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法制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序言:*位于*市*区南部,居于中等发达水平,其所辖的 7个村中既有土地被征用、又有基本保持了传统农村面貌的村庄。*镇农民处于“ 半农村半城市”( 即城 乡结合) 局面,这两个镇的现状与新时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发展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即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以这两个镇为个案,对它的法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基本看到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部分农村在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中所面临的困惑和不足的。笔者自 2010 年3 月份先后对这两个镇进行了调研,不间断地针对新时期农村的法律现状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等问题,对两个镇的干部及部分农民兄弟进行了较长期的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从得来的资料中,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制建设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法律教育脱节的局面、现代法律与传统道德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法治与人治存在对立和矛盾、行政和司法形式上分开而实质上服务于行政、法律宣传普及力度欠缺、普法工作流于形式等方面的现实困境,笔者希望在以后的新农村法制建设中能走出这些困境,并针对新时期新农村所存在的这些现象,就新时期我国的农村法制建设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内容摘要:本文以*区*和*镇两镇部分村为例,对当前农村法律建设状况、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思考与分析,从中揭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制建设所面临的农村经济与法律建设的脱节、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缝、法治与人治传统的矛盾、司法与行政的貌离神合、普法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困境,并对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促进农民法律维权意识提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认为应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完善立法,关心农民的合法利益;结合农村实际务实普法,坚持文明执法、有效执法;加快司法改革,实现与维护司法独立;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促进法治文明的进步,在法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立契合点;完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畅通村民诉求表达途径等方面做出努力。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困境; 对策二、本论(一) 农村法制建设存在问题1、农村经济与法律建设的脱节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大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经济上,整体还是很贫困;精神文明上,还是很贫乏。农民的生活节奏缓慢,思想上不开放,原始的农耕方式和半机械化作业并存,而作为现代文明的法律则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才能相应发展,落后的农业经济决定了法律所倡导的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在农村将被轻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在当前大多农民眼中那是政府的事,对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就更是被忽视乃至漠视。农民依然习惯着对传统权力的绝对服从,这些都是因为贫困落后的经济。古人云:“仓廪实 而知礼 节” , 作为上层 建筑之一的法律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取得发展,只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铸就相应的健全完善的上层建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法律实施所需的环境尚还差着很大距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城市文明建设都面临着挑战,农村文明建设的现实也让我们看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是在消失,农闲时的农民不是打麻将就睹钱,农村文化建设只满足于建一个农家书屋,建一个健身场所,结果是没有人读书,体育场成了晒稻场,文化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重视,由此可想而知作为高层次精神文明的法律文明,其在农村存在和发展是何等的举步维艰。有资料显示:离城市越近,交通越方便,经济越多样化,农民越富裕的乡村,其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法治的进行也相对的较好。