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_第1页
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_第2页
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_第3页
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_第4页
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罚执行重点课题论文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情况的研究XX 监狱 XX 监区 XXX摘要:1997 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监管秩序罪,破坏监管秩序罪是专门针对监管场所罪犯又犯罪案件的,不可否认破坏监管秩序罪制定后,对于打击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司法机关打击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有法可依,但由于破坏监管秩序罪在犯罪主体和客观方面规定的范围过窄,犯罪的客观方面还存在不具体不好操作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打击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此本文就适用破坏监管秩序罪打击反改造犯罪谈点粗浅看法。关键词:刑事法律 监狱 破环监管秩序罪 适用情况引 言1997 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监管秩序罪,破坏监管秩序罪是专门针对监管场所罪犯又犯罪案件的,不可否认破坏监管秩序罪制定后,对于打击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司法机关打击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有法可依,但由于破坏监管秩序罪在犯罪主体和客观方面规定的范围过窄,犯罪的客观方面还存在不具体不好操作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打击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当前,不少基层民警反映罪犯越来越难管理了,一方面生产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要求严,责任大,犯人打不得,碰不得,特别是对监内牢头狱霸、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公开抗拒改造的罪犯措手无策,有的民警甚至避而远之,淡化了罪犯的改造力度。这样必然致使少数罪犯更加有恃无恐,恣意妄为,从而滋长了罪犯的反改造气焰,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监狱工作中既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也要按照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监狱法的有关规定从严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监管秩序的安全稳定。一、关于犯罪主体特征刑法第 315 条规定,破坏监管秩序罪的犯罪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 。根据这一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具有两个构成特征:第一是主体的身份特征,主体的身份特征是指本罪的犯罪主体必须具有“罪犯”的特殊身份;第二是主体的状态特征,主体的状态特征是指具有罪犯身份的人,必须是在依法被关押的状态之下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行为人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一)犯罪主体的身份特征什么是“罪犯”?在刑法理论界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罪犯包括未决犯和已决犯;另一种观点认为,罪犯只能是已决犯。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对“罪犯”的理解都是不正确或者说是不科学的。未决犯和已决犯都是刑事诉讼中的传统概念。早在 1954年 9 月 7 日由政务院公布施行的劳改条例中,就出现过已决犯和未决犯的概念。未决犯,是指没有判决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在押犯人(后来又称为人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1996 年 3 月 17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改后重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了一个新的原则,即“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就是“无罪推定”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只有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的人,才能被称为“罪犯” 。既然未决犯是没有判决的人,显然是不能被称为罪犯或包括在罪犯之中的。已决犯也不能等于罪犯。已决犯虽然是指已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的人,但是,已决犯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法院判决有罪的人,是罪犯;另外一种是经法院判决宣告无罪的人,其不能包括在罪犯之中。因此,所谓“罪犯”是指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的人。(二)本罪主体的状态特征具有“罪犯”身份,只有在依法关押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本罪主体,没有被依法关押的人,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人民法院对依法判决有罪的人,有依法关押和不关押两种情况。