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史课程笔记整理_第1页
马哲史课程笔记整理_第2页
马哲史课程笔记整理_第3页
马哲史课程笔记整理_第4页
马哲史课程笔记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mment 尧尧尧1: 古典经济学的重要贡献: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寻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和自然规律 ,并进而发现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Comment DD2: 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其实并非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后者在通过翻译进入德国学术界时产生的同义异名概念,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区分是考虑到德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由于其特殊社会环境而产生了迥异于英国的特点Comment DD3: 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关节点,劳动价值论,不是说明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而是说,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可以被储存下来。封建时代的雕梁画栋是用来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多数财富只能被储存在粮食之中,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被称作“奢侈品” 。到了斯密和休谟处,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创造的财富能够被储存在人的劳动之中,而这里的劳动是非常含混的,其直接表现为劳动力,再具体而言就是军事出战 。有意思的是,在中世纪思想史上value、power 和 virtue就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Comment DD4: 航路越远,收益越大说明:1.本笔记分为夹心笔记和胡大笔记两部分,夹心笔记综合逸佳、人赢和我三人的笔记而成,胡大笔记就只有我的笔记整理。2.打*处为不太清楚的地方,笔记可能有错误,而且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也比较乱,请见谅,大家有时间能互相帮助的也请帮忙补充。3.此处只是对课堂笔记收入,不包括教材,且鉴于夹心和胡大讲课都比较那啥,一些杂乱的问题(以及段子等)此文档不予收入,笔记中一些杂项(看起来与主干没什么关系的)以及笔记上的一些问题收入到批注中。而且由于笔记这种东西比较私人化,所以可能大家记得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可能缺的比较多,大家见谅4.最后强调一下,这个只是课堂笔记的整理,不适合直接用于考试,只是大家有需要的地方看一下而已,具体考试内容还需要大家自己复习教材。【除了胡大最后一节课提到的考试范围之外,在前几节课提到的考试内容我放在了最后考核说明部分】夹心部分1导论马克思思想的三个来源: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1.1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自我的设定和认知过程相关 时间问题 主客体问题黑格尔:自我意识、绝对精神、辩证法1.2古典政治经济学:注:此处顺便收入了讲解 导言时所提及的经济学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在当时是道德哲学、法学的分支,以应对英国出现的新形势,后者最初讨论的是国家如何征税更加合理等问题,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英法政治经济学才逐渐转向。直到边际效应革命后,在马歇尔那儿才出现了第一本经济学原理 ,世界上第一所经济学院也是在其主导下于 1870建立于剑桥,至此经济学研究才被开启,此前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此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和国民经济学(官房学)national economy,很多人会将二者等量齐观,由此去理解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 “经济”最初的缘起是在色诺芬,当时也可以算作家政学,托马斯阿奎那 也研究过教会内部财政的分配如何更公平。 政治经济学:时代背景:经济能够决定人的政治地位和思维方式【现实的问题(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变化,如何用经济学讨论解决以往讨论的政治问题 原因:钱第一次成为能左右一切的东西 19C上半叶)和对劳动的追问促进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萌芽】核心:劳动价值论(正确理解:劳动是衡量价值的一个要素。两种错误理解:1.劳动创造价值。2. 把劳动价值理解为无差别的劳动凝结。这种只会招致现代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研究经济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则是效用价值论。在前者那里,劳动不仅仅是效用关系,更是分配的关系,涉及到收入的合理分配。在配第之前,还存在从重商主义(伊丽莎白一世)到重农主义的线索,配第他们则开始提倡自由主义的国家策略,自由主义根本不是普世价值,而是工业上占优势国家的政治Comment 尧尧尧5: 他们讨论的东西在边际效益革命之后完全是无意义的,边际效应理论: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马歇尔Comment 尧尧尧6: 最先提出所有制是社会制度的本质这一思想策略。 1623-1687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著作包括政治算术和赋税论 ,引用霍布斯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提出劳动创造财富。 1632-1704洛克:“劳动是财产权的前提” ,默认了劳动归我所有、身体是自己的,悄悄塞进了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注意,洛克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奥斯维辛的牌子上写的也是“劳动创造自由” 。 