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_第1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_第2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_第3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_第4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内容提要: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称为:认定办法)及其配套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为:工作指引)加以管理。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规模化聚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和发源点,并 进而使其形成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情况、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税收财务管理情况、税务机关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包括后续税收管理情况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实地调研,本文综述了通过调研反映的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管理、企 业自身管理以及税收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相关问题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若干建设性意见,对现行政策、管理制度中不明确、不适 应的方面也提出了相 应的建议。主题词: 高新技术企业 认定与税收管理 问题研究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培育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讯、无线传感、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很好地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截止2010 年底,全市共有 247 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229 家企业通过了认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 6.5%,名列全省第六。认定办法实施的三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快速地成长。在通过认定的 229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销售收入在5000 万元以下的仅为 68 家,5000 万元至 2 亿元之间的有 85 家,2 亿元以上的有 76 家。2008 至 2010 年,上述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 15%计征,共计减征企业所得税税额达 113115.14 万元,享受加计扣除研发费145470.44 万元。同时,获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金额共计 13886 万元,其中减免房产税3976.15 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 3733.89 万元、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6319.40 万元(详见表 1)。表 1: 2008-201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政策情况表 单位:万元所属年份减按15%计征减免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房产税 减免土地使 用税 减免水利集资 专项资金 加计扣除的研 发费2008 18131.03 340.10 410.71 1447.12 23764.102009 26783.06 1239.40 1407.58 2521.21 42710.052010 68201.05 2396.65 1915.60 2351.07 78996.29合计 113115.14 3976.15 3733.89 6319.40 145470.44 税费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降低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和研发风险的成本、增加了企业收益,进而激励企业增大研发投入,最终形成了“ 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自主创 新获得更大利润增加创新投资增加国家税收加大税收优惠持续创新发展税收收入增长”的良性循 环。2010 年,全市 229 家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的 6.3%,实现了全市规上企业约 17.4%的产值,利税更是达到了规模以上企业的 28.53%。2011 年 1-6 月,全市 229 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58.93 亿元,同比增长 30.71%;销售收入 440.76 亿元,同比增长 27.51%;增加值97.11 亿元,同比增长 26.20%;利税 57.67 亿元,同比增长 16.24%;出口创汇 1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11%(详见表 2)。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表 2: 2011 年 1-6 月嘉兴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单位:亿元、亿美元分类企业数产值 同比 销售 同比 利税 同比 出口 同比电子信息24 36.71 35.98% 33.54 29.32% 3.51 14.04% 1.39 32.22%新材料 14 149.59 33.98% 148.16 32.00% 22.93 64.87% 4.31 36.73%新能源 6 108.46 46.05% 103.92 39.20% 7.73 -25.41% 4.59 64.06%高端装备制造22 65.97 16.79% 62.60 18.11% 7.14 -3.07% 1.87 46.24%化工 71 40.50 16.32% 37.56 7.24% 6.65 2.33% 1.09 -5.85%环保 21 5.72 37.90% 5.28 20.03% 0.63 13.18% 0.04 -38.46%生物医药40 9.44 16.70% 9.06 23.68% 1.55 41.11% 0.41 14.53%传统产业改造31 42.54 22.75% 40.63 22.83% 7.53 11.60% 1.22 -31.74%合计 229 458.93 30.71% 440.76 27.51% 57.67 16.24% 14.92 28.11%数据来源:嘉兴市科技局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一)各相关单位未能很好履行各自的认定职责根据认定办法的规定,嘉兴市科技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成立了嘉兴市审核推荐高新技术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市本级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认定审核及向省级机构推荐上报;各县(市)则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实施对本辖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审核并直接向省级推荐上报。然而,在具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仅管形式上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中各相关单位的职责,但实质上未能按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规定很好地履行各自的认定职责,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虽然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初审规定了由市、县级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组成的高新技术认定管理机构的初审联合机制,但由于其专业性太强,基本上是由科技部门按中介机构的签证材料在进行书面审核,市、县级财政、税务部门参与认定初审往往是流于形式多,没有很好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能。认定机构根据专家库内抽取的专家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审查,也仅仅是对申请企业上报的纸质资料进行一些合规性审核,没有很好地深入申请企业了解,对各项认定指标作实地核查。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机构鉴证存在一定的偏差,显失公正。根据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企业委托,依据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规定,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介机构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性机构,同时又受企业的委托,在认定工作中很难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性。一些中介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受利益的驱使,不仅为企业申报资格跑程序,有的还为企业创造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条件。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以外,客观上,一些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专业知识掌握是有限的,在对一些指标的判断方面,如对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鉴证过程中,对所认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要求往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因此,中介机构很难对高新企业的几大核心要素作出客观公正地评判。