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 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11年)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11年)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 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 古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 异体字: 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 简繁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 连绵字: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 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11年)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重要的名词解释: 章句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故自汉以后,章句日汇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章句解词串讲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离章辨句,委曲技派”,是其他注释体例的基础,也是记传注释中最根本的学术形式。而家法促进了章句的繁荣:比谊会率,防守进攻。 汉代章句的特征:紧附阐释对象,离章断句,逐句逐章地解释原文,有派别门户之名,后来日益繁琐。章指 1.亦作“ 章旨 ”。诗文的主旨。 唐 司空图 与极浦书:“ 郑 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上:“上山采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神妙。”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辞尚体要,有体有要,则今日章旨结撰之谓,而非以餖飣剽窃句字为体要也。” 2.经籍注释的一种形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孟子章指:“ 赵岐 注孟子,每章之末括其大旨,间作韵语,谓之章指,文选注所引 赵岐 孟子章指是也。”句读(j du)(官话读音:具豆,j du ;粤音:据逗, gey3 dau6),是句号和读号的合称。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史记三家注 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引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随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駰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五经正义 融贯群言,包罗古义 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自东汉末年以后,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隋唐建立以后,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唐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因国子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名位独重,故由他负责此事。五经正义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五经正义的卷数,因版本不同,说法亦各异。目前流行的说法是180卷,其中毛诗正义40卷,尚书正义20卷,周易正义14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另据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40卷,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共193卷。据十三经注疏表(宋绍熙年间黄唐合刊):毛诗正义70卷,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共223卷。现在由中华书局排印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其卷数与此表同,此书附有清阮元撰的校勘,易于读者理解掌握,为目前最佳版本。 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由于经书成书年代早,文字多晦涩难懂,记事又简略不详,给后人学习带来不少困难。于是为经书作传、注之风便盛行起来,常常一部经书就有各执一说的多家传、注。五经正义就是要从中选出比较好的注本,摒弃其余杂说,对前代繁杂的经学解释进行一番统一整理。又因前代注本也有难解之处,所以五经正义便依据传、注又加以疏通解释。可以说,五经正义是一部典型的以疏解经的著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经学,被朝廷立于学官,设博士。毛诗出现较晚,是古文经学,至东汉章帝时才得立于学官,其主要著作为毛诗故训传30卷,此书为历代古文经学家所推重。东汉兼通今古文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撰有毛诗传笺,为毛传作注。郑笺以宗毛为主,但也并非全部申毛说。其时,他已完成礼记注,故为毛传作笺时,常用礼注诗,还用自己的观点注诗,阐明毛传中不明确之处,或用三家说申毛说,或用三家说难毛说。书成之后,影响颇大,毛诗地位日益稳固,三家诗逐渐走向衰微。由于郑笺与毛传多有异同,经学界或申郑难毛,或申毛难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南北朝时,北朝兼崇毛、郑;南朝崇毛,但郑、毛之异同也是争论的热点。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时,调和毛郑两家之说,作为诗经的注。又用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底本,再加疏解,撰成毛诗注疏,即毛诗正义 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充满迷信色彩,汉代逐渐寝流于谶纬。三国时魏国的著名玄学家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作周易注。书中革除汉儒利用五行比附人事,以互体、卦变来牵强附会、按文责卦的弊端,注重领会和把握周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他还用老解易,以玄理统易理,利用注周易而阐发玄学思想,使周易面貌为之一新,远远高于汉儒解易的水平。故唐代撰五经正义时,认为王弼的注独冠古今,选用其作周易的官定注本。王弼的周易注中包括经的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另有传的文言、彖辞、象辞三部分。其余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部分由晋人韩康伯继承王弼思想而续注,这一部分韩注被合于王弼注中,收入周易正义中。 五经正义为尚书选取伪孔安国传为正统注本,遭到后代学者非议。汉初,社会上通行伏生传尚书29篇,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又从孔子故宅壁中发现尚书,由孔安国整理献出,为古文尚书。魏晋之际,古文尚书亡佚。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奉上孔安国的尚书传及古文尚书58篇,其中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另多出25篇。在当时无人怀疑其真实性,至唐代修五经正义时也自然选其为正统。至清代,已考定尚书传与多余的25篇尚书均为伪造。尚书正义中经的部分即包括与今文尚书相符的33篇和伪造的25篇,传文即是伪造的孔安国的尚书传。故经学家多认为据伪传疏解的尚书正义不足取。 礼记正义选用东汉郑玄的礼记注。礼记注内容详实,素为儒士所重,许多人为其疏义。至唐初,尚存有皇侃、熊安生二家。唐修礼记正义,以皇侃的义疏为主要底本,以熊安生的本子补其不足之处。 西晋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撰春秋经传集解30卷,将春秋经文按纪年配合于左传前面,并为之作注,是现存最古的左传注本。至唐修五经正义,以集解之注再加疏解,成春秋左传正义。 五经正义本着疏不破注的原则,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如毛诗正义对毛传与郑笺之异同不加评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判断其是非。礼记正义以皇侃、熊安生的疏为底本,每遇与郑注相违之处,正义便务申郑说,这就难免有牵强附会、曲从注文之嫌。春秋左传正义也是如此,刘炫曾著文批评杜预注的一些错误,对刘炫的驳正,正义一概加以否定。这样,承袭原书的某些错误,以讹传讹,或自相矛盾之处就在所难免了。 五经正义引用大量史料诠释典章制度、名器物色,又详于文字训诂,为后人研读经书提供了方便。书中包含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研究者的宝贵资料。五经正义的撰著过程中,采摭旧文,取材广泛,汇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学者的研究成果,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在唐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由于五经正义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又是朝廷颁布的官书,故士子相传习诵,不易亡佚。被它选用的注本地位大大提高,得以流传至今。更由于它收录了大量重要古籍的内容,很多书在后世亡佚,后人全赖此书才得以窥其原貌。 虽然不少人批评五经正义在疏解上颇多烦言赘语,但它保存古籍史料之功不可没。 五经正义经官方颁定后,便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以此为准。以科举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五经正义顺应科举考试的需要,革除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又折衷南学、北学(偏重南学),形成经义统一的经学,在当时确有不可否认的进步作用和积极影响。五经正义的颁行标志着经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此以后,士子诵习儒经及应试,必须严格以正义的义理为依据,不得另立新论,否则便被视为异端邪说。在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实行如此专制的一统,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窒息了学术空气,阻碍了经学的发展。部首汉语字典里根据不同偏旁划分的部目。 东汉许慎首创。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如木、杜、李等字都属木部,木就是部首。自许慎创立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以后,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真有趣课件状元成才路
- 审计人员工作总结(集锦15篇)
- 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3ds Max室内设计效果图制作知到智慧树答案
- 《企业出纳实务》知到智慧树答案
- “趣”说产品设计(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购销个人物品合同协议书
- 汉字“不”字的起源课件
- 水运物流知识培训课件
- 道路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 病历的书写规范讲课幻灯课件
- 征兵业务培训
-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护理查房
- NCCN成人癌痛指南
- 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 望闻问切中医四诊
- 订单交期管理制度流程
- 动画制作员职业技能大赛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动画制作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妊娠合并脓毒血症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