18世纪 50-70年代 重农学派:在魁奈、杜尔哥。鼎盛时期以“经济学家”称谓。其成员之一杜邦德奈穆尔于 1767年编辑出版了一本题名为菲西奥克拉特,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的魁奈著作选集,首次提出了源于希腊文“自然”和“统治”两字的合辞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名称。但在当时,这个新名称没有得到通用。斯密在 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依据他们“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把他们称为“农业体系” ,汉语则意译为“重农学派” ,并给他们造成了剧烈的打击。他们的理论核心是纯产品学说。 1711-1776休谟: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容器,抽象而言是生产力,具体而言是劳动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在战争前期下仍能维持国内经济生产的能力。 1712-1780詹姆斯 斯图亚特: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 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 1723-1790斯密1.“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是劳动” , “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由商品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来衡量的”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作论证,讨论的内容和经济学没有半点关系,涉及的是伦理问题、政治问题。不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们又非常重要,第一句可以理解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句可以理解为“资本积累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2.每一年创造的资本可以在劳动和地租之间取得平衡3.划分资本家、地主、工人三大阶级 1767-183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在欧洲大陆系统传播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想的第一人,也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产业经济学教授。提出萨伊定律,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 1772-1823 李嘉图:正确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斯密的基础之上发现资本和劳动之间等量交换实际上无法达成,存在剩余价值,这个剩余就是土地生产所产生的纯剩余(自然的给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创造价值,然而现实中劳动者处于贫困之中(背景:普遍贫困问题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绝对不可以自我边缘化。1.3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企业家、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二级分化,把希望寄托于企业家的仁心)和傅立叶(工厂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既得利益者悲悯工人阶级,解决普遍贫困问题反资产阶级的三个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注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的道德伦理诉求(*类似个人主义)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中的极端派提出的带有暴力的乌托邦主义,反对私有财产Comment 尧尧尧7: (邓)市民社会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来翻译为资产阶级社会。它表达了摆脱封建身份的自由民的交流场域,其实就是有产者,后来翻译为资产者,即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产的人Comment 尧尧尧8: (邓)这和自然贫困是非常不一样的,前者和大量卖淫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现象。洛克那里已经偷偷塞进了私有财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当时肯定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亨利希海涅论德意志浪漫主义:在德意志这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的沾满鲜血的不结果实的玫瑰(注:玫瑰在德语中有理性的含义)浪漫主义也批判社会现实,但过于理想化,但其气质易于感染青年学生,青年马克思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主要影响恩格斯)2.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人格、宗教异化)推进书目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分析*、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 、 废黜自我2.1黑格尔: (逸佳的笔记)黑格尔的绝对体系、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方法是辩证法(从观念史和社会史来看)司法 个人 家庭 市民社会国家 是客观理性发展(法哲学原理的思路)凡是合理的即是现实、现实即是合理(合理为合乎理念)虽理念的展开现实也会发生变化面临的两个问题:1)市民社会应该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 “有产者”2)国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作用?