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题_第1页
气象学复习题_第2页
气象学复习题_第3页
气象学复习题_第4页
气象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章 结论和大气一、名词解释:1.大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聚集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深厚的空气层。2.气象学:应用物理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3.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4.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5.气候: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大气状态,既包括极端状态,也包括平均状态。6.干洁大气:大气中除水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7.气压:单位水平面积上所受的大气静压力,其大小等于单位水平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8.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9.水汽压:大气中所含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10.饱和水汽压:在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所产生的分压强。1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即水汽密度。12.比湿: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13.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14.饱和差: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15.露点温度: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二、填空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Ar、O 2、N 2和、CO 2。2大气中 O3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短波紫外线;CO 2主要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3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水。4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扰动状况和电离状态,WMO 世界气象组织统一将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5个层次。5相对湿度为 80,当时空气中的水汽压为 20 hPa,则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是 25hPa。6写出下列气象要素的常用单位:辐射通量密度(w/m 2)、气压(hPa)、绝对湿度(kg/m 3)、相对湿度(%)、降水量(mm)、热容量(J/(m 3s))。7一团气压为 1000hPa,温度为 20,体积为 1m3的干空气,如果使其等压降温至 10,则其体积为 0.9659m3;如果使其等温变化至体积为 0.8m3,则其气压为 1250hPa。8一团比湿为 10g.kg-1,气压为 1000hPa 的湿空气,其水汽压为 16.1hPa;如果该湿空气的气压变为 990hPa 而没有产生水相变化,则其比湿为 10g.kg-1。三、选择题1某空气块其饱和水汽压为 40 百帕,实际水汽压为 10 百帕,则其饱和差为 30百帕。2当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之差越大,空气中的饱和差就越大,空气湿度就越小。3东北偏北风的字母表示为 NNE。4已知某气层实际水汽压为 40 百帕,则该气层的绝对湿度约为(B)g.m -3。A、40g.m -3 B、30g.m -3 C、53.3g.m -3 D、20g.m -35大气中的水汽(B)A、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B、对大气有保暖作用C、主要集中在 10km 以上气层中 D、随海拔高度没有变化6CO 2和水汽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部分。7.当饱和水汽压为 8hPa,相对湿度为 80,则水汽压为 6.4hPa。8当相对湿度为 100时,则(C)A、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 B、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C、气温=露点,饱和差=0 D、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四、问答题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气温直减率为 0.65/100m;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2大气中的 CO2具有哪些作用?答:(1)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CO 2浓度增加,植物净光合能力增强;(2)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降低地面的有效辐射,对地面起保暖作用。3大气中的水汽具有哪些作用?答:(1)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大气中诸如云、雾、雨、雪等的形成,是水汽直接参与下形成的;(2)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降低地面有效辐射,对地面起保暖作用;(3)水相变化伴随着巨大的热量转化,在热量由地面向上层大气传输中起重要作用。4大气中的杂质具有哪些作用?答:(1)影响大气的水平能见度;(2)能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对气温和地温有一定的影响;(3)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核心,对水汽凝结起重要作用。4.为什么对流层中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答:(1)由于对流层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近,地面长波辐射强度越大;(2)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主要是 CO2 和水汽,此二者的浓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故他们吸收的热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5为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在 2025km 处最高?答:由于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来源于:氧气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变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变成狊氧;在 55km 以上的高空,氧分子大部分变成了氧原子,氧分子浓度低,形成臭氧的机会少;在 10km 以下的低空,氧原子浓度小,形成臭氧的机会少;在 30-35km 高处,氧分子和氧原子浓度适当,最有利于臭氧的形成,然后通过向下垂直输送,使 20-25km 高处的臭氧浓度最大。五、计算题1.当气温为 15.0时,饱和水汽压为 17.1hPa,在气温为 26.3时,饱和水汽压为 34.2hPa,现测得气温为 26.3,水汽压为 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解:因为 U = e / E100,据题意当 t =26.3,则:E=34.2hPa, e =17.1hPa;因为 U =17.1 / 34.2100=50;又当 t=15.0,则 E=17.1hPa,此时 t=td (露点温度);答:相对湿度为 50,露点温度为 15。2.已知空气温度为 21.2,相对湿度为 79%,气压为 1005.3hPa,求空气的水汽压、绝对湿度、比湿和露点温度。解: 已知 t=21.2,rh=79%,P=1005.3hPa;水汽压:e=ew*rh,绝对湿度 a=0.217*e/T,比湿 q=0.622*e/P,露点温度 td 由式 e=6.11*10(7.45td/(235+td);计算饱和水汽压 ew=6.11*10(7.45t/(235+t)=25.3 hPa;水汽压 e=ew*rh=25.3*0.79=20.0 hPa;绝对湿度a=0.217*e/T=0.217*20.0/(21.2+273)=0.0148kg/m3=14.8g/m3;比湿 q=0.622*e/P=0.622*20.0/1005.3=0.0124g/g=12.4g/kg;露点温度 td=235*lg(e/6.11)/(7.45-lg(e/6.11)=17.5;答:空气的水汽压、绝对湿度、比湿和露点温度分别为20.0hPa、14.8g/m3、12.4g/kg、17.5。第 2 章 辐射一、名词解释: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辐射体表面的辐射能。