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物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句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记承天寺夜游。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一、 积累运用。念无与为乐者 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习目标。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Tag内容描述:<p>1、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物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其作用是写景生动形象。2、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含“月”的古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 “月色入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首先,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p><p>2、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户:门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是。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p><p>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p><p>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解释下列词语:亭午: 夜分: 曦: 襄: 沿: 溯: 奔:疾: 素湍: 回清:绝巘:飞漱: 清荣。</p><p>5、记承天寺夜游一、 积累运用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2、重点词语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怀民未寝 寝: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月色入户 户:窗户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3、重点语句翻译 1、怀。</p><p>6、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一、文章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三、语音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 寝:睡。</p><p>7、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情感。2.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重难点预测:实词解释,一词多义知识链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领悟)、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老师点拨学习内容:一、整体把握:本文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有 。作者想像奇特,用了新颖的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出皎洁的月色,给人以空灵的感受。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4、庭下如。</p><p>8、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夯实基础,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 2、比较异同, 品悟景美文美。 3、拓展迁移,提升思辨能力。,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这篇文章 是_______写给______的一封谈______的信。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陶弘景,陶弘景,谢中书,山 水,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常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p><p>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 。(2分)2.填空:(3分)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p><p>10、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 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 恰好看到 月光从窗户射进来 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 于是 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