此次在对处于*市的*夏店村和河东村的调查走访,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落后的乡村更多的保留了着小农经济形式及其思想意识,虽然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造成了冲击,但要想消失他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而这种狭隘的小农意识与自私恰恰与法律所追求的追求自由平等是相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同时,落后的经济所带来的贫穷也导致了法律在乡村传播的艰难,在*镇较为富裕的口婆店村,笔者在村民家中看到村民所需要的一些单行法律规范,而在该镇最为偏远的村,笔者就很难看到多少法律法规资料,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经济上是否丰富宽裕是个很大的因素,一个人只有手中有了“闲钱” ,才可能会去考虑接受生存以外的事情,如果生存都成问题,他就不可能去关心什么法律建设之类的东西。2、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缝我国有着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称,讲究以礼立国、忠孝廉耻,但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带有浓厚色彩的封建思想和“传统 道德” 在 农村依然大有市场 ,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被广大农民用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笔者认为,有一个现实我们必须正视:在农村,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植和强制的灌输。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结合,结果,“法律” 不仅没有 给农村秩序和稳定,反而破坏了原有秩序,打破了原有平静,带来了人心惶惶。由于在农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在意识上、表现上等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农村的现实环境相符合,农民反而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管理约束,而不习惯于服从法律。从本次调查的数据上看,约 52%的农民认为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是道德,约有 25%的农民认为应该是良好风俗,只有 23%的农民明确表示是法律(数据是对走访、问卷的结果统计所得,问卷允许多项选择)。对于农民的这种认识,我们无意去怪罪他们,缺乏经济基础的法律在农村犹如无根之木,它难以让人对它产生信仰,这里面自然有普法不到位的因素,而且在同一问题的解决上,农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似乎也比法律来得更切合实际,更深入人心,更合理有效。信守传统道德的农民也更愿意相信伦理常情,他们多是以人论事,而非以事论人,在他们的观念里,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是非,用道德伦理就能一下分清,根本就是与法律无关,在农民的宗族观念里,发生在家族、家庭内部的事都是“自己家里头的事”,无论 家庭暴力还是族内奸情等都与外界没有关系,那又怎么需要外界力量的进入呢?!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曾有妇女这样问道:我家老公经常打麻将或者在外喝酒回来就打我,打我满身是伤,但他后来又给我钱叫我医疗所看看,这算不算犯法啊? 在笔者告知她的, 这是属于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已经违反了婚姻法等法律,你可以去法庭或者妇联请求帮助时,那些妇女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不可思议的表情”,她们认为:是自己的老公打了自己,而且已经给钱并叫去医疗所了,那还能是违法啊,还要去法庭啊。在农民的潜意识里, “上法庭 ”、“打官司”不是一种维权 的手段,而是一个败坏门风的事,谁动了就会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丢家里人、族内人的脸,两家会成为世代仇敌,甚至还可能要受到族规的惩罚。“私了 ”往往是广大农民最愿意做出的 选择,而这一选择正是小农意识与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结合,同时与“打官司” 这 一“公了”手段背道而驰的。在 调查过程中笔者常常被人这么问道:这样的事要他多少钱才不亏呢?这样的事我该不该付这么多钱?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往往无法坦荡地作答。由此可见,与贫穷落后相伴而生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目前还残存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而此刻,它们也正在农村与现代法律意识相对峙,在两者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它需要由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基础的相应思想来弥补。3、法治与人治传统的矛盾;由于在农村的法律建设存在苍白与无力,农村法治的实行也是举步维艰,在农村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他们更愿意去信仰一尊神,尊崇与服从一个被神化了的人,说出这些话,笔者并不觉得他们很可笑,中国历来是实行人治的,讲究的是服从,历史上的法律大多都是只设定义务而极少设立权利,几千年的传统中,法律只是一个维护统治者统治秩序、保障“人治” 的工具,而 长 期以来,法制在农 村的立足点与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以实现有效统治为既定目标,而忽视其公共管理职能,将法律的权威牢牢地与“统 治者” 的德行与威信捆 绑在一起。法律的制定要重视 “法律 该维护农 民 权益” 这一功效,近十年来相 继制定、修改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规正在开始使这种局面大有扭转,农民得到了政策法律的实惠,使他们对政策法律产生兴趣。