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_第1页
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_第2页
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_第3页
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_第4页
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 言.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一节 民俗体育文化的概念和演变历程.一、民俗体育文化的概念二、民俗体育的分类和特征1. 民俗体育的分类2. 民俗体育的特征三、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第二节 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价值第三节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一、发展现状分析.1. 国外现状分析2. 国内现状分析二、开发模式分析1.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体育2. 大众健身中的民俗体育.3. 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4. 竞技体育中的民俗体育.三、综合评价1. 取得的成就2. 存在的问题四、民俗体育文化开发利用的对策1. 原则2. 方式3. 对策结 论.参考文献.致 谢.中文摘要摘 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关键词: 民俗体育;现状;问题;对策Abstract :As a kind of character and variety behavioral folk culture , Folk - sport has played enormous glamour in various folk culture and peoples daily life. Combining with school education and economy , Folk - sport will development well with that more and more various folk - sport activities. Passing forward declination and utility inclination is the main trouble of folk - sport in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t will make folk - sports survive and reflect vigor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olk - sports ;reality ;trouble ;strategy第一章 前 言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拥有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就是其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作为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它他迁徙者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着农业文明社会的多彩生活。民俗文化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它既包括本民族原有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包括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传入、并吸收和消化为本民族的体育活动,几十几百年传承的古老项目,也有现金流传很广、深受人民喜爱的新形势的体育民俗。然而,尽管民俗体育在人类社会客观存在了几千年却一直得不到体育社会科学界的重视,在民俗学界中也没有一席之地。本文将对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希望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以中国民俗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 重点查阅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检索相关的网站。2. 数据统计法统计我国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并进行相关性分类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一节 民俗体育的文化的概念和演变历程一 民俗体育的概念我国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才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民俗体育,过去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等,这三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被交替使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首先, “民族传统体育学”在 1997 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的四个学科之一,之后国内的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周伟良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前应加上“中华”二字,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 “中华”一词规定了”中国范围”;“民族”是指在中国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是对今天依然产生影响的过去的存在;“体育”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上诉的内涵和外延,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在中国近代以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 ”张选惠认为:由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即民族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历史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传统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延续,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就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王俊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几乎无所不包,除了武术,少数民族体育,还包括民俗体育的内容,诸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放风筝、荡秋千、抢花炮等都被称作民俗传统体育。其次,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对其进行了界定。涂文中认为:“民间体育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 ”陈红新、刘小平认为:“民间体育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宽广的概念,使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直接创造的,有着固定的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该研究认为民间体育是流传于民间的,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关于民俗体育,我国学术界对此的探讨非常多。张鲁雅认为民俗体育是“民俗活动中的体育” 。陈红新、刘小平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 ”体育科学词典中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台湾地区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蔡宗信认为“是一个民族在其居住的地方慢慢共同创造性是传统而延续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习惯” ,樊正治认为凡属中华民族固有的人体活动,用于祭祀、庆生、教育、养生、医疗、休闲活动等并籍以达成人体健康,促进团结意识,发挥精神力量的教育目标,称之为民俗体育。综合上述观点,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有广大民众创造,并在民间体育中已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形式;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生活。又上诉三个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关系密切,但研究对象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的体育文化,二民俗体育文化指的是民众的、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括民俗体育文化,但民俗体育文化却不能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是主体文化,但它源于民间体育文化,民俗文化随名不经转、不登大雅之堂,但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民俗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分支。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基本是指同一个含义。二、民俗体育文化的分类和特征1. 民俗体育文化的分类根据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盛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体育形式,可以被粗略排定为如下四类:其一,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射箭,以跑、跳、投为主要形式的“田径”项目以及流行于水域地区的游泳、跳水;流行于北方寒冷地域的滑冰、拖冰床和滑雪等。其二,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体育。主要包括代代传习的武艺和它在后世演变成的武术,角抵与摔跤,练力与举重,御术与马术以及从古老的医疗保健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胶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其三,具有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主要包括蹴鞠、击鞠、捶丸、步打球和十五柱球等。其四,是从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及的,具有益智特点的盘上棋类活动。主要包括围棋、象棋、弹起、六博、双陆等。其五,具有地域和民俗时令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主要包括梳行于水域地区的龙舟竞渡,古代百戏中的技巧和民族特色较浓的体育娱乐活动。从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中国古代体育的内容看,它并不是像今天的现代体育文化一样,同其他的许多文化现象有较明显的区分。实际上,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同其他文化现象,如军事、宗教、艺术、教育等的一些活动是互相联系的。2. 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一)娱乐性和观赏性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发情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民俗体育在其产生之初可能具有宗教的、军事的、劳动的或其他某种实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娱乐,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娱乐性的特征才更加凸现出来。民俗体育一旦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时,它就天生具有娱乐意义,从而使民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内容。(二)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民族的民俗体育都会反映出本民族的体育特点,通过这些体育特点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民俗体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区,他们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形成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一旦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民俗体育就有强烈的传承性,即使脱离了特定的地域空间,他们还会继续保存着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它总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地方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民俗体育不仅表明了人类各种群体独特的体育娱乐方式,也表现了它们不同的体育心理趋向。