-自由主义在当时(19C)是一种国家政策(人赢的笔记)马克思: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加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自我的展开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它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坏的折中的含混的暧昧体系,马克思要作的就是揭露这种含混与暧昧 考试:黑格尔的体系是由辩证法构成的绝对的体系,即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类似于费希特的自我 黑格尔年轻时是个自由主义者,年老时则为国家作论证, “现实的即合理的” ,黑格尔自己说合理是合乎理念,但普鲁士国家不一定永远是这样的,随着理念的展开现实也会变化,这反映了当时人对哲学的看法。这实际上也是在对国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周嘉欣认为,黑格尔的哲学非常像今天的马克思理论德国的现代化确立是在 19世纪40年代普法战争之后,当时德国是非常落后的。黑格尔已经看到,要想保证普鲁士国家的富强,就必须依靠国家这个载体,因为在市民社会之中已经表现出很多内在的问题,即绝对贫困、普遍贫困。在当时,自由主义本身是一项国家政策,黑格尔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既要鼓励市民社会的自我发展,又要强调国家的作用。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客观精神展开的必要环节)要注意的是,对西班牙葡萄牙而言,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是与天主教教廷密不可分的,德国则非常复杂,作为天主教的老巢,但是又强调宗教改革,它的主流是新教,反应了诸多小邦国对自身力量的觉醒,考察宗教改革一定要联系欧洲政治组织形式的整体变化及其宗教背景。因此,青年黑格尔派的讨论最早就发生在神学领域之中,在当时的改革不可能全然另起炉灶,它们是从宗教内部开始的,青年黑格尔派最先提出了宗教异化的观念。【吐槽:嘛。 。 。周就是乱啊。 。 。嗯。 。 。其实黑格尔也就是几个点:绝对精神自我展开形成的体系、辩证法、市民社会与伦理国家、与现实的冲突。 。 。 】2.2 宗教异化宗教扮演着国家合法性依据的角色:15C 开始天主教内部宗教改革真正的宗教改革与教廷解体后地方政权如何确立自身合法性有关拉丁语系的国家多信奉天主教(因为当初现代国家建立时是依托天主教建立起来的) 青年黑格尔派内部聚讼纷纭,反映了黑格尔体系的解体以及其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解体,最后脱胎出马克思(他们的讨论发生在宗教语境与德国政治特殊情况有关,提出了宗教异化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到政治和经济,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最后又回到了纯粹的宗教讨论)大卫施特劳斯(黑格尔的学生): 耶稣传 (打破神性 强调人的理性)鲍威尔: 自我意识(不等于个人意识 仍然是抽象的) 把异化包含进去 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宗教神学卢格:政治异化概念(背离理性,成为一种政治异化的产物) 理性主义国家观切什考夫斯基:实践(人的伦理的提升活动) 更多来源于康德的伦理色彩 费尔巴哈:提出 人本主义 第一次抓住了黑格尔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体系的起点和终点的理性(绝对精神)是虚假的存在,因为它是无对象的抽象存在,非对象的存在就是非存在。真实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人赫斯(和马克思关系非常好): 交往异化(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的类本质是交往活动,中介是钱 人成为这个中介的附属物)-货币哲学 G.simmel施蒂纳:提出唯一者的概念 (打碎了类哲学)马克思把他看作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在德国的代言人(利己主义的个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不断改变的历史。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不断争论纵向阶梯,新的理论产生(问题域发生转移:从神学、政治到现实层面的经济)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诞生的土壤【注意三种异化】宗教异化:宗教本是人的创造物但反过来控制人政治异化:人的理性通过政治得以实现*经济异化:即交往异化,金钱(货币)作为交往中介反过来控制了人的交往2.3 人格人格(拉丁语原意:面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人最高贵的事情是成为人具有人格:1.财产关系中的人和物-契约关系、权力关系2.国家的人格-君主是否能够代表国家行使权力3.绝对精神-(隐形的宗教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位置,需要个人通过自我提升并达到这样一个位置Comment 尧尧尧9: 注:马克思是先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手稿,中途转向笔记的写作,最后把手稿完成。此处周似乎还提到了一个黑格尔与鲍威尔之间的差别问题,笔记均比较杂乱,暂不收入。【嘛。 。 。胡大应该也不会考这个】马克思年表(具体)柏林大学期间:力图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法学体系(从费希特所说的应当和康德的绝对命令概念出发)最后失败发现不可能做到。博士论文 (耶拿获得)1. 原子的偏斜运动,自由的自我意识:体现了青年黑格尔派对自由的追求,2. 哲学和世界,世界的哲学化:受黑格尔影响,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推崇,包含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和鲍威尔等观点的隐藏分歧3. 天体运动:反封建反神学的理论诉求莱茵报时期最重要三篇文章: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 , 关于林木盗窃发的辩论 ,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提出:1 第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现代民主制度,出版自由是理性自由的化身,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2.