但国家多年来城乡分治的做法和农业与非农业区别明显的户籍制度,城市居民与农民(农民工)待遇不同的传统,也严重压抑了农民的思想,闭塞了农民的视听,这也使得农民对法律怀有失望情绪。而对权力充满追逐与崇拜,表现为对行政的害怕和绝对服从,对领导的感恩戴德和顶礼膜拜。在农村总不缺乏这样的场面,某户农民家中存在的困难和冤屈被解决了,该农民往往会对过问过此案的干部送这送那,甚至上门下跪感谢,他们认为是这个干部个人帮助了他们,是这个干部手中的权力拯救了他们,而非法律,同时有一点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治社会并不总是产生“坏官” ,它也会有 “好官”,当他 们握有权力的时候(人治的社会环境往往使他们的权力难以受到制约),通常能很好地造福百姓,惩恶扬善,超越法律,带来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且,他们那种依靠行政权力净化社会风气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亦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心悦诚服,五体投地,直至在心中升华为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宋时期的包拯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瑞了,他们都是生活在人治社会之中,但是他们做了老百姓所希望的事情,在乎并维护了老百姓的权益,这也就是民间为什么对“包青天、海青天情怀” 久久不能释怀原因了,然而,人治下的稳定、秩序、公正、繁荣都是暂时的,要想保持长期稳定,就必须建立法律制度,实行法治。4、司法与行政的貌离神合笔者在新农村调查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当笔者在乡村采取随机聊天的方式进行调查时,每一位村民都乐意与你聊,海阔天空,对你问的问题无问不答,但是当笔者掏出调查问卷,请求配合就问卷题目进行回答(注:问卷中的问题与笔者随机聊以及座谈等所问的问题基本相同)时,被调查的村民多半面有难色,接二连三的推脱。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分析认为:这 与农民多年来形成畏官、害怕因为反映问题而被打击报复的心理分不开,因为无论你农民以什么方式反映问题,最后总会落到官员手上,为什么?因为农民往往看到执法的官员就是法,行政长官能够调动司法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司法历来就是与行政合一的,这一体制,使后来中国的执法者与老百姓都产生了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司法,原本就该是行政的附庸。这一思想,不仅使司法在实现独立的路上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行政权力凌驾于司法之上,行政手段横加干涉司法工作的场面屡见不鲜,而且行政司法权限不明,时有冲突。同时这种行政司法各自权限不明的现象,不仅在基层农村大行其道,而且在许多内陆城亦普遍存在,它主要表现为:基层法检自身无人事自主权,无财政决定权,这些权力全在地方政府手中,如此情况下,原本该有司法机关来行使的权力,被移植到行政机关手中,或者司法听命于行政的指挥,行政命令可以抵制、更改甚至替代司法判决,司法的终极权威形象如同纸糊,而司法似乎也惟有依附于行政才能“有序发展” ,一旦司法与行政发生冲突,其处境将十分危险,生存亦将成为问题,司法对行政的依赖性,使行政很容易干预司法,导致司法不公,且由于在监督体制上存在缺陷,虽然宪法规定司法监督行政,但基层司法受制于行政的现状,又如何能保证监督的质量和效益呢?所以司法不公、徇私枉法、独断专行层出不穷,致使农民不相信法律,无意诉诸法律,而对行政手段解决争端带着憧憬,从而形成基层司法的巨大障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在纠纷发生时、在权利被侵犯时,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信访,而非寻找法律援助。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基层司法有所忧患。在我国的信访体系中有一种极为奇特的类型:诉讼类信访。且不说诉讼当事人去信访是否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效果,单就他们的那种心态就已十分耐人寻味了他们寄希望于某一领导的批示,来影响司法,以加重其在诉讼中胜诉的砝码。5、普法宣传力度不够,流于形式。调查中,有很多村干部询问我们是否能够给开一些法律课程,对一些涉农法规进行讲解。询问其原因,答是:有些法律,我们知道是有这么一部法,知道有那么一个名称,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是很清楚,或者知道一些内容,但不能理解或者害怕理解有误。看着他们恳切的表情和悲痛的诉说,笔者不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毕业生简短实习心得
- 《少年的你》观后感集合15篇
- 年产20万吨本色浆替代废纸浆项目初步设计(参考范文)
- 2023年学校元旦晚会活动方案
- 货运站场转型升级规划设计方案(范文模板)
- 民宿室内设计设计方案
- 名人传核心价值解读
- 制图零件设计规范
-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含解析
-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模拟系统集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中国振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中华茶艺文化》课件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提优卷(含答案)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华为系统面试题及答案
- 初中生物地理主要知识点总复习人教版结业版
- 18 井冈翠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主题班会:高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课件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机械工程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