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_第1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_第2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_第3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_第4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此答案來自網上。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練習一(P123)一 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 (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 之(丿部) 亞(二部) 常(巾部)卍(十部) 受(又部) 嚴(口部) 隣(邑部)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怡(心部) 攻(攴部) 書(曰部) 民(氏部)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貳(貝部)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 。 康熙字典 “隣”字在阜部, “鄰”字在邑部。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 ”的“行”讀什麼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 5 種讀音,在辭源中有 4 種讀音。其中 xng、xng、hng 、h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 (讀音爲 xin) 。“行窳”的“行”讀 xng。三 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1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 )曾,副詞,乃、竟。2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 )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 )或,無定代詞,有的。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 )自,假設連詞,苟、如果。常“自非”連用。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一,副詞,皆、都。四 什麼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麼?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六書,卽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如:目、舟、鳥、手、馬。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如:亦、末、本、刃、上。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从、北、莫、休、明。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如:吐、忙、胡、破、故。關於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一般認爲,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2後假借爲代詞“然” ;“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爲新舊之“新” ;“莫”是“暮”的古字,後假借爲無定代詞; “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後假借爲代詞;“而”本義是鬍鬚,後假借爲連詞。五 什麼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什麼意義?怎樣辨別詞的本義?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由於漢語歷史久遠,我們所說的本義只能是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證明的本義。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發展、演化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重要意義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精確地掌握詞義。其二,可瞭解詞義演變的不同情況及其規律,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詳知一個詞意義的古今演變情況,明白它爲什麼有這樣的意義。其四,可以瞭解字形與意義、古義與今義的聯繫,理性地掌握詞的意義。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從分析字形入手。因爲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意義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字形所反映出來的意義往往是其本義。這就需要瞭解字形演變的歷史,特別要當心字體傳訛的情形。其次,確定詞的本義,還必須要有實際的語言資料加以證實。一般說來,一個字的字形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實際語言中作爲詞的意義相符合時,就是它的本義。必須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較爲準確地辨別詞的本義。六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屬於六書的哪一類?根據字形判斷它們在句子中是本義還是引申義?1北山愚公長息曰。 (列子湯問 )息,會意字,從自從心。 “自”卽“鼻” ,古人認爲心氣必從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義是呼吸。此處是“歎息”義,爲引申義。2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列子湯問 )尾,象形字,本義是尾巴。 說文解字分析爲從屍從毛(篆文毛字倒寫) ,認爲是會意字。此處是“岸、邊”的意思,爲引申義。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英,形聲字,從艸,央聲。本義是花。這裏的“落英”卽落花,用的是“英”的本義。4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范仲淹岳陽樓記 )景,形聲字,從日,京聲。本義是日光。這裏的“景明”卽陽光明亮,用的是本義。驚,形聲字,從馬,敬聲。本義是馬受驚。這裏用於形容波浪,爲引申義。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范仲淹岳陽樓記 )集,會意字,從木從隹。本義是鳥聚集,這裏說沙鷗飛落在一起,用的是本義。錦,形聲字,從帛金聲。本義是絲織物上的花紋,引申出色彩豔麗義。這裏用來形容魚的色彩豔麗,用的是引申義。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水經注巫山、巫峽 )旦,會意字,日在地平線上,本義是早晨。這裏的“霜旦”卽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義。7而河間王琛最爲豪首。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豪,形聲字,從豕,高省聲,本義是豪豬。豪豬的毛長而硬,有強橫、不好惹等特點,故引申出“有權勢的” 、 “豪奢”的含義。這裏的“豪”是豪華奢侈的意思,爲引申義。首,象形字,本義是頭。後引申出“開端” 、 “第一”等含義。這裏是首位、第一的意思,爲引申義。8蓋本不足以記斯樓。 (汪琬傳是樓記 )本,指事字,本義是樹根部,引申出“本來” 、 “原來”等含義。這裏是本來的意思,爲引申義。七 解釋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並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A)組: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間,參與。引申義。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史記陳涉起義 )3間,暗地裏,秘密地。引申義。