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2
⒈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为。⒊在均值不等式中a、b既可以表示数。1、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满足 (c+di)(x+yi)=(a+bi) (c+di≠0)的复数 x+yi。如果它如果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线段。今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加倍。
数学3.2Tag内容描述:<p>1、32 均值不等式 学案【预习达标】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为 ;几何平均数为 均值不等式是 。其中前者是 ,后者是 如何给出几何解释?在均值不等式中a、b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代数式,但都必须保证 ;另外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试根据均值不等式写出下列变形形式,并注明所需条件)(1)a2+b2 ( ) (2) ( )(3) ( ) (4)x (x0)(5)x (x0) (6)ab ( )来源:www.shulihua.net在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必须注意a+b或ab是否为 值,并且还需要注意等号是否成立。</p><p>2、3.2 均值不等式 教案教学目标:推导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个重要定理.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推导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个重要定理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1:abbb,bcac(或cba+cb+c(或acac-b(移项法则)(2):ab,cda+cb+d4、若ab,且c0,那么acbc;若ab,且cb0,且cd0,则acbd(2)、若ab0,则anbn (n,且n1)(3)、若ab0,则 (n。</p><p>3、3. 2 对 数 与 对 数 函 数 3.2. 1 对 数 及 其 运 算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 热点 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第 三 章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 ) 知识点二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四 第 一 课 时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提示:3 3 提示:不存在 提示:利用对数求解 返回 对数的概念 对于指数式abN,把“以a为底N的对数b”记作 , 即 其中,数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 做 ,读作“ ”. logaN blogaN(a0,且a1) 真数b等于以a为底N的对数 返回 返回 根据对数的定义:对数式blogaN是abN的另一种形式 问题1:试求2log24的值 提。</p><p>4、复数的除法 1 复数除法的法则 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满足 (c+di)(x+yi)=(a+bi) (c+di0)的复数 x+yi , 叫做复数a+bi除以复数c+di的商, 记作 . a+bi c+di 2 a+bi c+di = (a+bi)(c-di) (c+di)(c-di) = (ac+bd)+(bc-ad)i c2+d2 + = c2+d2 ac+bd bc-ad c2+d2 i (c+di 0) 因为c+di 0 即 c2+d2 0, 所以商 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a+bi c+di 3 例3 计算:(1) (1+2i)(3-4i) 解:(1+2i)(3-4i)= 1+2i 3-4i = (1+2i)(3+4i) (3-4i)(3+4i) = -5+10i 25 5 1 5 2 =-+i . 4 (2) (3+2i) (2-3i) = 解: 3+2i 2-3i (3+2i)(2+3i) (2-3i)(2+3i) = (6-6)+(4+9。</p><p>5、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由于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p><p>6、3.2比例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活动五,活动六,活动七,a:b=c:d,比例的基本性质,问题:如果它如果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线段,即: (或a:b=c:d) 学生探索: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bd 得: 。,活动一:探索比例基本性质,ad=bc,即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那么ad=bc,1、已知四条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 段,即 则下列各式成立吗?,活动二:比例变换感触新知,先阅读P67例,然后分三个小组探索讨论, 再由小组派代表来进行表述。,活动二:比例变换感触新知,1由此可得。</p><p>7、数学接力赛 x 2x 2x 3 2x 3 2x 3 5 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 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叫做代数式的值 例 当a 3 b 1时 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1 a b 2 a 2ab b 3 a b 4 a 2ab b 解 1 当a 3 b。</p><p>8、数学备课大师 全免费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1课时 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 掌握合并同类项解 ax bx 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判别解得合理性 3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沟通 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 1建。</p><p>9、3 2 3空间的角的计算 空间向量的引入为代数方法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解题时 可用定量的计算代替定性的分析 从而避免了一些繁琐的推理论证 求空间角与距离是立体几何的一类重要的问题 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我们主要研究怎么样用向量的办法解决空间角的问题 空间的角 空间的角常见的有 线线角 线面角 面面角 空间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故我们研究线线。</p><p>10、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2.1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一、实例分析了投资回报率和奖励模型两个实例,使学生对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和对数增长具有一种感性,自变量增大时指数函数为一次函数方案2 :第一天10元,之后每天比前天多10元。 方案3 :第一天的回报为0.4元,今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加倍。 您选择哪种投资方案?q1:在示例1中,有哪些关系? 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p><p>11、3.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请同学们考虑: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 步骤是什么?,1、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2、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注意 计算判别式),3、依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不 等号方向,写出不等式的解集。</p><p>12、九年级数学(上)第三章 圆,3.2 圆的对称性,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的两条弧.,老师提示: 此定理是圆中一个重要的结论,三种语言要相互转化,形成整体,才能运用自如.,驶向胜利的彼岸,CDAB,如图 CD是直径,AM=BM,例1 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变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弧CD,点O是弧CD的圆心),其中CD=600m,E为弧CD上的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