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中医诊断学试卷(A)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A 型题(请从每题备选答案中选择 1 个最佳答案。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 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诊断学Tag内容描述:<p>1、精品文档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 5、6、7、8、9、10、11、 12、13、14、 15、二、单项选择题。</p><p>2、201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 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 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 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 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战国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p><p>3、201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 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 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 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 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战国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p><p>4、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 要 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 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 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 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 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战国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p><p>5、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 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 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 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p><p>6、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即 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 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 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p><p>7、免费提供 TXT UMD JAR 电子书下载, -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 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 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 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 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p><p>8、问问 诊诊 1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 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 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一切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一 种方法。 2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弥补其他三诊的不足,以利于全面、 系统收集病情资料 起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环境安静,聚精会神 态度和蔼,激发信心 语言通俗,慎用术语 重点全面,系统全面 必要提示,避免暗示 4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 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p><p>9、中医诊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00个)1属神气不足的是哪项 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形体赢瘦精神不振2失神最主要的病机是 A脏腑虚弱功能低下 B脏腑精气严重亏损 C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D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3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可见于 癫病狂病痫病中风 4面色萎黄由哪种原因所致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脾肾虚寒,健运失职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湿热内蕴,胆汁外溢5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暴露,舌紫暗,为瘀血内阻于。</p><p>10、舔 棒 骂 批 嫉 访 蔼 尚 埔 打 崖 泣 浆 姚 珊 钥 犀 麦 癸 幂 站 桨 策 矾 莆 寂 裴 甭 迹 爬 治 讥 6 、 中 医 诊 断 学 诊 断 与 病 案 6 、 中 医 诊 断 学 诊 断 与 病 案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诊断与病案诊断与病案 俭 启 设 哄 彼 昭 鼻 脏 浙 陌 忠 溪 倡 堑 话 怂 昂 冶 臣 碾 棺 鲸 我 减 打 扛 篆 抽 惩 醒 伐 馏 6 、 中 医 诊 断 学 诊 断 与 病 案 6 、 中 医 诊 断 学 诊 断 与 病 案 诊断 第一节 诊断 诊断,也称诊病,即在临床上对病人所患疾病给以高度的概括,并给以符合病情,切中病机的 恰当病名和证名。诊断包括证。</p><p>11、中医诊断学 刘晓伟 48249 lxw11fimmu.com 由南方课件网(nfkj.com)友情提供,欢迎上传, QQ1894255,投稿邮箱:tougaonfkj.com 教学目的 1.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 基本原则 2.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与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鉴别要点 中医“症”、“证”、“病”的含义 绪 论 l诊 - 诊察、了解 l断 - 分析、判断 l地位 - 桥梁课 学术地位 中医基础 桥梁课 中医临床 主要内容 * 基本原理 *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 学习方法 一、主要内容 *诊法 (4) *。</p><p>12、中医诊断学 中诊目录中诊目录 绪论 上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二章 望诊 第三章 舌诊 第四章 闻诊 第五章 脉诊 第六章 按诊 中篇 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中医诊断学 绪绪 论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概 念 绪论 诊断:诊,验也,视也,即诊察了解;断, 即分析判断。诊断,即察看、询问、检查病人,收 集。</p><p>13、第三节 三焦辨证 创立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应范围:温热病 湿温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温热论 上焦: 心肺 中焦: 脾胃 下焦: 肝肾 袁 淘 疥 缉 锻 达 锗 聊 纤 漂 辕 罩 函 阉 蓖 雨 酗 旷 砍 绚 央 旭 妇 锦 揽 下 涌 硅 樊 槐 镇 贬 中 医 诊 断 学 第 六 章 其 他 辩 证 ( 三 三 焦 辩 证 ) 中 医 诊 断 学 第 六 章 其 他 辩 证 ( 三 三 焦 辩 证 ) (一)上焦病证 (1)温病初起,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 (2)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高热,咳喘气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身灼。</p><p>14、中医诊断学,许家佗,Blog: http:/jater.ucblog.com E-mail: xjtfudan.edu.cn Tel: 51322114(O) Office: 7412,许家佗,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绪 论、总论,诊,断,记录,(一)诊法,“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不适应的感觉; 体征:客观检测出的异常征象。 二者常合称为广义“症状”,简称“症”。,(二)辨证,证的概念(中医学特有): 约定:阶段性;。</p><p>15、第一章 闻 诊1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臭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嗅气味: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病室的气 味。2、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化中产生的。所以通过闻声和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疾病。3、闻诊的历史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盛衰状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以病人语言、咳嗽、喘息、呕吐、呃逆、肠。</p><p>16、“西学中”考试(考核)公共课复习试题中医诊断学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A.肾 B.肝 C.脾 D.以上都不是2.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A.阳明潮热 B.气虚发热 C.湿温潮热 D.阴虚潮热3.表实证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A.头身困重、脉浮缓 B.发热面赤、无汗 C.恶寒、头身疼痛D.恶寒发热、无汗4.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可诊断为( )。A.肝火。</p><p>17、病后阳虚 畏寒肢冷,蜷卧喜暖,神疲乏力,嗜睡 懒言。病例:上呼吸道感染退烧后,外 感风寒伤阳,气虚低热。 病危假神 面色苍白沉浊,忽然微有红润; 周身大肉已脱,腹大青筋气喘, 突然目光有神,言语响亮。 鼻出血血迹未干臌胀。 病例:癥积日久,精气衰竭, 虚阳浮越。(肝硬变并发肝癌) 癫狂 自言自语,喜笑怒骂,有如讲演, 比比划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不分时间场合,完全丧失理智。(狂证) 病例:狂证。气郁化火,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证,狂躁型) 目暗睛迷无神 目不欲睁,暗淡无光,神志不清, 面色苍白,消瘦口开。 病例。</p><p>18、中医诊断学A1 型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A.濒湖脉学 B.难经 C.脉经 D.中藏经 E.察病指南 答案:C 2.以下哪项不属中医诊断的基本原 则 A.诊法合参 B.整体观念 C.诊法与辨证 D.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E.整体审察 答案:C 3.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张仲景 C.滑寿 D.华佗 E.巢元方 答案:E 4.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 A.诊法合参 B.整体审察 C.诊法与辨证 D.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答案:C 5.病人的病情表现不宜称作 A.症状 B.病候 C.病机 D.病形 E.病状 答案:C 6.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 A.世医得效方 B.诊家枢要 。</p><p>19、查看答卷 中医诊断 学 总共100题共100分 查看试题范围:显示全部试题 仅显示答错试题 仅显示未答试 题 仅显示答对试题 考试编号:K09059答题开始时间: 2013-04-12 11:00:22 答题结束时间: 2013-04-12 11:00:56 考生姓名:学员考试时间:00:00:34分钟总得分:0分 评卷人: 系统自动评卷 评卷时间: 2013-04-12 11:00:56 一. A1/A2型题 (共100题) 1. 痢疾的基本特征是 A.完谷不化 B.里急后重 C.肛门下坠 D.滑脱失禁 E.大便稀溏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答题分析:里急后重是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p><p>20、阿坝师专2009-2010学年第(2)期考试试卷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教学班号: 考生学号: 考生姓名: 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6.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