第二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3.违背理性主义国家的要求,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促使其转向唯物主义(1843 年初,莱茵报被查封)克罗茨纳赫的笔记 (政治历史笔记)研究法国史的笔记:1.法国史的发展,获得了阶级斗争的概念(但不代表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只是大致看到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这一点)2.获得了“国家形式是由财产形式所决定的”这一发现。阶级斗争(当时):这一概念是复辟时代(波旁王朝的复辟)的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的描述。高卢人和法兰特人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得出了一个结论: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不同的政治派别,选择的政权形式是和财产状况直接相关的。只要这个政治派别有财产,它就会给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就会提出对自己有力地政权形式,所以只有无财产的阶级才能代表最普遍的诉求(逻辑推理) ,不等于此时马克思已经站在了无产阶级立场之上。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私有财产的问题。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是有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运转的基础是私有财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1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关于未来哲学改造的纲要黑格尔哲学批判:批评黑格尔是精致的神正论,是一种非对象性的非存在真实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但其实费尔巴哈的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类本质的人,没有关注到具体的人的差别)神是人臆想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投射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实现了第一次转向(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1、对这样的唯物主义转变存在争论(哲学唯物主义、法权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2、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Comment 尧尧尧10: 注:导言是后写的,批判先写Comment 尧尧尧11: 无产阶级立场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对应的是恩格斯的社会革命与卢格的政治解放Comment 尧尧尧12: 人赢此处似乎是指私人和公民的分裂,而犹太的利己主义与基督教式公民的分裂时市民社会内在分裂的结果注意:一、思想史层面这是一个反向的构建。二、在 18431845存在多种唯物主义1、 18C的法国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两个来源:笛卡尔和英国经验论)主要在反神学的意义上讨论 马克思称之为天然的唯物主义者、人道主义(物质打碎精神)(唯物主义不等于抽象物质本体论)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愿意称之为唯物主义。1.2黑格尔的国家理论:a.背景:此时的普鲁士是一个联盟式的国家,是处于过渡下的未真正形成的国家b.黑格尔的国家概念:1.政权。2. 市民社会的载体(古典经济学认为市民社会市场需要国家的控制。3.财富积累的承担者和中介。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家庭纳入到自己的国家理论,视作是客观实体(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c.市民社会:1.市民是拥有私有财产,摆脱封建社会束缚的自由人(个人) 。2.市民社会三要素:市民(有产者,无产阶级不算) 、私有财产、资产阶级社会(常被翻译成这个)市民社会的三个阶级:工商阶级(资本家) 、土地贵族、无产阶级3.公民社会:集合体下人人平等而不是外在关系的构造物4.黑格尔认为伦理国家是市民社会扬弃自身矛盾的需要物黑格尔发现了市民社会存在必然问题即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即阶级对立) ,他认为所以需要用伦理国家来调和。1.3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论的批判A.主谓颠倒(注:马克思著作说法,费尔巴哈著作中是说主宾颠倒)黑格尔是把绝对精神外化为市民社会和家庭从而进一步构造了自己的国家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即人类社会) ,异化为市民社会进一步异化表现为国家(以当时普鲁士为样板)B.专门批判了内部的国家法:是最坏的折中主义,主要针对土地财产权的嫡长子继承制。C.在政治异化基础上,马克思:1.转向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2.站在了现代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立场。3.开始涉及市民社会问题导言 、 论犹太人问题立场转变: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向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解放的政治诉求。论犹太人问题: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外化(异化)的产物,犹太人需要先摆脱犹太教成为基督徒,再摆脱基督教获得解放。马克思批判了宗教异化,认为伦理国家也是一种异化状态,指出由于交往中介(钱)的异化,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分裂(犹太教的利己主义和基督教的公民) ,认为要扬弃市民社会。所以,马克思真正的任务已经转向了剖析整个市民社会。