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 过程与方法 在案例探究中提高分。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Tag内容描述:<p>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p><p>2、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转变观念1需要转变的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2意义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二、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3)政府行为的调整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p><p>3、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程标准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习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认识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2.联系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重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转变观念阅读教材P94P96第一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发展观(1)传统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观2.资源观(1)传统资源观(2)可持续发展资源观: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p><p>4、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转变观念1需要转变的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2意义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二、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3)政府行为的调整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预防污染为主,严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管管理;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完善各种环境税。</p><p>5、第二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阶段人地关系史前文明时期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1)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已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天人合一”理论、“顺天时,量地利”思想、因地制宜等。温馨提示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p><p>6、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核心要点突破,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深化透析,第 三 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水平达标,课标领航,课程标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 了解: 1.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的观念。 掌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应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基础知识梳理,一、环境问题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个是_________层面上的,一个是社会行为层面上的。 二、转变观念 1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发展就是_________,国民生产总值(GNP)成了衡量发。</p><p>7、第2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整合,知识点1 转变观念,转变观念,转变观念,知识点2 调整行为,知识点3 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拓展,1.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考点探究,探究一:下图为东南丘陵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分析在当地 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推广使用沼气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为居民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p><p>8、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我们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呢?,请举例: 你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有哪些?,案例:(自来水的收费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资源的价格只是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如自来水的价格只反映自来水的生产成本(也包括自来水厂的利润),而水本身的价值没有计算在内。,思想观念,社会行为,思想观念为什么重要?,转变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由追求经济增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由资源无限无价为资源有限有价,由忽略环境价值为环境无。</p><p>9、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人类必须首先改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A发展就是经济增长B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发展的标志C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D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2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做法是()A控制人类的发展,使环境尽快恢复原始面貌B扩大围湖造田的面积,使粮食增产,缓解人地矛盾C加速开采自然资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D既满足人类。</p><p>10、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识记基础梳理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阶段人地关系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1)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已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天人合一”理论、“顺天。</p><p>11、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认识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联系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重点),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基础知识梳理,经济增长,教材梳理1 转变观念,阅读教材P94P96第一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发展就是_____________。,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发展,劳动,2.资源观,(2)可持续发展资源观:重新认识和评。</p><p>12、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通过对比的方法,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方面与传统发展观的不同。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实现可持续。</p><p>13、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p><p>14、成才之路 地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图版 必修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 滚动检查反馈 自学园地 助学园地 巩固园地 2014 北京海淀区期末统测 美国 国家地理 杂志称。</p><p>15、成才之路 地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图版 必修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 滚动检查反馈 自学园地 助学园地 巩固园地 2014 北京海淀区期末统测 美国 国家地理 杂志称。</p><p>16、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四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 选择题 2018新乡一模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 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 据此。</p><p>17、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浙江省杭州浮山村地处杭州市西南城乡结合部 是一个以种植 养殖业为主体 加工 销售相配套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尝试探究 依据图示和材料 试述该工程的综合效益 提示 通过对畜禽粪便的。</p><p>18、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三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8濮阳模拟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回答1 2题 1 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 崇拜自然 B 改造自然 C 征服自然 D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p><p>19、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 过程与方法 在案例探究中提高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