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Tag内容描述:<p>1、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p><p>2、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p><p>3、2011自考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 :从本。</p><p>4、By 伟杰船长http:/www.weibo.com/etairp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p><p>5、一徙 x 动 (1) (形声字。从辵( chu),止声。本义:迁移) (2) 本义(平行或由上而下的移动)英译: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徙徙,迻也。说文 徙,移也。广雅 若徙于他。周礼比长。注:“谓出居异乡也。” 死徙无出乡。孟子注:“谓爰土易居平肥硗也。” 百里徙。荀子成相。注:“迁也。” 徙武北海。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非死则徙。雾徙于后。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徙倚(徘徊;留连);徙贯(迁地居住,更换籍贯);迁徙(迁移);徙居(徙次,即迁居,徙家,徙道。迁居) (4) 改变,变化 change 具生器以适墓,象。</p><p>6、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2010年自学考试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课程代码:0053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隻逐戒武B.修腾徒切C.曰亦甘刃D.取莫狱祭2.下列各组字中,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胜月誊 膝B.地吐徒坠C.嬴赢羸蠃D.衷衰裹裏3.下列各组字中,属繁简字的一组是( )A.罢疲B.避辟C.煖暖D.爱爱4.逍遥游:“斥安鸟 笑之曰:彼且奚______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p><p>7、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5、 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p><p>8、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 标签: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汇总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7、古用今废。</p><p>9、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p><p>10、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p><p>11、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大二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p><p>12、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一)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p>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相关DOC文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词语解释.doc
2010年自学考试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doc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doc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doc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doc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一.doc
古汉语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及名词解释(已印).doc
古代汉语笔记(填空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1].doc
古代汉语填空题与名词解释题汇总.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4).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5).doc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