对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依法关押,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在执行之前也依法予以关押。依法不关押的情况包括,第一,依法认定有罪,但免予刑事处分的;第二,依法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宣告缓刑的;第三,依法本应关押的罪犯,因病保外就医的;第四,依法被假释的罪犯;第五,依法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一般说来,只有被关押的罪犯,才能受到监所管理法规的约束,他们违反监规,实施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才能侵害监管秩序这一犯罪客体。没有被关押的罪犯,不受监管法规的约束,因而也就谈不上破坏、扰乱监管秩序。如果他们实施了315 条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只能依照刑法分则中其他相应条款定罪量刑。二、关于犯罪的客观方面特征破坏监管秩序罪的客观方面的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实施了特定的危害行为。(一)特定的时间我们在分析犯罪主体时,曾经谈到具有罪犯身份的人,只有在依法被关押期间实施刑法 315 条规定的行为时,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那么,作为本罪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之一的“特定时间” ,就是指罪犯被判处刑罚后,依法被关押期间。在这一时间以外实施 315 条规定的危害行为的,不能构成本罪。(二)特定的空间所谓特定的空间是指依法关押罪犯的处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关押罪犯的场所有不同的称谓。劳改条例把关押罪犯的场所统称为劳改机关,包括:1.看守所,主要羁押未决犯。判处徒刑在两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管教队执行的罪犯,可交看守所监管。2.监狱,主要监管不适宜在监外劳动的已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的反革命和其他重要刑事犯。3.劳动改造管教队,监管已判决适宜在监外执行的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4.少年犯管教所,管教十三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犯。监狱法第二条规定: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内执行刑罚。这里又把对罪犯执行刑罚的处所统称为监狱。依法关押罪犯的场所有两类。第一类是羁押罪犯的场所,即罪犯经人民法院判决有罪后,交付执行之前羁押的地方。譬如看守所、入监大队以及押解犯前往服刑场所的途中,都应视为羁押场所。第二类是指罪犯服刑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 213 条的规定,罪犯服刑场所包括 1.监狱,主要是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的服刑场所;2.看守所,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3.拘役所,是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的服刑处所;4.未成年犯管教所,是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罪犯的服刑场所。此外,罪犯在监狱组织外出劳动作业的场所也应视为服刑场所。监狱组织罪犯外出劳动,是对罪犯进行强制劳动改造的组成部分,此时的罪犯仍然是处于监狱机关及监管人员的严格控制管理之下,所以应视为服刑场所。罪犯在上述特定场所被依法关押时,实施刑法 315 条规定的行为,就构成本罪。罪犯在上述特定的空间之外,实施刑法 315 条规定的行为,不能构成本罪。因为,罪犯已离开了服刑场所,其行为不再受监管法规的约束,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也不能对监管秩序造成损害,所以,其行为不构成本罪。(三)特定的危害行为破坏监管秩序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破坏监管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破坏监管秩序犯罪的行为特征表现为:第一,本罪犯罪行为的指向特点,是对国家有关监狱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公然违反;第二,其作用特点,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组织、聚众闹事以及殴打体罚监管人员和被监管人员的行为,破坏、扰乱监狱机关及其监管人员依法对罪犯进行监禁羁押、强制劳动、教育改造等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这种危害行为的本质特点,是对监管秩序的破坏;第四,危害行为在量的方面要求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成为本罪构成的行为要件。实践中,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改条例规定了十一种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规定了七种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刑法第 315 条的规定,行为人实施四种特定的危害行为的,才构成犯罪:第一,殴打监所管理人员的行为。这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间殴打执行管理职能的人民警察的行为。第二,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是指以一个或几个罪犯为骨干,利用江湖义气和小恩小惠利诱,将一定数量的罪犯结成团伙,有组织地进行破坏监管秩序的犯罪活动。在客观上表现为:集体拒绝劳动;有组织的破坏生产工具或生产设备;与其他罪犯结成的团伙斗殴;或在监舍及劳动场所集体赌博等等有组织的破坏监押管理秩序行为。