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4课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有制的探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和后期的著作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济上实现公。
第三单元第14课Tag内容描述:<p>1、1 明代的科学技术明代的科学技术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 (2)通过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 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多媒体资料(故宫、长城) ,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 和气势恢。</p><p>2、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4课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如果用一种水果形容中华民族,民族知识竞赛,猜民族,品民俗,话历史,规则:抢答,每人挑选一个问题回答。,1,2,3,4,5,6,7,8,9,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多元一体格局。 习近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含义,前提,民族立法权、财政经济自主权、文化、语言文字。</p><p>3、大雁归来练习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迁徙( ) 雾霭( ) 窥( ) 探 缄( )默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融化暄嚷 鸭蹼窥探B. 邀请凋零 法规 赌住C. 想像枯躁 黎明 降临D. 盘旋 枪击 暖流 沼泽3、解释词语的意思。雾霭:缄默:窥探:狩猎:沼泽:凋零:二、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 ,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 ,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p><p>4、大雁归来 【学习导言】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课前尝试: 试读课文、积累词语、作者简介、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 【试读课文】朗读课文。课文共有( )节。【积累词语】1、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个词语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缄默( ) 狩猎( ) 窥探( ) 凋零( ) 迁徙 ( ) 喧闹 ( ) 雾霭( ) 枯燥 顾忌( ) 香蒲(。</p><p>5、大雁归来说课稿一、说教材:大雁归来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这一单元是以人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中的“关爱自然”单元,这单元是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而这篇文章则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有人把这篇文章读成了说明文,我觉得思想度不够,应该读成散文比较好一些,因为作者作为一个爱鸟者,他抒发的是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与一般的动物写作者是不同的,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p><p>6、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3内容(1)。</p><p>7、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3内容(1)。</p><p>8、导言文艺复兴唤起了沉睡的人们 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像酝酿已久的火山一样喷发而出 席卷了西欧各国 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倡导下 教会内部出现敢于挑战教皇权威的声音。</p><p>9、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有制的探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和后期的著作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济上实现公。</p><p>10、归纳 赏析 感知 扩展 作者 故宫博物院 八年级语文上册 作者 黄传惕 湖南省平江县人 故宫研究员 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祖国各地 历史故事 节目的编辑 听课文录音 整体感知课文 分组讨论问题 故宫有什么特点 试从文。</p><p>11、教学设计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依安县第一中学 杨喜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 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内容 作用 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p><p>12、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西大附中 郭秀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 2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 客观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文字 图片等资料 学生培养解读 提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填写表格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p><p>13、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1 2 3 4 5 6个班 教学课题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疑探教学 讲述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 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熟悉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作用 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采取。</p><p>14、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题名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设计者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时间 章节名称 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7课 课程标准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苏俄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主要三个阶段 战时共产。</p><p>15、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西安市含光中学 陈敏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推进 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十月革命胜利后 俄国为了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在经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后。</p><p>16、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 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内容 作用 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学生分析 字串8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思想活跃 初中也。</p><p>17、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俄罗斯发展历程 1613 1沙俄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917 3两个政权并立 1917 7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 11苏俄 1922 12苏联 1991 12解体 一 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 1 背景 1 国内战争爆发 政权危机 2 粮食缺乏 经济贫困 粮食危机 3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材料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p><p>18、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设计本课努力做到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采用材料探究式学法为主 创设情境 问题引导相结合 力求在自主 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保证课堂高效的情况下 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方法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文科班的同学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历史学习的方法。</p><p>19、随堂检测 1 实际上 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 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 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这里的 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是指 A 信仰得救 B 限制王权 C 民主革命 D 理性平等 解析 选D 题中体现的哲人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的核心即是理性 故D项正确 A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 不具有 普遍适用性 故A项错误 启蒙思想批判专制 主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