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分。导言 :1.阐述了资产、无产阶级的日益分裂(阶级斗争) ,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关键(此时马克思并不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代表了人类的普遍意义)2.认识到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历史性差别,但认为三者可以一起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Comment 尧尧尧13: 此处的补入针对三者何以可以一起完成这一任务的解释,周还讲了经济学部分的内容可见导论相关部分Comment 尧尧尧14: 高度发育了的市民社会,有三大阶级:工商阶级、地主、无产阶级Comment 尧尧尧15: 政治经济学Comment 尧尧尧16: 神秘化了的私有财产Comment 尧尧尧17: 人的类本质意义上的(邓的笔记:这里的社会到底是类本质的人类社会还是市民社会还有待考证)Comment 尧尧尧18: 与费尔巴哈一样,也是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更加直接,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交往活动(费尔巴哈:感性的对象行的存在) ,人的交往活动依赖于外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按过来控制交往活动,即金钱,不是money,而是通货 currency 马克思谈金钱也会经常说 media中介【补入】在英国和法国是市民社会对财富的统治在德国是(国民经济学)私有财产对社会的统治注:“价值”在英法语境中是“看不见的手” ,在德国则是“生产力” ,后者包含精神、能动作用,对应的德语词有时被翻译为能力、有时是财富,带有战斗力的涵义黑格尔:把生产力的发展寄托于伦理国家,接受了以斯密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纯产品概念和斯图亚特的国家人概念,提出普遍等级,即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未受资产影响的阶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谓的普遍阶级仍然占有着土地资产,是私有财产的神秘表达,把土地财产神圣化。认为德国更直接地再现了财产对社会的统治,所以德国可以和法国英国一起进行工人运动,共同完成人类解放。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况:1843 年底到 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受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 、赫斯(交往异化) 、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 )影响,在巴黎研究了国民经济学(斯密、李嘉图、萨伊斯密、李嘉图著作的法文本译者)留下了一大批笔记,称为巴黎笔记 ,根据这批笔记,马克思整理出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实际没有写完,也没有公开发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笔记本、第二笔记本和第三笔记本。其中第一笔记本(Heft)分为三栏写作(也就是马克思一口气给每一页纸,画了两道竖线,分为三栏) ,前 22页三栏各有标题,分别为工资、利润、地租(对应斯密收入来源的三种形式) ,后面 6页讨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问题时虽然仍有三栏但马克思实际并没有给三栏各标题目,只是按照一栏一栏从左到右写而已(写满一栏转到右边一栏写而不是不顾画的线直接从左到右) 。第二笔记本(Heft)只存留下 4页纸,讨论了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和穆勒摘要有关第三笔记本(Heft:)内容十分杂乱,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和 7个要点。其中第一二部分是对第二笔记本的补入;第三部分讨论共产主义(受到 1844年 6月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事件的影响)分了数个要点了来写,其中出现了一个要点,在第六要点详细写即第四部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争论有关) ,写得很混乱,杂入了第七个要点:论需要和对分工的讨论部分相互交叠。 (说明了马克思思想的亢奋和不足以驾驭住自己的思想) 。第五部分是草拟的序言,有些片段是关于货币增补。写作目的:批判私有制(虽然后期写的一团乱麻。 。 。 。 )详细内容:(两个任务:1、用异化劳动证伪 “劳动” 。2、证伪“地租”第一笔记本:1、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分析,发现了三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了两大阶级的出现并且这两大阶级都具有劳动性(这里的劳动是一个不确切的含混概念)工人阶级:活劳动-直接劳动,创造财富(工资)资产阶级:死劳动(资本)-过去劳动,分配财富(资本、利润)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外化) 【财富有劳动创造,却由过去劳动分配】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私有财产的最高形态。2、在竞争中地租首先失败(说明了在工业面前 工业是现实的私有财产,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即动产面前,地租即不动产会败下阵来,证伪了重农学派把土地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和黑格尔法哲学中把地产即不动产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 ,从而分解为工资和利润。a.说清私有财产就可以说清工业动产b.说清工业动产就可以指出黑格尔私有财产神秘主义的批判【注意这里私有财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3、以异化(外化)劳动说明私有财产四重规定:劳动产品异化:由劳动创造的东西不归劳动所有,归资本所有劳动过程异化:工人对劳动的厌恶(逃避瘟疫一般逃避劳动)人与类本质相异化:类本质是自由自觉活动(不是劳动、劳动已经异化)不是抽象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中的存在物。