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_第1页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_第2页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_第3页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_第4页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引 言侵权损害赔偿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 20 世纪的发展胜过此前的所有时代。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确立与发展则是 20 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权赔偿法的三大变化之一。 1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发展改变了以前限于有形财产和人身损害的简单赔偿制度的历史,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领域。随着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侵犯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为此,1986 年的民法通则作了原则规定,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专利法 、 商标法 、 著作权法 ,发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是, “由于知识产权是无形的智力的创造性的成果,侵权人对它实施的侵害行为不会导致智力成果自身的毁损或灭失,这个特点决定了确立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额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为公正地保护知识产权,研究知识产权赔偿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 鉴于此,本人试想就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赔偿范围问题作初步研究。本论文共分五部分:一、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及其特殊性,阐述什么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及其特殊性的表现;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论述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对赔偿范围的限定问题;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认定,较深入剖析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构成和其理论依据;四、特殊的赔偿范围问题,提到赔偿范围的精神损害和存在多个侵权人的特殊情况;五、总结语。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及其特殊性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其在科技和文化等知识领域内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除此还有发明权、发现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有人认为知识产权还包括商号权、对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以及商誉权。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所涵盖的内容会更广泛。我国法学界对知识产权的性质作了界定:它与人身权利密切联系或说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它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具有排它性和专有性,与物权有相似之处;其客体为非物质性的财物,又称“无体财产权” ,以与有体财产权区分。这四点性质不仅很好地界定了知识产权的概念,而且为认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 118 条规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 、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这说明了对知识产权的侵权即具体表现为对知识产权所有人上述权利的剽窃、1 刘士国著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 13 页。2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杨金棋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讨会上的讲话。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篡改、假冒、打击、压制等侵害行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是指一种权利人与加害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指公民、法人和其他民事主 体依法享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不法侵害,造成权利人财产上损失或精神利益的损害,权利人享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加害人负有赔偿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责任是当代侵权责任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产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它是以智力成果为客体,对权利人有着特殊的经济和人身方面的利益,也正如此,为谋取非法利益而侵犯此种权利的行为必然在发生。因而知识产权法也不得不规定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责任以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民法通则第 118 条规定了侵害知识产权的制裁措施,不只赔偿一种,还有“停止侵害” 、 “消除影响” 、 “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方式,除此,还有行政的和刑事的责任方式,但赔偿是侵害知识产权最重要、最有效的救济形式。当不法行为人侵害了他人享有的知识产权造成损害,即负有赔偿的义务。但如果加害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权利人就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并通过人民法院的判决强制其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由于知识产权是独立于物权、债权、人身权的一类民事权利,其本身的特点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有以下特点: 31被侵害客体的特殊性被侵害客体知识产权,不同于物权、债权的客体具有物质的单一性,知识产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又与其物质载体相对分离,因此,单纯侵害其物质载体(如毁人书籍、商标或专利证书)并不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而只构成对财产权的侵犯,除非侵犯其物质载体为知识产权的唯一的不可复得的表现形式(如唯一创作手稿)方可另当别论。