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基础过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4题。1中西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2东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a b c d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4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a吉、皖、湘、琼 b晋、内蒙古、陕、桂c豫、黑、赣、鄂 d冀、鲁、辽、粤答案1.c2.d3.d4.c解析第1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第2题,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但能源不足,靠近沿海,不具备沿边经济贸易优势。第3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4题,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及其简称。中部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区有: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56题。5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答案5.d6.a解析第5题,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等10个省级行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6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78题。矿产和能源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7.上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a b c d8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c劳动力素质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答案7.d8.d解析第7题,由表可知,矿产和能源资源优势突出,但经济基础最差、发展水平最低、对外开放程度最低,因此为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水平高,经济外向型明显,因此为东部经济地带;各方面都居中,为中部经济地带。第8题,产业结构差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三次产业比重差异。9读下图,完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问题。(1)能把三个经济地带联系起来的交通干线有_铁路和_航线。(2)中部地带北部的_平原和_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_。这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3)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带,其中,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在_,该省粗铜冶炼布局的区位优势条件,除原料丰富外,还充分利用了省内的_资源。(4)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把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主要是将_充分结合利用。答案(1)陇海长江(2)松嫩三江三江平原产粮多,当地消费少(3)东川水能(或电力)(4)东部地带的资金、技术与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10下面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三大产业比重图和三大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表,读后完成下列要求。年份1980198519901995东部52.352.953.858.3中部31.231.129.827.6西部16.516.016.414.1(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地带名称。a是_,b是_,c是_。(2)a、b、c中产业结构较优的是_,其原因是_。(3)b经济地带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_、_。目前,该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_。(4)列表比较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成因分析abc答案(1)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2)cc地带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a、b地带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3)27%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4)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成因分析a居中居中农业的自然条件差b最低最慢闭塞,社会经济基础差,改革开放起步较晚c最发达最快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基础好,改革开放起步早【能力提升】读“我国各省(区、市)某项指标统计地图(图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回答1112题。11该指标最可能是()。a人口数量 b石油储量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12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量的差异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答案11.a12.a解析第11题,图中显示,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人口数量较大的省(区、市)面积较大,而北京、天津、宁夏、西藏等人口较少的省(区、市)面积较小,故该图最可能是按人口数量这一指标绘制的。第12题,图中东部省(区、市)面积大于西部省(区、市),即东部省(区、市)的人口数量较大,这是由于东部地处平原、丘陵地区,且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远比西部优越,故东部人口数量大于西部。如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图,回答1314题。13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乙14就乙省区而言,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a b c d答案13.b14.c解析第13题,分别读出甲、乙、丙三省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率由小到大的顺序,可以确定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读图可知,甲、乙、丙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中,丙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之和最大,据此可确定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丙。第14题,首先读出乙省区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和产业结构,然后进行比较,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最高(约48%),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约15%),故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最低;与此相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最低(约19%),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约49%),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材料二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地带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数值(万km2)比重(%)数值(万)比重(%)数值(万km2)比重(%)各省区合计960100.0126 050.0100.0135 539.1100.010 753东北及东部沿海170.4317.854 113.442.986 236.063.615 936中部及近西部312.6932.666 915.953.144 700.433.06 680远西部478.2649.85 020.74.04 602.73.49 168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1)请写出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位于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跨经度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2)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方式 (3)关于“新三大地带”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有()。东北及东部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