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案1 传统文化的继承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Tag内容描述:<p>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传承文化的继承一、选择题1中韩两国虽然都过农历新年,但春节的习俗却各有特点。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B)A相对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C相对渗透性D渐趋同样性解析中韩两国虽然都过农历新年,但春节的习俗却各有特点,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项正确;A项题干没有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2下图牌匾的内涵。</p><p>2、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传承文化的继承基 础 演 练一、选择题12016年春节,一种叫“中国红”的剪纸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这些灯笼透出浓浓的“年味”,看上去很喜庆,很多市民买回家,挂在窗前,图个喜庆。材料表明(A)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劳动人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对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p><p>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1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7日在曲阜开幕。作为全球儒学爱好者共同追崇的文化盛事,今年孔子文化节的主题确定为“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开幕式以家齐、国治、天下大同的理念讲述中国故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包装,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表达有机结合,使得整场开幕式更具时代性,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首次设立第二现场,邀请孔子第七十八代孙孔维克领衔20余位知名书画家集体创作巨幅长卷孔子周游列国图,通过与第。</p><p>4、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 高考在本课的命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均有;答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扣住题眼,抓住关键词,大部分考题难度适中。 2. 本课近三年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考情分析】,高考命题要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方面的资讯;2011年3月两会与本课知识相联系的部分。,【考向预测】,重点提。</p><p>5、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案1 传统文化的继承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春节,人们要全家团圆,贴春联,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中秋节,人们吃月饼,赏月。而端午节。</p><p>6、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4分 共48分 1 楚辞 有 朕幼清以廉洁兮 之语 东汉王逸有 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 之释 现代汉语词典 把廉洁解释为 不损公肥私 贪污 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 为民务实清廉 的新要求 这表明廉洁文化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具有社会历史。</p><p>7、2019 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镜头一 磨剪子来 戗菜刀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 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 叫卖大王 臧鸿的原声 剃头挑子 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 同仁堂的药罐 全聚德的匾额 六必居的酱缸 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 上300余件展品 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 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 让参观者留连。</p><p>8、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四课 A组 基础巩固 1 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 拿起鼠标以后 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古为今用 B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 应该继承和发展 C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传统文化都是精粹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A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 C夸大了。</p><p>9、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学习目标 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 贾思勰和 齐民要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王羲之与 兰亭序 顾恺之与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范缜与 神灭论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 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 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p><p>10、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前自我把脉 1 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2015北京高考26A 2 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2015山东高考31A 3 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2014浙江高考31 4 传统美德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2014北京高考24B 5 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2014四川高考7 6 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2013浙江高考31B。</p><p>11、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分析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 自主学习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含义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 世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影响和地位 传统习俗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p><p>12、在继承和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 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 创造力 影响力的坚定信念 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 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p><p>1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 学习重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 教材助读 1 传统文化面面观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具有 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 就没有文化的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指在一定 中约定。</p><p>14、复习问题: 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2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3、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4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我的音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要素,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 要得到欧美各国的注意,其实中国文化是出发点。 觉得自己应该走不同的路,别人不要走。 别人之所以注意到我,是因为他们认为我的音乐和别人不一样”,情景导入:情景分析:1,如何看。</p><p>15、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习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理解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难点突破】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p><p>16、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习目标】1、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预习案一、 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p><p>17、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p><p>18、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2.近。</p><p>19、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同步高考真题1(2013北京卷2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2(2013广东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