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
识写2.ppt 2.硬笔书写楷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数学价值的基本认识。数学的基本。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节世界各国对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外语课程整体发展趋势。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图是美国初中生在外语课、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
新课标解读Tag内容描述:<p>1、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重点内容解读,(一)识字与写字,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写1.ppt。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识写2.ppt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识写3t.ppt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识写4.ppt 4.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识字与写字,常见题型: 1 用合适的办法,学会下面带点的字。 2 判断下面各组汉字声母相同的一组是( ):3 判断各组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4读拼音,写词语。 5 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划“ 。</p><p>2、课程标准 ” 解读,一、为什么要课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回顾,1950年8月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中学教学计划(草案) 1957年6月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58年3月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63年7月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草案) 1981年4月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1990年3月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1996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行) 2001年1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课程体系重建,课程体系重建,二、“课程标准 ”____ 解读,一、课程。</p><p>3、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重新认识数学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基本理念(1),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有趣的数学。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好的数学。,必需的数学包括什么?,对数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发展和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数学语言读、写、讨论和交流的本领。 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什么意思?,面向全体,必须适应每位学生的 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 承认差异,尊重。</p><p>4、初中课标解读,(七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前世今生 1.历史教学大纲 2.历史课程标准 3.大纲-课标对比研究 4.初中历史教育现状 5.课标的修订 二、七年级课标及其解读 1.七年级概述解读 2.阶段“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解读 三、历史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问 1.2011版的课标是另起炉灶,是对2001版的颠覆吗? 2.如何看待呈现方式的变化? 3.新课标如何看待、如何解决“难、繁、偏、旧”? 4.三维目标还能作其他的表述吗? 5.课标给教科书编写预留了多大的空间? 6.课标为教师教学搭建了怎样的平台? 7.课标是如何为学生。</p><p>5、新课标解读 一 课程性质发生了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工具性 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人文性 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开拓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加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良好的品格与价值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程基本理念发生了变化1。</p><p>6、第一,国际外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2,第一学时,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3,第一节世界各国对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外语课程整体发展趋势,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图是美国初中生在外语课、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5、法国规定小学生从7岁开始学习外语包括英语。 图为法国小学的课程。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唐山师范学。</p><p>7、解读新课标 研究新变化2001年版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比解读,平果县职业教育中心 陆春苾,一、课标的功能,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什么,怎样教;教到哪个学段,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必须明确课标要求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二、修订课标的背景,2001年:国家启。</p><p>8、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陈士荣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