3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史記管晏列傳 )間,縫隙,空隙。本義。4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間,小的,偏僻的。引申義。5間命工斲木爲橱,貯書若干萬卷。 (汪琬傳是樓記 )間,隔些時候。引申義。6對曰:“願少間。 ”(史記淮陰侯列傳 )間,避開別人。引申義。 7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間,乘間,暗中。引申義。8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 )間,破綻、漏洞,可以乘虛而入的空子。引申義。 9韓信使人間視。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間,秘密地,暗地裏。引申義。10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蘇軾赤壁賦 )間,中間。引申義。(B)組:1 發使使燕。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 )發,派遣。引申義。2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孟子梁惠王上 )發,發放倉糧賑濟災民。引申義。3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 )發,射箭。本義。4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戰國策齊策四 )發,啟封。引申義。5 夫鵷鶵發於南海。 (莊子秋水 )發,出發。引申義。6 春心莫共花爭發。 (李商隱無題 )發,開放。引申義。7 舜發於畎畝之中。 (孟子告子下 )發,興起。引申義。8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爲政 )發,發揮。引申義。9 文物以記之,聲明以發之。 (左傳桓公二年 )發,發揚。引申義。10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老子第三十九章 )發,震動,爆發。引申義。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詞或詞組,並說明它們古今意義的變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詞義的擴大、縮小,哪些是詞義感情色彩和輕重的變化:1飲於河渭。 (山海經夸父追日 )河,古代專指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論語子路從而後 )丈人,古代是對老年人的尊稱,今專指岳父,詞義範圍縮小。43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水經注巫山、巫峽 )響,古代指回聲,今泛指聲音,詞義範圍擴大。4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恨,古義遺憾,今義仇恨,詞義程度古今不同,古義輕,今義重。5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貨,古有錢財、貨幣、出賣、貨物等意義,今義爲貨物,詞義範圍縮小。售,古義賣出去,今義賣,詞義範圍擴大。6書於石,所以賀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所以,古代是詞組,表示憑藉、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結論等,今義是連詞,用於因果關係的複句中,引出結果或結論,詞義範圍縮小。遭,古義爲遇上時機,今義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詞義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義,今貶義。7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范仲淹岳陽樓記 )排,古義衝擊,今義排列。詞義轉移。8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范仲淹岳陽樓記 )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詞義轉移。國,古義國都,今義國家,詞義範圍擴大。9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 (汪琬傳是樓記 )購,古義懸賞徵求,今義購買,詞義範圍擴大。10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 (汪琬傳是樓記 )窮,古義指不通達,今義貧窮,詞義範圍轉移。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標點: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誤“默然”爲“默默” ,今正。譯文:謝安和客人下棋。過了一會兒,謝玄從淮上派來的使者到了。謝安看完了書信,沉默無語,慢慢地把臉轉向棋局。客人問淮上戰局的情況,謝安回答說:“孩子們已經大破敵人。 ”意色舉止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標點: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列子說符第八 )譯文:從前有一個想要得到金子的齊國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賣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問他說:“人們都在那裏,你爲什麼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 ”標點: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卽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卽前後呼噪爲應。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閧發,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計此關5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遊雖險,而奇當爲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程敏政夜渡兩關記)譯文: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過了正午。不想只走到這里就停下,問驛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騙我說,到傍晚的時候,還可以到達滁州。上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裏記住了這件事。到了清流關,天已經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趕路。山口兩個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頭。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後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出颯颯的聲響。於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着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遊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練習二(P381)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 ,是本義。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 ,舊注訓爲“邊” ,字義與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 、 “見識短” ,爲引申義。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 ,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 )從字形看, “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 ,字形與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 、“至” ,是引申義。