(三)共同性和阶段性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层的人群从事民俗体育的场所、物质条件有所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如健身、娱乐) 则是相同的,同一体育活动方式所形成的体育规范对于不同的阶层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其二,民俗体育还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近的因素,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深刻内容,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俗体育的阶段性是指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民俗体育通常都带有那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按照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四)传承性和变异性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样也具有普遍性。民俗体育从产生之时起,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绵延流传至今,就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以后,就会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惯性,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顽强的传承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的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绝不可以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相反民俗体育恰恰是随着时间上的变迁、空间上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五)依附性和融合性民俗体育主要依附于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活动中。依附在生产劳动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各个民族都有,大多表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 “同化”、 “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 “抗拒”是某种民俗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民俗体育文化与较低的民俗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的自然结果。 “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 “涵化”才是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中健康的发展途径。三、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第二节 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价值“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大众的体育健身活动形式,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及风俗等文化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值得大力开发研究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民俗体育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我们必须首先确定那些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简单易行的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项目为我们开发研究民俗体育的首选项目民俗体育的开发,应根据各地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交通状况、旅游环境等因素统筹规划,注重开发的力度与深度,避免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第三节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一 、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1 民族体育运动会中的民俗体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各项事业又重新走向了正轨,各地民俗体育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迄今20 多年的时间当中,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除了全国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之外,省市一级也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基本上是每四年举办一次,省一级的民族运动会有的是四年,有的则是一两年,地市州盟及自治县(旗) 除承办省级运动会外,自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也比较普遍,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级民族运动会的举办为全国各族各地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参与和展示的舞台,对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挖掘、继承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2 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乡民俗体育活动也日益普遍起来。一方面表现为乡镇基层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多,而且举办形式灵活多样,参与人数年年飙升,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如:辽宁省所有锡伯族民族乡在每年的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 都要举办摔跤、射箭、赛马等赛事活动。在广西壮族、侗族聚集地,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许多乡镇都要举办抢花炮赛事,一般没有正式的比赛场地,人数也不限,比赛时,由两个村(屯) 组织人员在一片比较平坦宽阔的农田或荒地进行比赛,围观群众成百上千呐喊助威,场面甚为热闹。另一方面,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已成为大中小城市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至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喜欢民俗体育活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各族的龙狮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尤其在主要的节庆日期间,各种民俗体育项目更是成为城市居民参与和观赏的首选,不但有政府和各个单位组织的民俗体育表演,而且有城市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体育表演活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将摆手舞、板凳龙、竹龄球、武术等项目列入全民健身计划。蹴球不但是北京的推广项目,在上海也已定为健身项目进入社区。研究小组在昆明翠湖公园调研时了解到,早晚人们所从事的健身活动大多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扯空铃、跳复绳、挑皮筋抽陀螺、踢毽子、丢羊拐、弹珠珠等。城乡民俗体育活动的推广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了民族团结。3 人才培养走向正轨为了更好地继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民族体育运动水平,自第2 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许多省份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族体育基地,以培养专门的民族体育运动员。目前,全国已有150多个民族体育基地分布在各个省份,但大多建立在学校。如河北省命名河北体院、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等12 个单位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主要负责木球、珍珠球、毽球、陀螺、蹴球、射弩、民族式摔跤、武术等项目的训练。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4所高校是北京市民委正式命名的首批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主要负责珍珠球、蹴球、高脚竞技、抢花炮、木球、陀螺等项目的训练。民族体育基地集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集训为一体,为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各地对民俗体育的不断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也相继开设民族体育课,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2000 年以来各民族院校和体育院校先后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还拥有民族传统体育硕士或博士点,为社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门人才。2004 年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经达到33 所之多,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两所学校(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 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博士学位授予点,将近20 所学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另外还有20所学校挂靠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来培养武术或民族体育方向的研究生。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衔接为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4 与经济结合获得新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广西南宁第4 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内外贸易成交额31 亿元人民币) 、蒙古那达慕大会(国内外贸易成交额30 亿元人民币) 以及河南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国内外贸易成交额20 亿元人民币) 的举办,使人们认识到了民俗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1 世纪,体育与旅游的优势互补使得中国境内体育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民俗体育旅游在整个中国体育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16 个要建设的体育圈之首,融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育于一体,大大地提升了青海特色旅游的形象。2006 年春节前夕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沙坝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体育旅游运动会,将独特的傈僳风情和旅游、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在广西桂北侗族人们举办的花炮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当地也获得了丰硕的经济回报二 开发模式分析1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体育2 大众健身中的民俗体育3 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4 竞技体育中的民俗体育三 综合评价1.取得的成就2. 1 基础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梳理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中对民俗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价值) 等方面的探讨。学者们对民俗体育概念进行了诸多有意义的探讨,为厘清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这些相似的体育文化形态的关系做了积极的尝试。