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医学影像学教学片消化系统(一)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医学影像学教学片一、急腹症医学影像学教学片正常腹部X线平片胁腹线腰大肌医学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消化系统(一)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一、急腹症正常腹部X线平片胁腹线腰大肌腹部
医医学影像学Tag内容描述:<p>1、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 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消化系统(一) 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一、急腹症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正 常 腹 部 X 线 平 片 胁腹线 腰大肌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胃肠金属 异物)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肾脏输尿管结石)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膈下游离气体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膈 下 游 离 气 体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CT膈下积气积液及腹膜炎腹水征象 医学影像学教学片 肠梗阻: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 机械性:单纯性和绞。</p><p>2、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消化系统(一),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一、急腹症,正常腹部X线平片,胁腹线,腰大肌,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胃肠金属异物),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肾脏输尿管结石),膈下游离气体,膈下游离气体,CT膈下积气积液及腹膜炎腹水征象,肠梗阻: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 机械性:单纯性和绞窄性; 动力性:麻痹性和痉挛性; 血运性:肠系膜血栓形。</p><p>3、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影像技术学,2,3,推荐参考书,4,第一章 绪论,内容提要 医学影像学与影像技术学 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概述 X线成像系统 一、X线的物理学基础 二、医用诊断X线装置 三、 X线成像理论,5,第一节 医学影像学与影像技术学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1895年11月8日发现X线,拉开了医学影像学发。</p><p>4、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课件,第一章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第一节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简史,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thelmConradRoentgen,18451923)在。</p><p>5、读片测试题 (人卫版本科五年制第7版),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病历描述:左肺上叶可见一结节样高密度影,界清,大小约*X*,边缘可见较多毛刺影,部分较长,边缘与左侧胸膜有牵拉。余所见肺野未见明显异常征象。两侧肺门未见明显增宽,纵膈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两侧胸膜未见增厚 诊断:左肺下叶结节,肺Ca首先考虑。</p><p>6、消化系统的影像诊断,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消化系统(一),温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一、急腹症,正常腹部X线平片,胁腹线,腰大肌,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胃肠金属异物),腹部基本病变腹内高密度影(肾脏。</p><p>7、第十三章,食管与胃肠道,学习目的, 掌握胃肠道各种检查的价值与限度 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和病员如何准备检查 掌握胃肠道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本知识,一X线检查: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法二CT与MRI检查:主要用作肿瘤分期,胃肠道检查技术,Barium study, double contrast technique,Angiography,Carcinoma of rectum,Carcinoma of esophagus,Carcinoma of stomach,胃肠道正常影像和基本病变,正常表现,观察内容:粘膜:走行、光滑度、连续性、宽度管壁:柔韧性,CT、MRI片上的厚度管腔:大小,舒缩度,钡剂通畅度器官:位置,动度, 正常形态:扩张。</p><p>8、1医学影像学题库章节内容题目数量编写第一篇总论第一篇总论39戚跃勇第二篇骨关节第二篇骨关节100张冬第九章肺与纵隔105邹利光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60戴书华第三篇胸部第十一章乳腺10廖翠薇第十二章急腹症22刘卫金第十三章食道、胃肠道疾病第四篇腹部与骨盆第十四章肝胆胰脾79孙清荣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36第五篇中枢神经与头颈部第十六章头颈部13王文献第六篇介入放射学第六篇介入放射学20刘卫金2试题及答案题目标注第一篇总论第一章X线成像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9题(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A型题1下述X线特性中,不属于。</p><p>9、骨关节系统实验 骨质疏松 软化 p32 脊椎与骶骨之间有位移 骨质软化 佝偻病 vitb缺乏 骨皮质变薄 边缘模糊不清 骨膜增生与骨皮质相连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中期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膜与骨皮质相连长成的新生骨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坏死 转移瘤 慢性骨脓肿 骨质破坏 与坏死 骨质是否有残留 中间为死骨周围密度减低 坏死的 长骨结核 气骨 偏心性骨质破坏 骨巨细胞瘤 永久性 可以看见骨及 骨巨细胞瘤 骨膜反应 骨肉瘤(融骨性) 成骨型骨肉瘤 层状增生骨化 融骨性转移瘤 骨膜三角看不到 融骨与成骨转移 同时存在 成骨型转移瘤 密度增高是肿瘤。</p><p>10、乳腺,第一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第一节,一、正常X线表现(1),1.乳头及乳晕:乳晕区皮肤厚度为1mm5mm 2.皮肤:皮肤厚度约0.5mm3mm,下后方邻近胸壁反褶处最厚 3.皮下脂肪层:介于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之间,厚度为5mm25mm,为高度透亮带,第一节,一、正常X线表现(2),4.悬吊韧带:皮下脂肪内纤细的线状影,基底在浅筋膜浅层,尖端指向乳头 5.浅筋膜浅层:皮下脂肪层与腺体组织间,一连续而纤细的线样影,可呈锯齿状,其尖部为悬吊韧带附着处,正常x线(图),第一节,一、正常X线表现(3),6. 腺体组织:片状影,随年龄增长及是否生育而不同 7. 乳导。</p><p>11、医学影像学总论Practice of medical imaging,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梁爽,医,学,影,像,medical,imaging,绪 论introduction,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一,一,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姆.卡特.伦琴,伦琴1895年12月22日拍摄人体手部第一张X照片,1、影像诊断学X线的发现:1895.11.8 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伦琴1895年发现X线不久,X线被用于人体进行疾病诊断。</p><p>12、1,腹部1 急腹症,重庆市中山医院放射科 徐 刚E-mail:xugang19680808126.comTel:13635421780,2,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腹部疾病的总称。涉及消化、泌尿、生殖及循环等系统。起病急,变化快,需要及时鉴别和认定影像检查对多数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概 述,3,腹部平片正常表现,实质器官轮廓:肝、脾、肾,等。空腔脏器:胃、大肠,等。腹壁及盆壁:胁腹线(flank stripe)、肾周脂肪线、腰大肌、腹壁,等。,4,正常腹部CT表现,5,基本病变影像表现,6,基本病变表现,腹腔积气腹腔积液肠管积气、积液和扩。</p><p>13、1.透视检查的基础是利用X线的是: A光学作用 B生物作用 C穿透作用 D电离作用 E荧光作用 2.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其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A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率 B提高了图像显示能力 C降低X线曝光量 D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 E曝光宽容度增加 3.蝶鞍侧位片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 A10.5mm,9.5mm B11.7mm,9.5mm C12.0mm,10.0mm D5。</p><p>14、精品文档 中枢(P1-18) 一颅内病变 1 水肿:T1值和T2值延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2 出血:急性血肿(3天内) 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亚急性血肿(3天-2周) T1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推进,周围出现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慢性血肿(2周以上) 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3 梗塞:急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修复。</p><p>15、医学影像学复习 总论复习1 X线产生的三个条件2 X线机的三个组成部分3 X线的四个特性 穿透性与电压 物质密度 厚度的关系4 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5 X线检查的方法 人工对比 自然对比 呼吸系统复习1 纵隔分区与纵隔肿瘤的关系2 肺野的分区是病变部位描写的需要3 肺门 肺纹理的分布 结构4 肺野密度减低病变 肺过度充气 肺气肿 肺大泡 气胸5 肺段性 小片状 渗出性病变 肺炎 支原体肺炎 肺结。</p><p>16、总论,X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ConradRntgen)发现了X线,不久被用于人体疾病检查,由此而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技术的发展(1),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亦获得了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和核素-闪烁显像(-scintigraphy),影像技术的发展(2),70和80年代分别开发。</p><p>17、一、 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