出入也。(1)“泰山、王家山、犬七百里、高万路。”(2)愚昧人“九十。</p><p>16、编制:九年级语文组 主备:王延芳 初审: 定审: 课题愚公移山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讲读课学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p><p>17、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 品味语言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一 导入 播放歌手江涛所唱歌曲 愚公移山 导入课题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却昭。</p><p>18、课 题 111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生字、词、文体。 2朗读课文,逐段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熟读课文,领悟愚公用顽强的艰苦奋斗去战胜困难的移山精神。 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字词,翻译课文。 难点:概括各段内容,理解其在课文的作用。 讨论与点拨法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2 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 1 课时 课型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备 课 总 数 新授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