第三,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的。是指一个或几个罪犯利用某种事实为借口,煽动众多的罪犯聚集闹事如静坐、绝食、对监管人员进行要挟或者聚众哄闹甚至进行骚乱的行为。第四,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的行为。殴打是指行为人用肢体或其他物品暴力作用于他人身体的行为。体罚则是指行为人以暴力威胁、胁迫等方法,强令他人自行长时间站立、跪、卧或作出其他难以持久的姿势以及冬天冷水浴等等使被害人感到痛苦的行为。实施这些行为的主要是在监所中充当牢头狱霸的罪犯,为了迫使其他被监管人员服从自己,而亲自对其他被监管人进行殴打体罚的或者指使其他人殴打体罚被监管人员的行为。实施上述四种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是指破坏监管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如:多次殴打监管人员或被监管人员;殴打监管人员或被监管人员,在监所里影响极坏的;长期体罚殴打其他被监管人员导致不堪忍受而自杀、精神失常的;组织被监管人员抗拒改造,拒绝参加劳动、破坏生产工具或机械设备的;聚众闹事,导致监管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致使人员伤亡、罪犯脱逃等等。如果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不构成犯罪,只能按照监狱法等法律、规章、制度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三、当前对破坏监管秩序罪打击不力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监方略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强化,监狱打击狱内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严重破坏监管秩序的罪犯因为“不想诉” “不能诉” “不会诉” “诉不了”而置身法外,没有受到应有的刑罚,监管秩序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诉讼意识有待于提高。有的民警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奉行“三句好话抵不上一个棒棒” ,虽然方式简单粗暴,但较之思想教育和立案侦察快捷、容易,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部分民警迷恋传统管理方式的根本所在。另外,随着监狱行刑过程中法治与文明的不断演进,对监狱警察执法要求的逐步提高,有的民警由于把握不住法律和政策的界限,陷入了每当强调依法文明管理,就害怕违法而缩手缩脚,不敢对罪犯进行大胆管理;每当强调依法严格管理,就违法使用惩罚性权力,导致打骂和违法使用警戒具等现象增多的怪圈。极左极右,时紧时松几经反复之后,使民警无所适从,有的民警索性对个别反改造尖子避而远之, “无为而治” 。2、证据意识有待于加强。破坏监管秩序罪在刑法理论上近似于接续犯,强调行为的“情节严重”性,一般具有“多次” 、“多人” 、 “多事”的特征,这增加了为案人员收集、固定证据的难度。有的犯罪嫌疑人、证人、受害人释放或调动;有的犯罪物证、书证污损、遗失,如果相关民警平时不重视整理个案、固定证据,以上情形都可能导致立案时“物是人非” 、甚至是“物非人非了,从而直接导致“退补” 、 “存疑不诉” 、 “诉讼不能”现象的发生。3、现场意识有待于转变。现今监狱押犯的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如笔者所在单位涉黑、涉毒、涉恶、职务犯罪的在押人数逐年上升,所占押犯比例较八年前多了近一半。另一个趋势是罪犯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可见未来狱内犯罪隐蔽化、长期化会更加突出,暴力化、智能化会更加明显,团伙犯罪、内外勾结犯罪将会不断增多,重大恶性案件发生的比率将会上升。就破坏监管秩序犯罪而言,突发性、暴力性、组织性应该是今后的主要犯罪特征,犯罪分子将更加狡猾和凶残。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了对“出头鸟”的打击和“四无事故”的防范上,对一些“大法不犯,小错不断” 、 “煽风点火,隔岸观斗”的犯罪分子鲜有办法。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偏重于犯罪结果地的防范,忽略了对犯罪策划地、犯罪行为地的监控。一句话,对犯罪现场缺乏全面监控,对破坏监管秩序罪的行为缺乏全面研究。犯罪现场应该是包括“三大现场”在内的一切犯罪行为的实施地点和场所,这就要求民警不仅对重点人员工作期间的行为明了于心,对其它时间的活动也要洞悉在胸,记录在案。只有透过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现场行为,才能全面客观反映破坏监管秩序罪犯的主观恶性,才能进一步完善证据,真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为打击犯罪奠定物质基础。4、法律体系有待于完善。 刑法第 315 条对破坏监管秩序行为列举的四种情形之外,没有设定“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从“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分析,四种情形以外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然而监狱与罪犯之间的这种强制与被强制的矛盾十分尖锐和复杂,极少数顽固犯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破坏之机会,图谋新的破坏方法,他们自恃法无明文规定,公然打起了法律的擦边球,存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频繁违规,公开抗拒改造的现象。四、对破坏监管秩序行为进行打击的对策(一)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守护公平正义监所检察的基本定位是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依法享有批捕、起诉、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等多项职能。比如,通过履行立案监督权,对公安机关或侦查机关有案不立的要提出纠正意见;对侦查机关取证不到位的,要履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