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众多,如有人对民俗体育的普遍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主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民俗体育具有经济实用功能、教育的功能,也具有独特的强身功能,有利于体育人口的增加,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原本就略显单薄的民俗体育理论,为民俗体育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积淀。2. 2 个案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对民俗体育个案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由民俗学界和体育学界的学者所关注,并取得一批具有较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江绍原的端午竞渡本意考认为“竞渡起于送灾,竞渡本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与屈原无关,并认为经过历史的变迁,龙舟竞渡逐渐由实用主义竞遣不祥转化成为娱乐主义的竞渡” 。钟敬文在金华斗牛的风俗中通过田野调查对金华斗牛这一民俗体育事项的起因及时间、斗牛的场所、斗牛的情形、斗牛对当地民众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金华斗牛的风俗起源于远古的犁耕时代,在“为生活”的实利意义之下,他们藉此娱神并以此自娱 。此外体育界学者对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日益众多,且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如有学者一改以往的我国的许多民俗体育个案研究偏重于粗线条、静态描写的传统,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进行考察,力图推演出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2. 3 应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当前我国学界对民俗体育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开发或者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有学者以探讨洛阳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在洛阳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在旅游资源开中大有可为,并提出在开发洛阳民间民俗体育资源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与保护,开发精品项目,积极开拓投资融资渠道,加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促进洛阳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二是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即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和开发。在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发和应用民俗体育资源, 使得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多样化和校本化已为广大学者所普遍认可,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许多学者也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有学者对福建省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和开发情况从物质层面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从非物质层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其开展的目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福建省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三是民俗体育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准进行项目化的开发,即按照奥林匹克的标准来改造我们的民俗体育。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对我国传统龙舟竞渡项目化的改造和研究,使得传统龙舟竞渡发展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2. 4 发展对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如有学者在探讨赣皖边界地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现状、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做好赣皖村落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划” 。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有人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制约中华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相关配套法制建设的进程、改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理论研究以及适度开发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达到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目的。总结已有的对民俗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学者们所提出的这些对策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但是这些对策严格来说还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略显空洞,因为我国是一个民族差异性较大的国家,这些对策还缺乏对民俗体育主体民众(即人类学者所说的文化持有者) 的关注。2.存在的问题1) 民俗体育环境基础的破坏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各种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它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地理环境这一天然屏障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传统时空观慢慢为现代时空观所代替,“地方得以越过山与水的阻隔与世界接轨,使得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再偏远。”3 天然屏障的失却使民俗体育失去了保护,并面临着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生产方式。如农耕生产方式下形成的跳竹竿、当秋千、斗牛等,游牧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摔跤、骑马、射箭等。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因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民俗体育的精神源泉,它们对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进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乡村青少年对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向往和主动接纳,使得他们完全没有兴趣学习那些体育习俗。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异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对于当地民俗体育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课题组在重庆秀山的一个土家族山寨调研时发现,寨子里的绝大部分青少年都不会跳摆手舞,只有中年以上的人们才能做出几个动作来。2) 民俗体育传承式微各式各样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城乡民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似乎给人一种民俗体育正走向一条越发宽广道路的感觉。殊不知我国的民俗体育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正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使得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环。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由于近几年民工潮的高涨,乡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使民俗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另外,像三峡库区、沙漠化地区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当地民俗的广域化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俗体育面临消亡。当今中国正在高速度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通讯、交通等传媒技术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便利了村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步减弱,而转向周围或城市,即民俗民间文化的广域化发展4 。这些得以生存乃至发展的民俗大多是特色鲜明、功能得以扩展的文化现象,相反其它的或相邻区域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潮州地区的游神赛会活动就是鲜明的例子,孙信茹的甘庄的民俗生活及民俗艺术传媒视野下的个案分析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5 。3) 民俗体育的劣性变异与那些面临消失和传承危机的民俗体育相比,那些能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并得到游客青睐的民俗体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村民的主动配合以及商贸业的积极参与推动着某些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这似乎是一种值得高兴的发展趋势,然而华丽外表的背后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民俗体育变迁中的劣性变异使其出现功利化倾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四 民俗体育文化开发利用的对策1.坚持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民俗体育研究在新时期欲求更大的发展,在重视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民俗体育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研究民俗体育,即需要大力开展对民俗体育的整体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的文化统一体,所以,今后民俗体育研究范式应该在重视为体育文化本身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将民俗体育作为生活文化来研究,将民俗体育置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还要把个性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研究,当前中国民俗体育个案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就研究方法和思考角度而言,应该突破从历史文献的视角对某个民俗体育个案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局限,应对个案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和长期的跟踪研究。在民俗体育个案研究中,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法,这不但可以使民俗体育研究获得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有助于对民俗体育个案的整体把握和民俗体育研究范围的拓展。2.方式3.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土社会生活逐渐向现代化生活转变,旧民俗体育的消亡不可避免。但如何抢救保护和挖掘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并使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彰显活力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 挖掘整理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应致力于民族风俗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我们就可以将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2) 提高认识民俗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所以,民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