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 )說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 ,與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相合,是本義;而在第一句中義爲“快” 、 “急速” ,是引申義。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卽今所謂“家鄉、鄉里” 。 “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 、 “同鄉” ,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 ,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二 什麼叫詞類活用?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麼區別?舉例說明。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6有另一類詞的功能。這就叫做詞類活用。例如: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曹子手劍而從之。 ”“手”本是名詞,句中是動詞“拿”的意思,還帶了賓語“劍” ,臨時具有了動詞的意義和語法特點,就是詞類活用。 水經注巫山、巫峽:“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東”字本來是個方位名詞,這裏臨時具有了動詞義“向東流” ,作謂語,是詞類活用。又如蝜蝂傳:“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 ”句中的“高” 、 “大”原是形容詞,這裏是使動用法,臨時具有了動詞義,用作謂語,也都是詞類活用。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是:1兩者表達的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 ,而意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主語)認爲賓語怎麼樣” 。如史記鴻門宴:“項伯殺人,臣活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臣(指張良) ”使賓語“之(指項伯) ”活了下來;後例的“美”是意動用法,其含義是主語“吾妻”認爲賓語“我(指鄒忌) ”長得漂亮。2兩者的使用範圍不同。能夠有使動含義的詞有動詞與活用爲動詞的名詞、形容詞等,而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名詞的活用。三 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幾種被動句式。1 “於”字被動句式。將介詞“於”放在動詞的後面引進行爲動作的主動者。如孫子兵法行軍篇:“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擒於人”卽被他人擒獲。2 “爲”字被動句式。將介詞“爲”放在動詞的前面引進行爲動作的主動者,有時“爲”後的主動者可以不出現。如韓非子五蠹:“而身爲宋國笑。 ”“爲宋國笑”卽被宋國人恥笑,出現主動者“宋國” ;又戰國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爲戮沒”卽被殺戮, “爲”後沒有出現主動者。3 “爲所”被動句式。“爲”字被動句式的動詞前加“所”字構成。主動者置於“爲”與“所”之間,有時主動者可以不出現。如漢書霍光傳:“衛太子爲江充所敗。 ”“爲江充所敗”卽被江充敗壞, “爲”與“所”之間出現了主動者“江充” ;又張中丞傳後敘:“嵩將詣州訟理,爲所殺。 ”“爲所殺”卽被殺害, “爲”與“所”之間沒有出現主動者。4 “見”字被動句式。將“見”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式,不能引進主動者。如韓非子說難:“厚者爲戮,薄者見疑。 ”“見疑”卽被懷疑。5 “見於”被動句式。是“見”字被動句與“於”字被動句的結合, “見”放在動詞前表被動含義, “於”放在動詞後引入主動者。如史記楚世家:“必見欺于張儀。 ”“見欺”卽被欺騙,又用“於”引入主動者“張儀” ,“見欺于張儀”卽被張儀欺騙。6 “被”字被動句式。將“被”放在動詞的前面構成被動句,也可由“被”直接引進主動者。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被謗”卽被譭謗, “被”不引入主動者;又蔡邕被收時表:“臣被尚書召問。 ”“被尚書召問”卽被尚書召去問話, “被”引入主動者“尚書” 。四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 、 “卽” 、 “維” 、 “惟” 、 “非”是不是判斷詞,爲什麼?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乃” 、 “卽” 、 “維” 、 “惟” 、 “非”都不是判斷詞。因爲它們都不具備判斷詞的性質。 “乃” 、 “卽”是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就” 、 “便”等,所以當漢語中出現判斷詞“是”以後,它們還可以用在“是”前,構成“乃是” 、 “卽是”等,可理解爲“就是” 、 “便是” 。 “維”也可寫作“惟” ,它是句中語氣詞,起引出謂語作用,不僅可以用於判斷句中,也可以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中。如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 ”“惟始作亂”卽開始作亂,7不能理解爲“是開始作亂” ,故“維”不是判斷詞。 “非”也經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前,它是否定副詞,不是判斷詞。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動句,哪些不是被動句,被動句有什麼不同形式: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 前句是,無標誌。2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是, “見於”式。3今單于新困於漢,而昆莫地空。 (漢書張騫傳 ) 前句是, “於”字式。4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史記鴻門宴 ) 後句是, “爲所”式。5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 前句是,無標誌。6爲漢使月氏,而爲匈奴所閉道。 漢書張騫傳 ) 後句是, “爲所”式。7才高見屈,遭時而然。 (論衡自紀 ) 前句是, “見”字式。8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孟子許行 ) 後句是, “於”字式。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賓語前置?哪些不是?說明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1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 )不是。之,代詞,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賓語。2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是。 “何厭”作“有”的前置賓語。之,代詞,複指前置賓語。3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傳齊桓公伐楚 )不是。之,連詞。前一個“之”用於主謂之間,後一個“之”用於定中之間。4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齊桓公伐楚 )是。 “不穀”作“爲”的前置賓語, “先君之好”作“繼”的前置賓語。之,連詞,用於定中之間。5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論語公冶長 )是。 “之”作“行”的前置賓語。之,代詞,代指所聞之事。6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 (汪琬傳是樓記 ) 不是。兩處的兩個“之” ,前一“之”字是代詞,代指書籍,用作賓語;後一“之”字是連詞,用於定中之間。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莊子逍遙遊 ) “奚以”是賓語前置,疑問代詞“奚”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之,動詞,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序和現代漢語有什麼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子罕 ) 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今:有何陋。