(二)部分指标概念模糊, 致使认定时部门间认识不一致和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1、关于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认定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 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 l0%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关于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概念不够明确, 企业当年职 工总数中是否包括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 临时工是否可按工作 时间的一定期限认定为企业当年职工总数? 在认定时部门间、中介机构 认识不一致,认定的标准也就不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实际操作上大多是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据,因些,并不包涵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或者有一定期限的临时工。调研中还发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将原在本单位工作的工人分离出来给劳务派遣公司,有的甚至自己将这些原在本单位工作的工人分离出来设立一个劳务派遣公司,然后再由劳务派遣公司将这些分离出去的职工派遣回到原单位工作, 劳务派遣公司成为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调节 池” 。2、关于收入的界定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必须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 60%以上。目前在认定办法中涉及的收入概念有“近三年的销售收入总额” 、“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 ”和“当年总收入” 三个概念,尽管工作指引对“销售收入” 作了政策解 释,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确认标准和当年总收入统计口径等指标依然存在很多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工作指引中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定义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的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但对于高新技术服务收入是否应包括设备价款和工程价款、中间产品(服务)收入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问题在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中都未提及。此外,对 于总收入的统计口径问题上,个别企业在归集总收入时直接将主营业务收入视同于总收入,未将其它业务收入计入总收入,这一统计口径显然与会计核算制度不符。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仅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诱发了个别企业借政策不明、难以操作之名随意调节收入的现象发生,最终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比重计算不实。3、关于研发费用的归集认定办法最重要的特点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 企业近三个会 计年度的研究开 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根据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大小不低于 6%、4%、3%”这一指标值加以衡量,因此,在认定过程中对研发费用归集的审核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工作指引中明确,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别进行核算并加总计算,同时工作指引提供了研发费用归集的样表,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的格式设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用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账目,提供相关凭证及明细表,并按照工作指引的要求进行核算。但在实际认定操作中,我们发现就研发费用归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研发费用项目的明细归集,由于企业在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需填报的研发经费总支出是申报当年以前的连续三年的研发费用金额,这些数据往往是事后从以前年度账册中整理而来的,企业如果之前没有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项目分科目进行分别核算,却要在申请之年做到准确归集前三年的研发经费事实上难度很大;二是研发费用的分配标准问题,由于工作指引没有规定研发费用在各项目间分配的具体标准,因此实际工作中,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配标准有时比较困难,不少认定企业在研发费用分配标准的具体确定上过于随意,这些不确定因素给高新技术企业归集研发费用留下了人为的调节空间。4. 关于指标值的设定认定办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许多量化的指标值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主要考量依据,这样的设置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比原来的认定方法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但在实际调研中普遍反映,部分认定指标设定标准过高,与高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例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资格认定的后续一二年中发生的研发费用会出现下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通过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的大量投入,在认定后续的一二年内,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工作重心进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阶段,尽管企业也在继续开展对新产品的研发,但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急剧增长的速度相比,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之前开发期会明显下降,大多企业不能持续保持这一指标值。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与税收管理问题1.认定后日常管理没有按认定办法规定组织实施应该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在管理各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之后的三年将是不断提高与深化的过程。但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往往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财务核算及其它日常管理未能按税务机关和财务核算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加以规范与完善的现象。纠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企业往往认为只要通过认定,即使在上述管理中存在一些缺陷,基层税务机关也无权取消企业年度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因此,不少企业在认定后松懈思想,忽视了对人员管理、研发费用核算、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比例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管理操作中的诸多问题,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的备案性减免审核等后续管理及下一轮复审都埋下了隐患。2.企业相关人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理解不透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管理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对税收政策与财务核算熟悉,还必须对高新技术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范围等情况有清晰的理解。加之于有些税收政策对于研发费用的范围本身有着不同规定,容易混淆概念,如工作指引中对于研发人员费用的范围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中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的范围规定不完全一致,后者不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等这些都需要相关的财务等企业管理人员很好 地去学习。但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财务人员对高新企业相关财务规定、税收政策缺乏一个系统地学习,政策理解不透,直接导致在财务处理上与现行政策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是财务核算真实有效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与高新技术企业所匹配的一整套从高新技术开发管理到生产、销售管理,从人员管理到财务核算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新企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