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崔主编。目 录。学习目标。严重感染、溶血性贫血。中胚叶造血期。制造各种血细胞。全部。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Tag内容描述:<p>1、儿科护理学 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 主讲:施珍妮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第二节 小儿贫血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小儿造血的特点 熟悉小儿血液的特点 熟悉小儿贫血定义及分类 掌握二种营养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小儿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造血与血液特点 病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儿造血与血液特点 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中胚层造血期中胚层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骨髓造血 骨髓造血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骨髓外造血 1 1 一.小。</p><p>2、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 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第第5 5版)版) 主编:崔主编:崔 焱焱 赵秀芳赵秀芳 (四川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护理学院)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Hematologic Disorders 目目 录录 儿童造血及血液特点 小儿贫血 概述概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出血性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血友病 1 2 3。</p><p>3、儿科护理学,第十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白宇霞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目 录,学习目标,掌握营养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身体状况、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熟悉儿童贫血的分度和分类方法以及上述疾病的病因、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 了解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以及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 学会按照护理程序对常见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一、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胚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 当机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查外周血可见。</p><p>4、第九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 护理,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造血特点,卵黄囊,肝,骨髓,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 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 胚胎2月起肝、脾造血期 胚胎5月以后骨髓 出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红髓黄髓 骨髓外造血:严重感染、溶血性贫血,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肿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需要增加造血时,它可转变为红。</p><p>5、第十一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一、小儿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 (1)中胚叶造血期:从胚胎第3周起,在卵黄囊上形成许多血岛,其间的细胞分化为原始的血细胞,至胚胎第6周后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胚胎第68周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主要造有核红细胞,也可造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胚胎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以后逐渐减退,至生后45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主要造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5个月后逐渐停止造红细胞和粒细胞,仅保留造淋。</p><p>6、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小儿造血特点,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早期) 肝、脾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中期)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后期) 胚胎期造血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胚胎期造血,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为生后主要造血部位,制造各种血细胞。 骨髓分为 红骨髓 骨髓现实的造血能力 黄骨髓 骨髓潜在的造血能力 婴儿期:全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