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第五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论。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对本质问题。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Tag内容描述:<p>1、绪论: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为什么?逻辑起点是学习。逻辑起点,就是一门学科理论开端的那个范畴。这一范畴是从众多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最普遍的概念, 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容和灵魂,是理论研究的起始问题与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学习是这一学科的开端范畴,也是整个逻辑体系中最基 本的要素,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要解决的最根本的矛盾和完成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制定 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艺术、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围绕学习这个根本展开和发展的。二、。</p><p>2、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计划浦东教育发展研究教师发展中心中学政治组一、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按照市教研室及浦东教发院有关工作要求,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主要职责,立足学科发展,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课程指导力;聚焦课堂,加强教学指导,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完善教研机制,强化制度管理,提高教研效能;开展多样化的研讨活动,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各项学习宣传活动,增强学科育人功能。二、主要工作和措施(一)立足学科发展,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课程指导力。 1、积极研究高考改革方案对。</p><p>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教学大纲 刘强主编 高教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1、西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1)、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2)、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2、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3、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课的建立和发展 2、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第二节 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p><p>4、第五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论,本章重点,讲概念的艺术 教学启发的艺术 提问的艺术,目录菜单,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返回,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具有艺术的一般 特征 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因素,一、教学是一门艺术,3,返回,创新 育人,二、教学艺术的本质,返回,研究的目的不同 研究的范围不同,三、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返回,区别,联系,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理论基础 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的深化和发展,提高维新功能 激发动机功能 全面育才功能 优化氛围功能,四、教学艺术的功能,返回。</p><p>5、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本章重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目录菜单,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对本质问题,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规律,第二节 学生的学习力,第四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对本质问题,返回,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思想政治学科 教学过程是一 种 特 殊 的,认识,过 程,实 践,转 化,过 程,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复杂性,实践性,开放性,开放,1.教学结构,2.教学方法,3.课堂权利,4.教学时空,双主体性,1.教师,2.学。</p><p>6、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第五章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法选择,一、教法选择的依据,1. 教学目的 2. 教学内容 3. 学生 4. 教师 5. 环境,效益标准 时间标准,二、好方法的标准,1.要看运用它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2.要看运用它能否准确的展现教学内容 3.要看运用它能否减轻学生负担 4.要看教师运用起来是否顺手 5.要考虑环境的可能性,三、怎样选择教法,1. 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吃透“两头。</p><p>7、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第六章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艺术论,第三节 课堂教学操作的艺术,四、讲解技能,主要指讲解概念、原理技能,是指教师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阐释、说明、分析、论证概念、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技能。,(一)概念、原理讲解的类型,1. 解说式,指教师运用学生耳闻目睹的一些事例或其他的一种材料,引导学生从事例或材料的情境中接触概念和原理,从感知到理解;或者把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对概念、原理作出准确而恰当的解释,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