賓語後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誰與守?” (孟子離婁下 )古:誰與守。 “誰”作介詞“與”的前置賓語。今:與誰守。賓語後置。3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論語里仁 ) 古:未之見。 “之”作動詞“見”的前置賓語。今:未見之。賓語後置。4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 ) 古:莫之能一。 “之”作動詞“一”的前置賓語。今:莫能一之。賓語後置。85 古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石鐘山記 )古:不余欺。 “余”作動詞“欺”的前置賓語。今:不欺余。賓語後置。6君奚爲不見孟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爲。 “奚”作介詞“爲”的前置賓語。今:爲奚,卽爲什麼。賓語後置。7然民雖有聖知,弗敢我謀;勇力,弗敢我殺。 (商君書畫策 )古:弗敢我謀,弗敢我殺。 “我”作動詞“謀” 、 “殺”的前置賓語。今:弗敢謀我,弗敢殺我。賓語後置。8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 ) 古:唯余馬首是瞻。 “余馬首”作動詞“瞻”的前置賓語。今:唯瞻余馬首。賓語後置。9聖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 古:孰法。 “孰”作動詞“法”的前置賓語。今:法孰,卽效法哪個。賓語後置。10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 古:惡乎長。 “惡”作介詞“乎”的前置賓語。今:乎(於)惡長,卽在哪方面擅長。賓語後置。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說明是屬於哪類活用(包括名詞用作狀語)1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 陋:形容詞意動用法。 “陋之”卽“認爲它(小丘)不好” 。2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論語子路從而後 )食、見:動詞使動用法。 “食之”卽“讓他(子路)吃” , “見(現)其二子”卽“使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3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朝:動詞使動用法。 “朝秦楚”卽“使秦國、楚國來朝拜” 。4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來:動詞使動用法。 “不能來”卽“不能來之” ,也就是不能使“遠人”歸順的意思。5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降:動詞使動用法。 “降巡”卽“使張巡投降” 。6 諸將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賈誼過秦論 )弱:形容詞使動用法。 “弱秦”卽“使秦國變弱” 。7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 )後一個“君、臣、父、子”名詞活用爲動詞。 “君君”卽國君要像個國君, “臣臣”卽大臣要像個大臣,“父父”卽父親要像個父親, “子子”卽兒子要像個兒子。8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記孫臏 )善:形容詞意動用法。省略了賓語“之” , “善之”卽“認爲他(孫臏)好” 。客:名詞作狀語。 “客待之”卽“像對待客人一樣地對待他(孫臏) ”。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荀子勸學 )水:名詞活用爲動詞。游泳的意思。10天下雲集而回應,贏糧而景從。 (賈誼過秦論 )雲、響、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 “雲集”卽像雲一樣地聚集, “回應”卽像回音一樣地應和,“景從”卽, 像影子一樣地跟從(“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的詞或詞組,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詞性、意義和用法有什麼不同?1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 (漢書匈奴傳 )少:古義爲稍,程度副詞;今義爲少,形容詞。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諸君。 (左傳昭公十年 )稍:古義爲逐漸,時間副詞;今義爲略微,程度副詞。93 紂貴爲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史記淮南王傳 ) 曾:古義爲竟然,情態副詞;今義爲曾經,時間副詞。4 不可,直不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義爲只、僅,範圍副詞;今義爲不彎曲,形容詞。5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史記孫臏 )因:古義爲就,副詞;今義爲因爲,連詞。6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漢書張騫傳 )竟:古義爲最終,時間副詞;今義爲竟然,情態副詞。7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 (史記劉敬傳 )但:古義爲只,範圍副詞;今義爲但是,轉折連詞。8 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 ”(韓非子十過 )雖然:古義爲雖然如此,詞組;今爲讓步連詞。按:教材引文誤“璧”爲“壁” ,今正。十 閱讀下面一段短文,說明文中“以”的詞性、意義和用法: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複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這段文字中共有六個“以”字,分別解釋如下:1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以,動詞,認爲,在句中作謂語。2必以倦而歸也。以,介詞,因,與“倦”構成介詞詞組作“歸”的狀語,引入“歸”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以,介詞,用、靠。與“其力”構成介詞詞組作“攻”的狀語,引入“攻”的憑依。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前“以”字是介詞,把,與“其力之所不能取”構成介詞詞組作“送”的狀語,引入“送”的東西。後“以”字是連詞,相當於“而” ,連接狀語與中心語。5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以,介詞,把,與“虞卿之言”構成介詞詞組作“告”的狀語,引入“告”的內容。十一 說明下列各句中加號的代詞的用法: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荀子勸學 )所:輔助性指示代詞,與“學”構成所字結構,指代學的東西。2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 (孟子許行 ) 諸:兼詞,相當於“之于” , “注諸海”卽“注之於海” 。3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 (論語爲政 ) 或:無定代詞,作主語,意思是“有的人” 。 奚:疑問代詞,用作狀語,意思是“爲什麼” 。4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者:輔助性指示代詞,用於數詞之後構成者字結構, “五十者”卽五十歲的人。5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 ”(韓愈原道 )斯:指示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這” 。何:疑問代詞,用作定語,意思是“什麼” 。10所:輔助性指示代詞,與動詞“謂”構成所字結構,指代所說的事情。6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左傳莊公十年 )其:第三人稱代詞,作定語,意思是“他們的” 。之:代詞,作“望”的賓語,指代潰逃的齊軍。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標點: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