知识产权与其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也意味着权利人难以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专门控制以排除他人的侵害,并且在他人侵害时往往难以即刻发现,这些就决定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认定的复杂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被侵害的客体知识产权,又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这也是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不同于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赔偿的特殊性。2赔偿额确定的特殊性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难以像侵害物权、债权的赔偿那样较易确定实际损失额。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对其人身权的侵害,类同精神损害,只能综合各种情况酌定赔偿额;有时则为知识产权人因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营业损失额。如何确定赔偿额,依实际情况和法律的特别规定决定。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知识产权损害,是侵权损害的一种类型,其赔偿原则必然要受侵权损害赔偿一般原则的指导或制约。侵权损害赔偿原则,是指归责原则和责任要件在确认加害人应负责任的情况下,决定赔偿范围的准则。因侵权损害赔偿以补偿受3 刘士国著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 147148 页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害人损失为一般目的,以抑制加害行为为社会目的,赔偿责任又以加害人的经济状况为实现条件,因而其包括全部赔偿原则,限定赔偿原则,惩罚性赔偿原则和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原则以及衡平原则、 “损益相抵”和过失相抵等原则。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侵害知识产权赔偿问题,它们以不同的组合或轻重取舍,根据具体损害情况,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加以限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事实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认定,以及对最终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依照民法通则第 118 条规定,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过错是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侵权人承担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是因为其主观上有可以归责的事由,包括过错或者过失。侵权人承担责任或是否承担赔偿损失责任还应依据其过错大小及损失程度而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及承担何种程度的赔偿责任是限定赔偿范围的前提。当侵害知识产权人的过错或过失很小,即对于侵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不突出,或者造成的知识产权的侵害程度在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侵权人可不必承担赔偿责任,宜适用“停止侵害” , “消除影响”等责任方式;若侵权人主观过错或造成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则适用“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并要依过错程度合理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和“补偿性”赔偿原则(完全赔偿原则) 。当然,限定赔偿原则, “衡平原则”等也是在限定赔偿范围时所应考虑的手段。除此之外, “过失相抵”(指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受害人也有过失,从而减轻免除加害人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规则)与“损害相抵” (指受害人基于同一原因受到损害并受有利益,决定损害赔偿额时,将利益从全损害额中抵销) ,也是两种有效的范围限定模式。比如,甲误把某项技术资料放入乙资料库,乙事先不知,无意中使用了该技术并研发出新的成果,则对甲技术的侵权损害,甲乙共同承担责任;又比如 A 公司产品已具一定知名度,而 B 公司未经许可贴牌销售,对 A 公司产品虽构成商标侵权,但扩大了 A 公司产品影响,为 A 多盈利创造条件,则 A在要求 B 赔偿其损失时,应考虑 B 的积极影响,适当减轻赔偿责任。总之,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是限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的有效手段。为了深入探讨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原则,对赔偿范围的限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剖析其在补偿性责任原则(完全赔偿原则)与惩罚性责任原则上的取舍。补偿性责任是指不论侵害人的主观过错如何,也不论侵权情节如何,侵害人给被害人造成了多少损失就赔偿多少,即侵权人的赔偿责任限于弥补受害人所受之损失,使受害人的利益回复到侵权发生前之状态。而惩罚性赔偿责任是指侵权人在赔偿受害人实际损失之外,还应当赔偿受害人一定费用的赔偿责任,即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不仅限于弥补受害人之损失,还必须让受害人,因此而获得高于损失的赔偿。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适用补偿性原则(即完全赔偿原则) 。侵权行为是一种违反公共行为规范的致人损害的行为。民法通则规定,侵权行为一般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行为人虽无过错但法律特别规定应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也属侵权行为。依此规定,侵权行为必然产生侵权之债、侵权之债的债务人所承担的一种财产责任,应以财产实际损失为限。致害人对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须承担赔偿所有实际损失的责任。这里的实际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又包括间接损失,两者在确定赔偿范围时都不应忽视。上述观点及其论述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有关规定是相符的,但对知识产权损益赔偿仅采纳补偿性赔偿责任原则,显然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权利人很难对其进行严格控制,而且很多知识产权客体都是向社会公开的,相对其它民事权利来说,其保护的手段是软弱的,他人故意侵犯者更为便利,而且往往获利颇丰。