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编号:313622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2年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 (2011.山东卷)10.下列各组句子中。答案C. 表条件。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练习。C.代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导学案(教师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Tag内容描述:<p>1、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2年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 (2011.山东卷)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2011.天津卷)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 是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 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p><p>2、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p><p>3、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练习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G徐公何能及君也?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B.怎么样,把怎么办;C.代词,什么;D.代词,哪里;E.副词,多么;F.代词,为什么;G.副词,怎么;H.通“呵”,呵问。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D等死,死国可乎? E王侯将相。</p><p>4、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代春林 审核:高三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归纳总结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并熟练掌握应用,做到活学活用。2、以课本为主进行总结归纳并记住典型例句。熟练掌握课本上的用法。3、掌握并应用一些推断虚词的方法。一、【考纲知识精解读】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其实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虚词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数量虽然不多。</p><p>5、08语文一轮复习指导: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p><p>6、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命 题 分 析1考查方式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成对文中不同句子里相同的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如2018年北京卷;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2018年天津、浙江卷;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14年江苏卷。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如2016年天津卷。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3分。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p><p>7、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题精解】B项,两句中的“且”均表示“将要”的意思。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之间,表转折;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表顺承。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表语意结束;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表判断。D项,第一句的“之”是助词,起提宾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句的“之”是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指代“王天下”这种情况。,答案:B,【考题精解】例句与B项中的“乃”都表示“却、竟然”的意思。A项,表肯。</p>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相关PPT文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