一切人与一切人相异化:竞争(逻辑推论)注意:马克思这里不是根据对历史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因,私有制是果,但是在现实中,一旦私有财产和劳动异化产生就表现为互为因果。这里的异化劳动是一种非历史的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从“应该”而非“是”出发) ,对私有财产历史的考察直到晚年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才真正呈现出来。【国省人口和普遍贫困都是晚近的产物,失业率是资本主义的常态】4.对象化和异化(这里的框架下,劳动的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或者说外化) 【可见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象附录】孙伯鍨老师的观点(考试时推荐):存在两个逻辑,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对象化即劳动者主体把自身力量投射到外在物上,给劳动对象以形式,异化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反过来控制人。*(人本主义批判路线)姚顺良老师观点:(从费尔巴哈那边过来)人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所以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外化的表述本身就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的体现。对象化即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表现为异化、外化。观点三:关于“对象”和“需要”的探讨内在证伪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周) 。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并非没有对象,随着自我意识的上升,存在着对象的逻辑展开环节,这促使他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抽象前提。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包含与国民经济学相通的东西,尤其是在劳动问题上。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看法肯定是和“欲望”牵扯在一起的,马克思发现人的“欲望”也不是抽象的,感性的欲望中已经掺杂了社会的建构,这与他对市民社会本质之看法密切相关。总而言之,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足以作为他理论框架的支撑,思想上透露出了希求转向的彷徨感,这一理论发展的最终结果则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揭示出“实践”的地位。补充:一般情况对马克思著作的理解:法哲学批判: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手稿:青年马克思的诞生(发源地)神圣家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天才世界观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文件(1 、著作经过后人加工。2、在历史的层层堆积致上形成看法)第二笔记本: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笔记本:1、共产主义批评了三中共产主义: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政治的(主要针对魏特琳、蒲鲁东的观点)(绝对的平均主义是私有财产最粗陋的表达)注意:此时的马克思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之上社会:类的社会,社会主义即人本主义2、对黑格尔的批判(针对黑格尔、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后两者是主要批判目标)认为他们的自我意识仍然是神秘主义的。注意这部分:a.并没有写完b.与论需要和分工纠结在一起c.行文中出现了从拥护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逐渐转变为发现了黑格尔部分理论的合理性和费尔巴哈理论的问题(态度转变)这是马克思的第二次转向:从(人本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对象问题的探讨和对需要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费尔巴哈把感性和欲望纠结在一起,太过抽象,而李嘉图指出人的需求和欲望不是抽象的和人的本质有关* ,从而马克思寻求了自己的理论生长点,最终提出了实践概念(注意!实践概念不是在手稿中提出而是在提纲中)44 年手稿总结:1、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借助费尔巴哈的理论,按照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分析中发现了工资、利润、地租的竞争导致了三大阶级分化为两大阶级,工业或者说动产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蕴含未来可能性)2、私有制的扬弃手段是共产主义,但人类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马克思通过批评黑格尔,发现了包含于国民经济学中的本职,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问题,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费尔巴哈的立场,研究对象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思类存在的抽象前提3、 1844 年手稿的核心概念是异化劳动,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概念,与此相关的是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但最好说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后面还有历史唯物主义) 。从两次转变说来看,手稿夹在中间,在一般哲学上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相应地就有两条逻辑,人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