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 1 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学习目标。稻地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难点。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Tag内容描述:<p>1、第 1 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学习目标: 1、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3、理解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 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 1、 观察法: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看书中图片,通过图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相关的 知识; 2、列表法:通过列表的方法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p><p>2、稻地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审批人: 编号: 执教人: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班级:七年级 课题:秦朝的统一 ;秦的暴政与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 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认识秦统一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事实, (3)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稠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评价秦始皇; 独立自学: 一、秦朝的统一 1、从。</p><p>3、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学习目标1.说出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五霸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3.复述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4.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秦国的崛起和东进。预习导学1.春秋五霸分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p><p>4、第19课文字演变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字起源的传说、记事方法。2.把握甲骨文的含义、文字结构及意义。3.把握汉字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地位。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为什么这样说呢?(二)试一试1.你能说一说关于我们汉字起源的传说和古代的记事方法吗?2.你能否给大家讲一下汉字的真正起源,可否举例说明。 3.试着解决一下课本阅读与练习4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跟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你能讲述。</p><p>5、第21课 诸子百家教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课堂流程:第一课时(预习+展示)1、 导入(1分钟)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列国并立、大国兼并,制度改变。导出文化。</p><p>6、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序号:10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 1 分课时:1 主备人 王思博教学目标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2.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预习准备通读课文,把本课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教具学具挂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学 案导 案(一)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阅读教材56页-57页。</p><p>7、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和宗教。2.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3.掌握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学习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学习难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课前预习】1.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2.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p><p>8、初中历史复习导学案年级七科目历史周次执笔人课时学案序号班级课题七上1-5课备课组长审核学校审核姓名教师寄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目标我国远古居民概况和 原始农耕的概况;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的兴亡史,灿烂的青铜文明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p><p>9、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编制人:王健峰 审核: 李梅梅 编号:11课题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文景之治”【学习难点】休养生息“五环节”自主学习环节环节一:自主预习阅读教材51-52页“西汉的建立”,回答问题:1.时间: 。2.人物: 。3.都城: 。环节二:精讲点拨 “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为什么汉初的统治者要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环节三:合作探究阅读以下史料,讨论回答: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p><p>10、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18课 三国鼎立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成的。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这一共同结果的原因。</p><p>11、历史导学案答案,第5课西周的兴亡,活动一:(1)答:上述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实行这项制度的是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2)答:实施的对象是周王室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p><p>12、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课标要求 1 了解东汉的建立 光武中兴等史实 2 知道东汉外戚 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 知道黄巾起义 1 西汉灭亡 公元9年 外戚 夺取政权 改国号为 2 公元23年 起义军攻杀王莽 推翻 政权 3。</p><p>13、第 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总第 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班级 学习目标 1 了解夏 商 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 发展的情况 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 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 理解奴。</p><p>14、七年级历史上册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案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 金文等字体 知道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为例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 金文的字体 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为例 了解青铜器制造过程工艺 2 过程与方法 尝试识别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通过游戏认识甲骨文与汉字一脉相承的关系 欣赏青铜器的视频短片 想象青铜器制造过程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