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课时安排说明本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并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三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Tag内容描述:<p>1、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毕达哥拉斯,第六章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潘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探索,做一做:小组活动1:请同学制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想一想:观察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得到一个怎样的四边形?对边有什么特征?,问题二:你能给平行四边形下定义吗?,对角线: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平行四边形。</p><p>2、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问题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角是同位角?,温故知新,问题3:同位角具备什么关系能够判断直线ab?你的依据是什么?,知识加油站,1.图中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理由。,2.3与6。</p><p>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温故知新,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一条直线不动,另一条直线转动时,新课探究垂直的定义,探究活动一:问题1: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问题2:垂线用什么数学符号表示?问题3:垂直定义的数学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p><p>4、2.3平行线的性质,萧县赵庄中学张秀荣,A,B,课堂练习:已知直线AB及其外一点P,画出过点P的AB的平行线.,问题: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动手画一画!,(1)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使之与直线a,b相交,并标出所形成的八角(2)测量上面八个角的大小。</p><p>5、3、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1)因为1=5(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0(已知)所以ab(),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1)测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图。</p><p>6、平行线的性质 习题 一 选择题 1 如图 AB CD 直线BC分别交AB CD于点B C 若 1 50 则 2的度数为 A 40 B 50 C 120 D 130 2 如图 AB CD C 80 CAD 60 则 BAD的度数等于 A 60 B 50 C 45 D 40 3 直线c与a b均相交 当a b时 如图 则 A 1 2 B 1 2 C 1 2 D 1 2 90 4 如图 ABC中 A。</p><p>7、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本节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并初步认识 三线八角 中的同位角 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 三线八角 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 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三 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 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 三线八角 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 而不。</p><p>8、练习设计 1 下列图中 1和 2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2 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 若其两次拐弯后仍沿原方向前进 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 第一次向左拐30 第二次向右拐30B 第一次向右拐30 第二次向左拐130 C 第一次向右拐50 第二次向右拐130D 第一次向左拐50 第二次向左拐130 3 如图 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 其依据是 A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p><p>9、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 补角 余角及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和性质 2 能够对简单图形写出几何过程 3 能作简单的尺规作图 教学重点 1 补角 余角及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和性质 2 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 教学难点 1 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的区别 2 能根据条件对简单图形写出几何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结构 相交线与平行线 补角 相交线 平行线 现实世界 探索直线平行的特征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p><p>10、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第二章 回顾与思考 学 习 目 标 1 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 将本章内容条理化 系统化 2 在具体问题中 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 3 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又可以开阔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学 习 难 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学 习 过 程 集 体 备 课。</p><p>11、课题 2 1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1 认识垂线 理解互相垂直和垂足的含义 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 2 通过折纸 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画法及有关性质 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会判断图形中点到直线的距离 4 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垂直的定义 垂线的画法和性质 难点 垂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的应用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p><p>12、2 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 萧县赵庄中学 张秀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 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 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 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梳理旧知 引出新课。</p><p>13、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4 用尺规作角 四川省大竹县高穴中学 范维明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 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 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尺规作图的活动 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感受到尺规作图在数学当中的一定作用 获得了从事尺规作图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p><p>14、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本节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并初步认识 三线八角 中的同位角 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 三线八角 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 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三 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 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 三线八角 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 而不。</p><p>15、第二章 回顾与思考 全章知识回顾1 概念 相交线 平行线 对顶角 余角 补角 邻补角 垂直 同旁内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平行线 2 公理 平行公理 垂直公理 3 性质 1 对顶角的性质 2 互余两角的性质 互补两角的性质 3 平行线性质 两直线平行 可得出 平行线的判定 或 或 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 1 垂线段定理 2 点到直线的距离 7 辨认图形的方法 1 看 F 型找同位角 2 看 Z 字型找内。</p><p>16、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1课时 知识回顾 问题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 问题2 如图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分别有何关系 问题3 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 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 b 它们分别平行吗 你能验证吗 考考你的眼力 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 b 它们分别平行吗 你能验证吗 考考你的眼力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p><p>17、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回顾与思考 知识结构图 概念 性质填空 一 概念 两个角的和是 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两个角的和是平角 称这两个角互为 有公共顶点 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 二 性质 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 相等 对顶角 直角 补角 对顶角 同角或等角 补角 相等 余角 补角 1 已知一个角为50度 则它的余角为度 补角为度 小结 求余角 补角的方法 求一个角的余角 就用90 去减这个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