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观测点地平面的交角。4.昼长或可照时间:太阳视圆面中心从出地平线到入地平线之间的时间间隔。5.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6.一个大气质量: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单位面积的太阳光束穿过的大气柱的质量。7.大气透明系数:穿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穿过前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比值。8.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9.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10.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11.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13.净辐射:某一作用面或作用层辐射能收入与支出之差。二、填空1.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2.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1;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 1的物体称为黑体。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方式有吸收、散射和反射。4.当绝对温度升高 1 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 16 倍,其放射能力最强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 0.5 倍。5.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 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放射能力是地表面的 160000 倍。(四次方)6.根据莱蕾分子散射定律,散射强度与投射在散射质点上的辐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物体表面的温度越高, 其表面放射能力越强。7.太阳常数的数值约为 1367Wm-2,当日出时角为-60时,昼长为 8 小时。8.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 0,冬至时为-2327。9.上午 8 时的时角为-60,下午 15 时的时角为 45。10.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11.在地面净辐射方程 B=(Sb+Sd)(1-r)-Ln 中,r 为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Ln 为地面有效辐射,Sb 为直接辐射,Sd 为漫射辐射。12.塑料薄膜覆盖,白天可透入太阳辐射,夜间可以有效的阻截地面辐射,可提高土壤温度。三、选择题1.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2.在北半球 23.5-66.5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3.地球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始终保持 66.5的夹角。4.随着海拨高度的增加,太阳直接辐射增强,其光谱中紫外线和蓝紫光成分增多;5.可见光谱区主要是指波长(C)微米的波谱部分。A、小于 0.38 B、3-5 C、0.39-0.76 D、大于 7606.玻璃温室对太阳短波辐射透射率高,对地面长波辐射透射率低。7.太阳辐射光谱中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是 475nm。8.在中纬地区,只要坡度小于中午太阳高度角,冬季北坡坡度增加一度,所得太阳辐射总量等于水平面(B)一度处的太阳辐射总量。A、纬度南移 B、纬度北移 C、径度东移 D、径度西移9.辐射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由许多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微粒组成,这些微粒称为量子。10.夏至日太阳赤纬为 2327。11.东坡向上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最早。12.根据维恩定律,地球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约为 10000nm。13.夏季,北京的黑夜比长沙短;冬季,南宁的白天比武汉长。14.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散射较多的结果。15.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可见光中。16.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17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加快四、问答题1.写出地面净辐射方程式,并分析地面辐射平衡的日变化规律及原因。答:地面净辐射公式为:B=(Sb+Sd)(1-r)Ln。一天中,白天(Sb+Sd)(1-r) Ln,B0,B 为正值;夜间 Sb+Sd =0,B=-Ln,B),随着纬度 的增大,正午 h 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 的增大,正午 h 逐渐增大;(3)对任何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 h 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 h 逐渐减小。6.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而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五、论述题1.试论述森林对林地净辐射的影响?答:从林地净辐射方程入手,阐述森林对林地净辐射方程中各分量的影响。2.论述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的变化规律。答:(1)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日变化规律:在晚上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 0,上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增大;中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也达到最大值;下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也降低;日落后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等于 0。(2)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年变化规律:在一年中,夏季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大,冬季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小,这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有关。(3)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太阳直射的纬度达到最大,由此向两极递减。这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有关。(4)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增大,这是因为辐射所经过的大气路程缩短,大气质量减少,对辐射的消弱作用降低的缘故。(5)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云量的变化:随着云量的增多,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减小。因为云量增多,对水平地面上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减弱也增强。3.试述到达水平地面上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变化规律?答:(1)水平地面上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日变化规律:在晚上水平地面上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漫射辐射,上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水平地面上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通量密度增大,总辐射也增大;中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水平地面上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也达到最大值;下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水平地面上太阳总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