只有加重那些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并且侵权情节严重的侵权人的赔偿责任,才能有效扼制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蔓延。因此在知识产权领域,制定有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规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限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时,既要运用补偿性赔偿原则,又要适当采纳惩罚性责任原则,这是进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案件时,尤其应权衡的问题。当然惩罚性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应严格限制,以免受害人由此获得更多利益。其适用范围是:(1)只能对故意侵权人适用惩罚性责任,过失侵权人由于过错小,因此只应承担补偿性赔偿责任;(2)只能对侵权手段恶劣,侵权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适用;(3)只能由当事人申请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侵权行为适用;(4)惩罚性赔偿的基准数款应当以侵权人的实际经济损失或侵权人之侵权获利或正常许可使用费为准。 4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认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按照全部赔偿原则,即指因侵权造成知识产权权利人全部实际损失的范围。凡侵权损失,不外乎是指侵权行为造成权利人现有财产的减少或丧失,以及可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一般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通常包括两部分,即侵权损害赔偿金和合理费用,国内法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指权利人的产品因侵权行为致使销售减少,利润下降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权利人可得利益的减少和为制止侵权行为防止损失扩大支付的合理费用,还包括对侵害法人商业信誉和产品声誉的赔偿。第二种观点认为,权利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要对其加以量化,必须分解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除表现为制止侵权人行为时支出的直接费用外,还包括精神权利遭到损害,而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则指权利人预期合理收入的减少(即可得利益的减少) 。在剖析两种观点时,先来看一下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定义。侵权损害赔4 引自戴建志主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第 8 页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偿中的直接损失,即权利人已有利益的损失,一般是指由于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产的客体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受害人为补救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所为的必要支出;间接损失指由于受害人受到侵害而发生的可得财产利益的丧失。 5 根据上述概念的清晰说明,我认为以上观点对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认定都不妥。第一种观点把合理费用及商誉、产品声誉损失列为间接费用显然说不过去,两者都是权利人已有财产(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损失,应为直接费用;而且利润下降的损失与可得利益减少有重合之歉,在概念上是混淆的,范围界定不清晰。第二种观点,把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列为侵权损害赔偿金,但直接损失中的“制止侵权人行为所支出的直接费用”与“合理费用”在范围上有交叉,而且忽视了知识产权损害导致的权利人精神上的损害(而非精神损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或商誉财产损失)所应得到的补偿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权利人人身精神权益的精神损害。当然这里的实际损失涵盖的内容与上面两种观点有些差别,它会因补偿性原则和惩罚性原则的适用情况而有所不同,兼有“补偿”和“惩罚”之义,与上文论述并不矛盾。实际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一)直接损失。即权利人已有利益的损失,包括“合理费用” 、精神权利遭到损害而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我称之为精神损失)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合理费用”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因其知识产权遭受不法侵害时,为查明侵权事实,证据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或进行诉讼所支出的,能够得到法律所认可的的各种费用。关于合理费用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第一,律师费用。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往往委托律师代理诉讼,须向律师单独交纳代理费用,而这无疑加大了受害人的负担。这笔费用因加害人而产生,应列入合理费用之内。第二,调查取证或制止侵权等所支付的差旅费和报酬等。权利人调查取证要支付一定费用,聘请或委托他人调查取证的,要支付报酬等,这些应列入合理费用。第三,为查阅、收集证据材料支付的费用。有的证据材料涉及有关管理部门的档案,权利人要求查阅、复印,要按规定缴纳手续费用。第四,鉴定费、咨询费或其他法律所认可的费用。对于有的涉嫌侵权的产品或证据,为了辨别真伪,权利人自行委托有关专业机构鉴定或咨询的,只要出于案件需要,均认定为合理费用。此外,还有证据材料的邮寄费,办理证据保全费、和公正费等。除此,精神损失也是直接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精神权利遭到损害而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具体表现为著作权中的精神损失和专利、商标的商誉损失。著作权人除享有复制权、演绎权、表演权等财产权利外,还同时享有发表5 概念摘自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第 98 页6 摘自戴建志主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第 1617 页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收回权等四项精神权利。对著作权的侵犯必然会造成著作权精神损失。