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6.8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教案
6.8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理解并运用等角(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能力目标。经历、观...第4章图形的认识4.3角4.3.2角的度量与计算第2课时余角和补角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X90180相等相等CCCCC∠AOD与∠DOC。
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6.8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教案Tag内容描述:<p>1、6.8 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难点:有关概念的区分和计算.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察图6-41,12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再观察图6-42,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合作。</p><p>2、6.8 余角和补角(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运用等角(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难点:运用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进行相关计算。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P164“做一做”第3题,通过此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二)探究新知:OCAOCA1、如图:已知AOC,作出它的余角和补角(只要满足条件的角都。</p><p>3、教学课件,数学 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第6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6.8 余角和补角,6.8 余角和补角,1,2,比萨斜塔,互为余角(互余):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1、2互为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1,3,比萨斜塔,互为补角(互补):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1、3互为补角,即:1是3的补角, 或3是1的补角.,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 90,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如图1 与2互补, 与互补 ,如果1。</p><p>4、6.8余角和补角1如图,AOBCOD90,则AOCBOD,这是根据( )A同角的余角相等 B直角都相等C同角的补角相等 D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相等(第1题) (第2题)2如图,从点O看点A,下列表示点A位置正确的是( )A北偏西50B西偏北40 C北偏西40D北偏东503如图,AOCBOC90,24,则图中互为余角的角共有( )(第3题)A2对 B3对 C4对D 5对4的补角与的余角相等,则与的关系是( )A互余B互补C比大90 D比大905若互余的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则这两个角的平分线组成的角( )A等于45。</p><p>5、第2课时余角和补角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重点)2能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和简单的推理(重点)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二。</p><p>6、4.3 角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第2课时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p><p>7、第4章图形的认识,4.3角4.3.2角的度量与计算第2课时余角和补角,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X,90,180,相等,相等,C,C,C,C,C,AOD与DOC,AOD与BOE,DOC与COE,COE与BOE,相等,AOD与COE都是,DOC的。</p><p>8、6.9 直线的相交第1课时 对顶角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相交线、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能力目标: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画法及表示法。难点:例2 需利用有关余角、对顶角的性质,且含较多的说理过程。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如。</p><p>9、第2课时 垂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表述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力目标: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垂线,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线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把一张正方形纸片按下图方式折叠,得到1,1是什么角?把这张纸片展开,如下图,AB、CD是两条折痕,相交于点O,则AOC、AOD、BOC、BOD与1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什么角?由此发现这两条相交直线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情况? 。</p><p>10、第3课时 垂线段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力目标: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情感目标:经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线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6-55,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 O, A1,A2,A3,其中POl(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p>
【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6.8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教案】相关PPT文档
【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6.8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教案】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