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
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学习目标定位1知道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1海洋可利用空间及特点可利用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空间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我国生物灾害的地理分布2了解我国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3了解我国生物入侵情况及
新高中地理Tag内容描述:<p>1、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北大仓,北大荒,人类行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课程标准,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一、自然环境,观察: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p><p>2、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中的大坝,田纳西河流域风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典范,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了解田纳西河的位置和范围,识记它的地形、气候、资源特征。2了解田纳西河治理前后的状况及治理过程。,学习目标,从图中找出:支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干流、分。</p><p>3、章末整合,整合提升,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路分析方法,区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流域特征、评价流域开发的基本思路,(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温带季风气候,雨。</p><p>4、学习目标1.解释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2.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区时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课堂小结,课堂检测,自主预习,1.成因2.意义:对调节有重要作用。,不发光,不透明,一半,自转,地表温度,思考“昼夜现象”与“昼夜。</p><p>5、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定位 1 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 并理解两者的区别 2 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理解其含义 3 了解古典园林 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 4 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 5 初步形。</p><p>6、第一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 史记 中记载 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江南卑湿 丈夫早夭 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据此回答1 2题 1 秦汉。</p><p>7、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 阐述太阳的大气层结构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一 宇宙 1 物质性 宇宙是由 星云。</p><p>8、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旅游者不合理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 2 理解生态旅游的含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形成正确的旅游价值观念 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 一 旅游环境问题 1 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对于保护环。</p><p>9、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 什么是环境 1 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 2 人类环境的组成 1 生物要素 森林 野生动物等 2 非生物要素 大气。</p><p>10、第一单元 第二节 课时1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比较 基础过关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 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 据此完成1 2题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 都临海洋 B 都处在大河的入。</p><p>11、第2课时 时差的产生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 以河流 风 洋流等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一 产生时差 1 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同一纬度的地区 东。</p><p>12、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A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 5分 共50分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1 2题 1 下列古诗与所对应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p><p>13、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A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 5分 共50分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 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p><p>14、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黄山风景名胜区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的特点 形成及游览方式 从而学会对自然景观的欣赏 2 了解云南元阳梯田景区和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古城区形成的自然条件 景观特征。</p><p>15、第3课时 水文灾害 生物灾害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学习目标 1 掌握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 发生季节和地区 危害及灾害链 2 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 危害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世界两条主要自然灾害带 分析各大洲自然灾害。</p><p>16、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B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 每题2 5分 共50分 大陆赠台大熊猫 团团 和 圆圆 于2008年12月23日晚间抵达台北 住进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 团团 和 圆圆 抵达新家。</p><p>17、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1课时 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学习目标 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 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严重的 环境污染 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 资源。</p><p>18、第2课时 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习目标 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大气圈 1 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氧气 一切生物 必需的物质。</p><p>19、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特征 一 地球的自转 1 概念 地球本身围绕其 的旋转运动 2 特征 1 方向 自西向东 2 周期 参照物 自转角度 时间 内涵 恒星日 某一 除太。</p><p>20、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 学习目标 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进而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的长短 1 昼孤和夜孤的界线 晨昏线 2 特点 2 变化规律 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