同时,法人的商业信誉和产品声誉的建立和提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质量,开展正当竞争,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积聚的无形财产。若侵权人产品粗制滥造,损害了专利产品的声誉或假冒他人名牌产品、造成商誉损失,这实际是权利人无形资产的损失,权利人需要利用额外的时间、财力等恢复以前的信誉或商誉,因而此种损失应列为直接损失。(二)间接损失,指知识产权权利人预期收入的减少,即可得利益的损失。这是知识产权损害中最难计算却最实质的赔偿部分。侵权行为法理论一般认为,间接损失有三个特征:1 损失的是一种未来的可得利益,在侵害行为实施时,它只具有一种财产取得的可能性,还不是一种现实的利益;2 这种丧失的未来利益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而不是抽象的或者假设的;3 这种可得利益必须是一定范围的,即损害知识产权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不能认为是间接损失。非法利用他人产品商标或专利生产产品,使得商标权或专利权人的产品经营不善、利润减少,这部分利润是权利人在不受侵害假设下应得的利益,理该得到赔偿。权利人对起知识产权拥有市场利益的独占权,侵权行为必然会通过对这种权利的侵害而分割权利人的市场利益,因而这种间接损失构成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主要部分。(三)权利人人身精神权益的精神损害。由于知识产权兼财产性和人身性,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不可避免会引起精神损害的赔偿。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的赔偿主要指知识产权的精神损害的赔偿。其赔偿范围仅限于对受害人人身精神权益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因侵害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而遭受的财产损失。因侵害精神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归入财产损失范围。此问题留待下文专门阐述。以上是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进行的静态分析,但在实际的范围认定中须灵活操作和处理。尽管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范围由实际损失和精神损害两部分组成,但在损失的评估和赔偿额的认定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直接损失中精神损失的计量是十分复杂的,其过程应是动态的,即应考虑时间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并根据侵害的发展趋势,有计划地调整精神损失额。对间接损失,应充分利用惩罚性原则,视侵害行为,损害轻重,主观过错等因素的不同合理确定间接损失的范围。在适用惩罚性原则的情况下,可启用下面的等式:赔偿额= (直接损失+间接损失p)+精神损害 ,侵权人侵权利得 max注 1:p 代表可得利益的可能性系数; 表示导致实际损失的过错系数(或因果关系系数) , 表示导致精神损害的过错系数(或因果关系系数) ;可能性系数和过错系数的确立须有配套的科学方案,还有待研究。注 2:表示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侵权主体的侵权利得之加总。注 3:max 指逗号前后两者中取大者,即从高适用。 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二学位学士论文-四、特殊的赔偿范围问题(一)权利人人身精神权益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系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精神上的创伤,而由侵权人给予受害人一定赔偿金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 120 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该规定明确了精神损害 ,特别是法人精神损害可以由金钱来补偿。一般而言,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而且人身权是其基础属性,特别是对于著作权而言,侵害知识产权所引起的精神损害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只不过有主次之分,比如商标权、专利权以财产权为主,而著作权、发现权以人身权为主。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同时侵害了权利人对智力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就自然人而言,侵犯其智力成果必然引起其精神上的损失和痛苦,为慰藉受害者心灵,其精神损害理应得到补偿。在侵犯著作权案件中,因侵犯人身权而间接导致受害人财产损失属财产损害赔偿,而侵犯著作权人人身权而使受害人名誉、荣誉受损,应按民法通则 120 条予以精神损害赔偿。就法人而言,其商标权受到侵害,导致的是法人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损失,属于经济损失的范畴,应列为实际费用,但其所引起的名称权、名誉权等受损,则属于精神损害的范畴,宜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有关规定。然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受侵害权利类型、权利受侵害程度、行为人主观状态、其他民事责任形式适用情况等条件的限制。如果不问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任意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同样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实际上,其他一些国家对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有法律规定的条件限制的。因此,对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应当有所限制。这些限制表现为:1.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依照法律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只能适用于对侵害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精神利益的保护,不应任意扩大适用范围;2.对侵权情节一般的,首先应当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公开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形式,而不适用赔偿;3.侵害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益情节虽然一般,但造成财产损失的,可以对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同时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和公开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形式;4.对精神损害情节较重,适用其他民事责任形式不足以使受害人的权益受到保护的,应当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7 (二)多个侵权人存在的赔偿范围问题在侵犯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