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自动控制原理题

并求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回复时间。2、求传递函数。2、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4、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与程序控制系统。1-3 题1-3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题1-3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1-2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题Tag内容描述:<p>1、P244 6.1(0.05改为0.01,20化成弧度 )练习6.1设单位负反馈火炮指挥仪伺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输出位置的允许误差小于20,试求: (1)确定满足上述稳态误差要求的最小K值,并确定在此K值下 的稳定裕度; (2)用频域法设计一串联超前补偿装置,使相位裕度不小于450 , 并检验相应的幅值裕度。 解: 确定满足上述稳态误差要求的最小K值 1 绘制未补偿系统的伯德图,求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2 3 计算超前补偿网络 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补偿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计算 值 超前补偿装置在处的幅值 4 对应的伯德图中紫红线所示。由该图可见,。</p><p>2、自动控制理论复习资料自控期考试卷一、计算题1、已知二阶控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求其自然振荡角频率和阻尼比,并求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回复时间,超调量。(6分)解: 二阶控制系统的标准形式为(1分)对比得:,解得:(1分)所以自然振荡角频率为5 rad/s,阻尼比为0.6.上升时间(1分)峰值时间(1分)回复时间;(1分)超调量(1分)2、简化下列自动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并写出简化后的传递函数。(10分)解:因此,其传递函数为:(2分)3、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求取K的取值范围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10分)解:,其闭。</p><p>3、第5章5-1 5-2 (1)(2)5-3 (1)(2)(3)(4)(5) (6)(7)(8)5-4(1)(2)(3)(4)(5)(6)(7)(8)5-5(1)(2)(3)(4)(5)(6)(7)(8)(9)(10)5-6 (a) (b)(c) (d)5-7 (a)稳定 (b)稳定 (c)稳定 (d)不稳定(e)不稳定 (f)不稳定 (g)不稳定 (h)稳定5-8 (a)不稳定 (b)稳定 (c)稳定 (d)稳定 (e)稳定5-9 (a)不稳定 (b)稳定 (c)稳定5-10 稳定5-11 1:稳定 2:不稳定 3:稳定 4:不稳定5-12 不稳定5-13 此题传递函数改为或 幅值穿越频率,。5-14(1),(2),5-15 5-16 5。</p><p>4、三、(8分)试建立如图3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并求传递函数。图3解:1、建立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根据KCL有 (2分)即 (2分)2、求传递函数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2分)得传递函数 (2分)四、(共20分)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图41、写出闭环传递函数表达式;(4分)2、要使系统满足条件:,试确定相应的参数和;(4分)3、求此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4分)4、时,求系统由产生的稳态误差;(4分)5、确定,使干扰对系统输出无影响。(4分)解:1、(4分) 2、(4分) 3、(4分) 4、(4分) 5、(4分)令:得:五、(共15分)已知某单位反馈系。</p><p>5、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参考资料一、基本知识1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输入量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2、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框图和信号流图。4、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与程序控制系统。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6、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7、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p><p>6、自动控制原理精华1-3 题1-3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题1-3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增高,炉温就上升,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p><p>7、自动控制原理习题一、(20分) 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解:所以: 二(10分)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判断该系统的稳定性,若闭环系统不稳定,指出在s平面右半部的极点个数。(要有劳斯计算表)解:劳斯计算表首列系数变号2次,S平面右半部有2个闭环极点,系统不稳定。三(20分)如图所示的单位反馈随动系统,K=16s-1,T=0.25s,试求:(1)特征参数; (2)计算%和ts;(3)若要求%=16%,当T不变时K应当取何值?解:(1)【解】:(1)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因此有:(2) (3)为了使%=16%,由式可得,当T不变时,有:。</p><p>8、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题3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快速性和 。2、控制系统的 称为传递函数。一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二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根轨迹法或 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和 ,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5、线性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纵坐标取值为 ,横坐标为 。6、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Z = P - R ,其中P是指 ,Z是指 ,R指 。7、在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定义为 。是。</p><p>9、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1、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0s+1)/(100s+1),则该校正装置属于(B )。3分2、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A)3分3、 在系统中串联PD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D) 3分A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B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C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D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4、 用超前校正装置改善系统时,主要是利用超前校正装置的(A )3分5、I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B )9分6、 设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当频率从0变化至时,其极。</p><p>10、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该原理说明,两个不同的作用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系统时的响应,等于(两作用量单独作用的响应之和)。2、连续LTI系统的时域模型主要有三种:(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其主要性质有:(固有性)、(公共性)和(可运算性)等。3、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有(频域法),时域法,根轨迹法等。3、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相互转化。由微分方程得到传递函数通过(拉氏)变换实现。由传递函数到频率特性通过(将 S替换为j)实现。4、离散系统的主要数学模型是(差。</p><p>11、1-1解释下列概念系统 反馈 自动控制 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恒值控制 随动控制1-2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1-3什么是开环和闭环控制,说明其特点。1-4什么是恒值和随动控制系统,说明其特点。1-5简述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主要问题。1-6举出一个你熟悉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说明其输入量和被控量,简要分析其组成和功能。2-1列写图示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为输入,为输出2-2列写图示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为输入,为输出2-3列写图示电路的传递函数,其中为输入,为输出。a。</p><p>12、专业资料分享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理论 (A/B卷 闭卷)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5分)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 输入 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 扰动 的前馈复合控制。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则G(s)为 G1(s)+G2(s)(用G1(s)与G2(s) 表示)。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则无阻尼自然频率 ,阻尼比 ,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 。5、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则该系统。</p><p>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参考资料 一、基本知识1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输入。</p>
【自动控制原理题】相关PPT文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补偿与综合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题】相关DOC文档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doc
自动控制原理梅晓榕习题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全大题完整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题目含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重点试题.doc
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习题(含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3答案与试题.doc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复习题.doc
自控原理双语习题.doc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与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题目(含答案).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