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1
人教A版必修一&#183。数学 第2课时 补集及集合的综合应用 人教A版必修一&#183。并能解答简单的应用 题. 人教A版必修一&#183。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年 月 日 讲次。
数学必修1Tag内容描述:<p>1、人教A版必修一新课标数学 第2课时 补集及集合的综合应用 人教A版必修一新课标数学 目 标 要 求 1.了解全集的意义和它的记法理解补集的概念,能正确运用 补集的符号和表示形式,会用图形表示一个集合及其子集的补集 2会求一个给定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并能解答简单的应用 题. 人教A版必修一新课标数学 热 点 提 示 1.类比数的加法、减法运算,理解集合的并与补运算,结合实 例理解集合的运算 2解决集合的运算问题,关键在于确定集合的元素,应充分 利用Venn图使它形象化,或通过等价转化使它具体化. 人教A版必修一新课标数学 人教A版必修一。</p><p>2、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 集合的含义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u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 列举法:。</p><p>3、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目 标 要 求 1.掌握常见增长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并体会其增长快慢 2理解直线上升,对数增长,指数爆炸的含义 3会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对数学模型的应用意识.,热 点 提 示 学习本节内容时,应充分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等工具作出一些特殊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利用图象的形象直观得到这几类函数图象的增长规律,进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熟练掌握这一规律后,还应注意灵活地运用它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1三种函数模型的性质,2.函数yax(a1),ylogax(a1)和yxn(n0)增长速度的。</p><p>4、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一、知识点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1.集合定义: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2.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表示法:列举法1,2,3,、描述法x|P、韦恩图、语言描述法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正整数集N.5.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5.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或)、真包含于、集合相等.6.集合的运算(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p><p>5、数学必修1 综合练习选择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选对得5分,选错和不选均得0分.满分50分. 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2、设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p><p>6、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 课程要求 本章通过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的方法 使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函数模型的实例 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进。</p><p>7、数学必修1 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的 1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 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实践操作 也可借助计算机演示 取一张纸 在其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象的图形 然后按如下操作并回答相应问题 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p><p>8、数学必修数学必修 1 创新卷 三 创新卷 三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 每小题 5 分 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设集合 A a b 集合 B a 1 5 若 A B 2 则 A B A 1 2 B 1 5 C 2 5 D 1 2 5 2 设 f x 3x 3x 8 用二分法求方程 3x 3x 8 0 在 x 0 2 内的近似解的过程中 计算得。</p><p>9、必修1函数部分教学交流 北京市育才学校李晶璇2008 7 17 困难的准备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主线之一新课标与原大纲的比较必修1函数部分的教学建议 困难的准备 变化 课程理念的变化 教材内容的变化 教学方式的变化衔接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能力的衔接课时 课时紧张程度 知识讲授程度 题目训练程度教材 B版教材与其他教材 变 教教材 为 用教材教 一 构建共同基础 提供发展平台 二 提供多样课程 适。</p><p>10、必修1复习总结,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一、集合的概念与性质,1.集合的定义,具有某些公共属性的确定对象的全体,2.集合的分类:,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3.集合的性质:,确定性、无序性和元素互异性,5.集合间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二、函数及其性质,1.函数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 f , 对于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数 x, 在集合 B 中都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