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标本的
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前。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输。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输。临床微生物室 日常标本的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二)。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临床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Tag内容描述:<p>1、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n在医学高度发展,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 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 率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代 的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上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形成了现代感染性疾病在病原学 上的新特点 现代感染性疾病的新特点 n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很多低致病、弱毒 的细菌,在外环境、人体体表以及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中广泛存在的细菌,引起 感染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日益增多 。 n病原菌的种类更为广泛:包括需氧菌、 厌氧菌、苛氧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等。 n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同一种。</p><p>2、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脑脊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采集时间:最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采集方法:通常用腰穿的方法采集脑脊液,整个过程需以最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采集量应2ml。 标本运送:抽取出之脑脊髓液分置于无菌试管内,迅速送至细菌室。如不能立即送检,将标本保存于35温箱或室温,不可放置于冰箱。,其他无菌体液的采集运送规范,无菌采集是培养成功的首要因素。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脑膜炎球菌有自溶酶,离体后回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极易死。</p><p>3、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准确的病原 学诊断的前提!,标本采集、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分析前程序包括: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 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 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 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 传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 有80%的报告最终可 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微生物样本采样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采样后立即送检;,5.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6.送检标。</p><p>4、临床微生物标本 的采集与送检,主要内容,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标本的运送与拒收原则 各种标本的采集 何时采 怎么采 采多少 怎么送,?,标 本 采 集,标 本 采 集,60%以上的实验误差发生在分析前!标本采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标本采集的意义,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前提,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为保证标本的质量,获得阳性结果,应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采集量和采集时间并应及时送检,特殊标本还需注明采集时间。,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p><p>5、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输,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在医学高度发展,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代的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现代感染性疾病在病原学上的新特点,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医发(2008130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 ),2012年4月24日卫生部84号令发布 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的 抗菌。</p><p>6、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一),程曦 检验医学院,复习提问,血培养仪的测定原理? 数码鉴定法基本原理是?,主要内容,血液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CNS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要求,掌握血液、脑脊液、皮肤和软组织的微生物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血液标本的增菌培养、增菌培养液的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余2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熟悉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了解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一. 血液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有何区别?,定义,菌血症:细菌由局部入血,在血中没繁殖,。</p><p>7、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九0三医院检验科 李佳,参考标准及指南,参考标准及指南,一、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的要点 二、解读微生物检验结果 三、答疑解惑 四、2014年四川地区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原体: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 军团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 )等 感染的部位: 各脏器(肝胆胰脾肾心肺胃肠道生殖泌尿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皮肤软组织.,医院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院内获得性。</p><p>8、检验学院 汤 丽 霞,第十八章,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2,临床病原体检查目的,明确感染是否发生以及病原体的类型。,3,感染性疾病的现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以及寄生虫等。 自从抗生素的发现和预防接种的实施,许多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体已消灭或基本消灭。 新的传染病陆续被发现,曾绝迹的老传染病部分死灰复燃。 条件致病菌感染比例增加。 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真菌感染的几率逐年增高。,4,临床病原体检查的基本程序,医生、护士、病人、检验师:正确采集运送标本。 检验科:直接镜检、免。</p><p>9、临床微生物室 日常标本的采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李慧平,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血培养采集运送规范,脑脊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采集时间:最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采集方法:通常用腰穿的方法采集脑脊液,整个过程需以最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采集量应2ml。 标本运送:抽取出之脑脊髓液分置于无菌试管内,迅速送至细菌室。如不能立即送检,将标本保存于35温箱或室温,不可放置于冰箱。,痰标本采集运送规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生殖道标本采集送检规范,应由临床医师采集,用无菌棉拭子采。</p><p>10、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主 要内容,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标本的运送与拒收原则 血液标本采集 尿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 痰标本采集 咽拭子标本采集,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用良好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供准确的结果或报告,正确规范的采集和运送标本,正确地选择检查目的和方法,标本采集是指采集患者体内的一小部分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反映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改变。,标 本 采 集,标 本 采 集,标本采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p><p>11、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二),程曦 检验医学院,复习提问,1. 试述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 脑脊液的检验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内容,1.呼吸系统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2.消化系统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3.泌尿系统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要求,1.痰液标本采集和验收、检验程序、检验方法(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粪便标本的检验程序、检验方法(标本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尿液标本的检验程序、检验方法(计数)。,第一部分 呼吸系统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概述,按解剖结构通常将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喉及喉以上呼吸。</p><p>12、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胡锡池,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准确的病原 学诊断的前提!,标本采集、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分析前程序包括: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 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 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 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 传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 有80%的报告最终可 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微生物样本采样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采样后立即送检。</p><p>13、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主 要内容,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标本的运送与拒收原则 血液标本采集 尿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 痰标本采集 咽拭子标本采集,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用良好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供准确的结果或报告,正确规范的采集和运送标本,正确地选择检查目的和方法,标本采集是指采集患者体内的一小部分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反映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改变。,标 本 采 集,标 本 采 集,标本采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p><p>14、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内容,1.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一、血、骨髓、静脉导管标本 二、痰及下呼吸道标本 三、尿液标本 四、大便标本 五、生殖道系统标本 六、化脓和创伤标本 七、穿刺液标本 八、眼、耳、鼻、咽拭子标本 九、组织标本,一、血、骨髓、静脉导管标本,(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 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 1. 发热(38)或低温(36) 2. 寒战 3. 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杆状核白细胞增多) 4. 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9/L) 5. 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p><p>15、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输,微生物室,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在医学高度发展,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代的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现代感染性疾病在病原学上的新特点,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医发(2008130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 ),2012年4月24日卫生部84号令发布 2012年8月1日起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